文/ 東明縣農業(yè)農村局 劉棟 閆勇 劉海南
平菇屬真菌界的一種木腐菌,主要包括平菇、小平菇、白平菇、鮑魚菇、菜花菇、裂皮側耳、鳳尾菇、秀珍菇、小香菇、荷葉肥腳菇、虎奶菇、紅耳菇等品種。隨著人們的生活水平的提高,對平菇的需求也越來越大。它以絕佳的口感及豐富的營養(yǎng)贏得了消費者的喜愛,成為當今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食材。白平菇高產優(yōu)質的種植技術如下。
1.種植原料。白平菇在進行培養(yǎng)時,可以利用闊葉植物、木屑以及各種農作物秸稈,如用小麥玉米秸稈、木屑、棉籽等作為主要原料進行培養(yǎng),以麩皮和米糠等為輔料進行生產。在進行選種時,應選用經過認證的產品,不得選用轉基因的菌種。要根據季節(jié)溫度選用品種,如低溫出菇品種義平、江白2 號;中溫出菇品種有雜優(yōu)1 號;高溫型品種蘇平1 號。
2.生產環(huán)境。在整理生產場地時,應注意消毒殺菌:容器工具及室內表面可選用酒精、新潔爾滅;室內熏蒸選用甲醛;表面消毒和空間消毒選用過氧乙酸;熏蒸殺菌可選用氣霧殺菌劑。生產場地易布置在地勢高,地形平坦開闊,通風良好,有利于排水防澇地方。此外,還應遠離大田、化工廠、醫(yī)院、垃圾場、養(yǎng)殖場、人口密集居民點、公路以及食品衛(wèi)生不達標的場所,以控制雜菌。菇房場所要求內部能調節(jié)溫度、濕度、光照、通風,營造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有利于控制病蟲害發(fā)生,減少農藥使用量。
3.培養(yǎng)料配置及配方。在選擇培養(yǎng)料時,充分利用當地的原料資源,進行科學配制培養(yǎng)基,是獲得高產高效的基礎。培養(yǎng)料選用顆粒較大的與顆粒較小的原料進行混合;含氮較高的與含氮較低的原料進行混合;保水性較好的與保水性較少的進行混合,也可選用多種原料組成的培養(yǎng)料配方,及2 種以上的主料組成的培養(yǎng)配方。多種主料混合,不僅在營養(yǎng)上要求達到平衡,在通透性、保水性等方面都可以互補,可有效提高產量。
配方一:稻草52%、玉米心30%、米糠10%、玉米粉5%、石灰3%。
配方二:棉籽殼29%、闊葉樹木屑29%、玉米粉29%。
配方三: 麥 秸87%、 麩 皮10%、石灰3%。
4.菌袋制作技術。按照比例稱取主料,將輔料均勻的撒在主料上。使用玉米心時,要將玉米心在水中浸泡3 小時左右,隔夜與輔料混合后攪拌均勻。最后入水,按料水比1 ∶1.2 加入自來水或井水(使用水的標準應符合GB574--85《生活用水衛(wèi)生標準》的要求),培養(yǎng)料質量要求干濕均勻,含水量在65%左右。均勻攪拌后可裝袋。菌袋規(guī)格17 厘米×33 厘米、22 厘米×42 厘米、23 厘米×45 厘米。殺菌時,可利用高壓蒸汽,選用聚丙烯塑料袋。常壓蒸汽殺菌時,選用聚乙烯塑料袋。
5.病蟲害防治技術。在培養(yǎng)發(fā)菌場所,應消除雜物,保持室內通風、干燥。選用生物殺蟲劑,切勿長時間使用一種農藥,以免病原菌產生抗體,培養(yǎng)時定期對菌袋封口進行消毒。在發(fā)菌前應殺死菌室周圍害蟲、老鼠,也可選用誘殺型殺蟲燈、或者投放老鼠藥。
6.出菇管理技術。白平菇菇體潔白,不受光照、溫度變化的影響,適宜生產出口產品。子實體最適宜生長溫度13 ~18℃。當子實體大部分菌蓋直徑達到5 ~6 厘米時,可進行采收,采收時要做好手和工具的消毒工作。白平菇出口產品標準以菌蓋直徑3 ~5 厘米為優(yōu)質產品,采摘時,手托菇體并捏著菌柄摘下,注意不要捏碎菌蓋,降低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