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高中、大學,都有人在問:如果永遠交不到好朋友,我會不會很孤單?我渴望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我想塑造與被塑造。
幾乎是從上中學起,我便擔心我的后半生。我用了很大的力氣,試圖加入同學們的談話。很快,我就與同學們整齊劃一了。然而,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我意識到這其實很荒謬。
一次,我在街頭遇到一群其他學校的學生。女生們有的扎著馬尾辮,有的剪著童花頭,有的留著男孩一樣的秀麗短發(fā)。男生們僅僅就是剪短,沒有發(fā)型可言。
他們中有些很活躍,躥來躥去講話;有些沉默規(guī)矩,一動不動。我很快看出來,這完全取決于帶隊老師是否存在。他們穿著一模一樣的肥大校服,乍看過去,沒有高矮胖瘦的區(qū)別,幾乎完全一樣。
也就是說,如果我在里面,其他人也不能第一眼認出我。
但,不是每個人都完全不一樣嗎?
有人時常像風一樣奔跑,有人像小樹一樣枝葉瘋長,有人一撇嘴說出的話,天然就像是偈語。剪除是外力,為了讓集體整齊劃一,而當一個人自愿“投誠”,就必須主動去除一些棱角,隱藏部分特性。
也就是說,當同學都在討論易烊千璽,你萬萬不能談波德萊爾;同學們繪聲繪色地講著校園八卦,你不能出面理智地說,那沒什么意思。
你必須混同于他們,像油融入水,從最開始的格格不入,到漸漸地淡了,稀釋掉油的特質——到最后,你還是你嗎?為什么不能等另一滴油出現在你身邊,你們愉快地認出對方,成為好友?
你愛看書,一定會遇到志同道合的讀書人;你會游泳,可以在游泳池畔結識好友;你有仗劍天涯的夢,有人會笑話你,但也一定有人眼睛閃亮:Me too。
風疾云低,天地之間蒼茫遼闊,無數候鳥振翅來往。你不一定非得是雁,追隨頭雁、躋身雁群才能生活,你只需要兩三同伴即可。
并不是某一則信息改變了我,是我在廣闊的互聯網上選擇了它;并不是朋友、同伴影響了我,是我自然而然地接受他們,我內在的需求以外在的方式倒過來影響自身。
塑造我的,是我自己呀!
我未來的樣子,來自我的選擇,是我先發(fā)出聲音,才有人與我“同聲相應”。
所以同樣年輕的你呀,如果你的理想是星辰大海,就去尋找同路人,此刻出發(fā)吧!
(摘自“作家葉傾城”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