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南通市南通中學高二(13)班
墨光橫斜,白云輕蘸。黑墨便暈染開,淺淺墨痕,卻蘊含味道萬千。
墨,作為一種書寫工具,也自然而然成為千百年來人們思想的載體。風格各異的才子們將霎時的思想和情感融于墨中,于是,墨便裹挾著各自生輝的風格流傳至今,吐納著不同的味道?!耙虚T回首,卻把青梅嗅”,蘊著李清照清新秀美、青澀淡雅之味;“一蓑煙雨任平生”,迸出蘇東坡曠達自適、超然物外之味;“暗香浮動月黃昏”,噙著林逋結(jié)廬隱逸、梅妻鶴子之味。不同的處境遭遇、人格品性塑造了眾人不同的風格與味道,于墨窺之,百味自現(xiàn)。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若說彼此不同的味道于“立言”之時,各自顯現(xiàn),那制墨時所彰顯的工匠精神,乃是民族精神之味。
南唐墨管奚廷圭所制作的墨,堅如玉,紋如犀,自宋以來推為第一,世稱廷圭墨。其制墨時,北取黃山之純正松煙,南取江溪澄澈之溪水??偨Y(jié)歸納前人制墨經(jīng)驗,實踐中摸索到制墨的真諦,制出“豐肌膩理,光澤如漆”的著名廷圭墨,流傳后世。制墨選材之精細、苛刻,見其認真負責、一絲不茍之味;不斷地嘗試與總結(jié)經(jīng)驗,品其實踐以求真知之味。制墨所體現(xiàn)的,是一種精益求精、日趨完美的工匠精神。細品制墨之味,是工匠精神,是延傳至今的民族精神。
墨中味道,是“立言”之時百家爭輝的迥異風格,是“立德”之時工匠精益求精中展現(xiàn)的民族精神。言辭文字,乃文化流傳的載體,而民族精神,乃文化傳承不止的精神動力與不竭源泉。由此可見,墨中味道相互交融匯聚而成的,是中華源遠流傳的文化,蘊含著古樸崇高之味,如同一首古樸民歌,一唱三嘆,從遠古徐徐傳至今天。
但如今,文化之味已日益消退。有多久,沒有聽到昆曲的咿咿呀呀?有多久,沒有見到蘇繡的針線傳情、栩栩如生?文化之味的散失,推其本源,表象是大眾對文化的漠視與冷淡,深層則是社會環(huán)境的改變、使用工具的變遷、活動節(jié)奏的加快、傳承人才的匱乏和創(chuàng)新動力的不足,等等。
昔日味道,醇香古樸;今日味道,游絲微縷。
如何留住往昔味道?必須高瞻遠矚,統(tǒng)攬全局;必須多管齊下,合力助推!由此,才有可能承前啟后,永久馨香于世!
老師點評
本文以“墨”為對象,品鑒其中蘊含的文化特質(zhì)和民族精神,文字優(yōu)美,結(jié)構(gòu)緊密勻稱。難能可貴的是,作者將“墨”中之味與“三不朽”中的“立德”“立言”結(jié)合起來,使“墨”中之味具備了更深刻的意義。作者在行文中也表現(xiàn)出對傳統(tǒng)文化在當今時代瀕臨失語的憂慮,倘若能喚醒一個尚未覺醒的靈魂,也稱得上“功濟與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