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進一本書怎么辦?好幾個人問過我這個問題,我的回答是,看不進,就別看了。
就像看不進一部劇怎么辦一樣,棄唄。不過棄劇說起來理直氣壯,放棄一本書,就成了一種精神上的怠惰。在多數(shù)人的概念里,讀書約等于一種“正確”。從小,老師家長都讓小孩多看書,不愛看書的孩子,多多少少會被看成是學習態(tài)度的問題。長成大人以后,這種觀念也保留下來。所以,一旦說看不進書,焦慮就油然而生。
我的建議是,去找一個更適合的學習路徑。如果看不進書,就試試聽課,試試找前輩請教,或者干脆在實踐中邊做邊學。不同的人有各自適合的學習策略。有人擅長通過文字閱讀,也有人擅長用圖像吸收信息,有人接受聲音的效率是最高的,還有的人需要在跟別人互動的情境中學習。不同作者寫作風格也不同,可能你只是看不進某個人的著作,換一種風格,或者降低一點難度,循序漸進,吸收起來就容易了。
我算是比較擅長看書的人了,但也不是什么書都能看進去。我現(xiàn)在的進步是:過去一本書看不進,我要努力看大半本再放棄,現(xiàn)在我翻個三五頁就放棄了。我因此省出了更多時間,可以更有效地學習。如果真想學一個東西,總有更適合我的書,更適合我的學習方式??床贿M書,并不構成學習的障礙。
很多人有一種印象:同樣的知識,如果是通過看書學來的,就覺得更上檔次一些。如果是聽別人講的或者從朋友圈看來的,就認為沒那么好。我覺得,看書更容易獲得系統(tǒng)性的知識,但所謂系統(tǒng)性,只對一部分做學問的人有價值。大多數(shù)人需要的是實用的知識,從哪學不是學呢?
而且有人看書是為了放松、消遣,或是增廣見聞,那就更是個人偏好了。每個人都有喜好的消遣方式,不需要有什么優(yōu)越感,也不必為自己的喜好慚愧。
也有人就是看不進書,不是討厭,是覺得費勁,想偷懶,刷公號也覺得比看一本書帶勁。我覺得這種情況,不如就好好刷公號。你著急,說:“不行?。∥蚁肟催@本書!”可是看著看著,你又開始玩手機了。這說明你沒有你想的“那么”想看。
有一次我跟同事吃飯時,沒有吃完,我想要不要再努力吃一吃,同事說:“別吃了,硬吃也是浪費?!蔽矣X得這句話也適用于看書。如果沒那么想看,硬看也是浪費。
我見過不少這種浪費的例子。最早帶學生的時候,我推薦了一些很難的參考書,有的學生拼命“啃”,一學期才啃完一本,對里面的內(nèi)容只是一知半解。這是我沒有控制好書目的難度,如果他們早一點告訴我,我就會早一點發(fā)現(xiàn)問題。
他們不說,是因為有聲音隱約在鼓勵他們“硬看”。好像只要咬牙看完,在道德和知識面上,都意味著更大的提升。然而比起“硬看”,更重要的品質(zhì)是實事求是。你應該去找更適合的,能和你產(chǎn)生呼應的對象,而不是跟不適合的對象死磕。
我有一個朋友最近在讀一本心理學的書,我說那本書是很好的,可是不適合初學者。她如釋重負地說:“我也覺得!我從那本書里什么都沒學到,可是每個人都說有收獲!”讀書是完全個體化的事,就算全世界的人都說這本書好,可是你看不進,那就只能接受你和這本書緣分沒到。沒關系,世界上沒有緣分的人和事太多了,一本書算什么,我們再找下一本就是。
最后,看不進一本書,你可以這么做:1.換一本好看點的。2.再換一本。3.要不就別看了吧。4.省下來的時間,去聽課,去實踐,去找人討論。5.看書的數(shù)量、頻率、看沒看過特定的某本書……都是不值得花心思考慮的問題。6.重要的是學習,時刻提醒自己,學習有十條路,一條路走不通,就趁早換一條。7.你的頭腦里可能有一個聲音,“不看書,學到的不正宗!說明你笨,或者你態(tài)度不端正!……”好的,你聽到了,現(xiàn)在請它閉嘴。8.把時間花到你真正喜歡的事情上。
(摘自“李松蔚”微信公眾號,蘿卜葉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