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風襲百草衰,幾番寒起一陽來。白天最是時光短,卻見金梅競艷開。”又是一年冬至時,陽氣起,年關近。凜冽的西北風刮過大街小巷,刮走人們一整年的疲困,帶來新春的喜悅。
淺識冬至
冬至,又稱日短至、冬節(jié)、亞歲、拜冬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一個重要的節(jié)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
古人對冬至的說法是: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太陽南行的轉折點,這天過后,太陽將走“回頭路”。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huán)開始。
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冬至過后,太陽直射點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白天開始逐漸變長,俗話說:“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冬至這天并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日子,冬至過后,氣候會由暖轉寒,各地都進入一個最寒冷的階段,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我國民間有“冷在三九,熱在三伏”的說法。三九過后,天氣由寒轉暖。
冬至有多重要
冬至過節(jié)源于漢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在我國古代對冬至很重視,據(jù)現(xiàn)有文獻記載,自漢代以來,每到冬至都要舉行慶賀儀式,高峰時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聽政,民間歇市三天,其熱鬧程度在我國部分地區(qū)不亞于過年。人們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jié)氣循環(huán)的開始,也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應該慶賀。
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測定出了冬至日,它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殷周時期,冬至節(jié)相當于春節(jié)。后來實施夏歷,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節(jié)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 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且有慶賀冬至的習俗。
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jié)氣點,也是傳統(tǒng)的祈福、祭祖節(jié)日。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天地是生命的根本,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古時候,漂在外地的人到了這時節(jié)都要回家過冬節(jié),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冬至又被稱為“亞歲”“小年”,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
節(jié)日飲食
北方普遍吃餃子
在北方,餃子是冬至飯桌上必不可少的角色。諺語說:“十一月,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這種習俗是為了紀念“醫(y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的善行。
山東滕州羊肉湯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冬至這一天吃了樊噲煮的羊肉湯,覺得味道特別鮮美、贊不絕口。從此在民間形成了冬至吃羊肉的習俗。
江南米飯
在江南水鄉(xiāng),有冬至之夜全家歡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飯的習俗。相傳共工氏有不才子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天,死后化為厲鬼,繼續(xù)殘害百姓。但是這個厲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天煮赤豆飯吃,用以趨避厲鬼,防災祛病。
潮汕、閩南的湯圓
潮汕民諺說:“冬至沒返沒祖宗。”意思是外出的人冬至這一天無論如何也要趕回家敬拜祖宗,否則就是沒有祖家觀念。所以潮汕、閩南地區(qū)的同胞都很看重冬至,在這一天要吃湯圓,把冬至當做團圓節(jié)。
冬至文化
九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
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六九沿河看柳,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這首歌確切而科學地表達了冬至后的81天氣候由暖轉寒、又由寒轉暖的變化情況。
《小至》
杜 甫
天時人事日相催,
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
吹葭六管動浮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
山意沖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鄉(xiāng)國異,
教兒且覆掌中杯。
諺? 語
清爽冬至邋遢年,
邋遢冬至清爽年。(贛)
冬至晴,新年雨,
中秋有雨冬至晴。(黑)
冬至不冷,夏至不熱。(湘)
冬至暖,冷到三月中;
冬至冷,明春暖得早。(桂)
冬至暖,烤火到小滿。(桂)
冬至西北風,來年干一春。(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