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瑜 劉燕紅 余俊辰 肖禾
摘 要:研究國土“三調”與林地管理數據的關聯,找到兩者的融合關鍵技術,構建統(tǒng)一的林地資源管理“一張底圖”,對我國各類自然資源調查融合,以及自然資源管理部門制定保護與開發(fā)管理政策具有重要意義。以重慶市梁平區(qū)為例,根據國土“三調”初始調查數據與林地管理數據空間關系,在現行調查體系下,提出以三調現狀為基礎,優(yōu)化林地管理邊界,銜接林業(yè)重要屬性,形成林地資源管理一張底圖。通過數據融合,解決了三調現狀林地與林業(yè)部門管理林地的數據矛盾,實現林地精細化管理的目標。
關鍵詞:國土“三調”;林地管理;數據融合;分類體系
中圖分類號:S75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754/j.nyyjs.20201130026
引言
為貫徹落實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加快建立自然資源統(tǒng)一調查、評價、監(jiān)測制度,健全自然資源監(jiān)管體制。自然資源部出臺了《自然資源調查監(jiān)測體系構建總體方案》,明確指出要以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以下簡稱三調)為基礎,繼承現有的森林資源調查、濕地調查、水利普查、草原資源清查等數據成果,形成自然資源的調查監(jiān)測“一張底圖”。當前,各類資源管理基礎不統(tǒng)一,管理邊界交叉重疊(如林地管理范圍內存在用地性質已改變的征轉用區(qū)域),難以形成支撐統(tǒng)一管理的“一張底圖”。
三調數據與林地數據的融合,有利于實現林業(yè)信息共享,發(fā)揮實質性效應[1],有效支撐林地管理工作。現有多源空間數據融合方法往往只側重于某些方面,釆用特定的方法去解決特定的問題,不具有通用性,無法解決三調與林地數據融合的問題[2-7]。目前研究三調數據與林地管理數據融合的文獻較為少見,但行業(yè)內部數據銜接處理的研究較多,為數據融合方法的探索奠定了基礎。部分文獻研究探索了林地管理數據和二調的數據銜接[8,9],對三調數據的融合具有極大借鑒作用。部分省市三調辦參考了林地調查數據,對地類不一致區(qū)域開展了重點調查[10-12],精確了國土“三調”數據成果,但兩套數據依然存在地類、屬性、邊界不一致的問題。因此,研究三調與林地數據融合方法,形成統(tǒng)一的數據基礎,對支撐各項工作具有重要意義。
1 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
梁平區(qū)位于重慶市東北部,幅員面積約1889km2,呈現“三山五嶺,兩槽一壩,丘陵起伏,六水外流”的自然景觀,形成山、丘、壩兼有而以山區(qū)為主的特殊地貌。梁平區(qū)森林植被豐富、物種多樣,其中特色經濟林木有油桐、茶葉、桑樹、柑桔、梁平柚等,不論是自然地貌,還是森林植被都具有復雜多樣的特點。因此,選取具有復雜自然地理特征的重慶市梁平區(qū)作為研究區(qū)域,有助于驗證數據融合方法的廣泛適用性。
1.2 數據來源
研究數據主要包括重慶市梁平區(qū)國土三調數據、2019年森林資源一張圖(林地資源管理數據依托于森林資源一張圖,簡稱為林地管理),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2014年已驗收退耕還林成果、永久基本農田成果和已審批工程項目矢量范圍,數據來源于重慶市規(guī)劃和自然資源局。
1.3 數據差異情況
三調初始調查基礎為2017年10月—2018年3月優(yōu)于0.2m高分辨率影像,其后更新調查為優(yōu)于0.5m高分辨影像;林業(yè)調查基礎本底為2013年優(yōu)于5m影像,其后每年變更底圖為1m或2m遙感影像底圖,相對來講三調影像精度更高,內業(yè)識別判讀更準確?,F暫不考慮精度與現勢性差異對數據的影響,對數據差異原因進行分門別類的分析。
1.3.1 林地管理范圍內三調非林地區(qū)域
1.3.1.1 林業(yè)退耕還林工程項目
梁平區(qū)林業(yè)工程有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退耕還林工程以及其它林業(yè)工程,地類差異主要集中在退耕還林工程范圍內。林業(yè)部門將退耕還林區(qū)按整采集為林地地類,但由于退耕還林區(qū)內成活率未達合格標準的待補植與失敗、因人為或自然原因損毀、農戶自主種植與建設等原因,存在地類現狀為耕地、建設用地、園地等地類,三調據實調查采集現狀地類。
1.3.1.2 標準不一致導致差異
在林地數據中,建設項目臨時使用林地的地塊,毀林開墾種植農作物的地塊,地震、塌方、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導致林業(yè)生產條件完全喪失的林地地塊,在林業(yè)規(guī)劃調整前也屬于林地,且一般調查為無立木林地;未達到林業(yè)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地標準,經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規(guī)劃為林地的土地一般調查為宜林地,但三調據實調查采集現狀地類。
1.3.1.3 國有林場
林業(yè)部門將國有林場區(qū)域整體調查為林地,但林場中存在林木培育、林業(yè)輔助生產建設、居民人為毀林耕作、建設等情況。因此,國有林場中實際存在耕地、園地、建設用地等相應的非林地類,并且三調根據現狀地類據實調查采集。
1.3.2 林地管理范圍外三調林地區(qū)域
1.3.2.1 “四旁”林地調查差異
“四旁”林地是指在宅旁、村旁、路旁、水旁等地自主栽植或自然生長的零星竹叢、林木,以及農區(qū)的農田林網。林地數據實際作業(yè)中通常把1500m2作為“四旁”區(qū)域的采集標準,對小于1500m2的林地不進行調查采集與更新,而三調將達到上圖面積400m2的林地全部采集,因此,在“四旁”林地區(qū)域存在三調為林地,而林地數據為耕地、建設用地等地類的情況。
1.3.2.2 農業(yè)結構調整或耕地自然撂荒成林
由于短期內,農民在耕地上種植林木或耕地自然撂荒成林,使土地用途暫時發(fā)生改變,林地數據依然為耕地,三調則按照現狀調查為林地。
1.3.3 林地管理與三調林地重疊區(qū)域
在林地重合區(qū)域,存在兩套數據林地二級類不一致的問題,如,三調為灌木林地,而林地資源管理數據為有林地中的喬木林地。
1.4 融合方法
1.4.1 融合總體框架
數據融合以林地管理數據與涉及的三調圖斑為融合對象,圍繞管理范圍融合與林地因子銜接兩大融合目標開展。管理范圍融合,主要利用三調數據高精度的特點,進行管理邊界精度優(yōu)化,同步梳理林地管理類型與非林地管理類型,對管理范圍區(qū)域進行調整。林地因子銜接即是屬性的銜接,以統(tǒng)一分類標準后,以三調圖斑為基準優(yōu)化圖斑邊界,繼承林地因子。
1.4.2 林地管理范圍的融合
林地管理范圍融合充分利用三調數據采集精度更高、現勢性更強的優(yōu)勢,結合影像與權威資料,以三調圖斑地類邊界為主要參考,合理優(yōu)化林地管理范圍邊界,改善上圖指標、分類標準不一致、行政界線差異、調查精度與時效(撂荒成林、土地復墾等)對管理范圍的影響?,F以原林地管理范圍為參考,對林地管理范圍內部區(qū)域的圖斑類型進行歸納與調整。
1.4.2.1 納入林地管理
原林地管理范圍內的三調林地,根據遙感影像現狀,與圖斑連續(xù)性原則,將原林地管理范圍內的林地,納入林地管理。已驗收退耕還林區(qū)域,根據實際管理情況,將已驗收退耕還林成果范圍內的三調林地圖斑納入林地管理。臨時占用林地的圖斑,被臨時占用的森林資源規(guī)劃管理區(qū)域,納入林地管理。
1.4.2.2 不納入林地管理
已審批的“農轉用”區(qū)域,用地性質已經發(fā)生改變,不納入林地管理。房前屋后的林盤,從實際情況來看,宅基地房前屋后林地更多受農戶影響,并大多位于土地變更調查村莊范圍內部,已發(fā)放集體所有權證,不納入林地管理。國有林場范圍內建設用地、耕地等地類。除去林木培育與林業(yè)輔助生產建設等特殊情況外,其余非林地類如宅基地、公路用地、特殊用地、耕地不納入林地管理。原林地管理范圍內耕地、建設用地等非林地區(qū)域。除去上述情況外,其余非林地三調圖斑不屬于林地管理范疇,不納入林地管理。
若某區(qū)域同時符合林地管理類型與非林地管理類型,則由自然資源主管部門會同林業(yè)、農業(yè)等各行業(yè)部門進行審核,根據已有權威資料與現狀數據進行對照,合理化調整。
1.4.3 圖斑的屬性銜接
1.4.3.1 林地圖斑的屬性銜接
保持全國土地調查分類標準和林業(yè)行業(yè)分類標準并行,地類以全國第三次國土調查分類為準,以林業(yè)林地分類標準對三調地類進行細化。將兩套數據進行空間疊加分析,圖斑地類一致時,采用“同名實體融合方法”[13-15],以“三調”地類邊界為基準,繼承對應區(qū)域的林業(yè)屬性因子;圖斑地類不一致時,采用補充調查方式進一步確認,獲得準確的各類屬性信息。
1.4.3.2 非林地圖斑屬性銜接
林地管理范圍內的非林地圖斑,參與了林業(yè)相關工作管理實踐。利用融合后的管理范圍篩選三調數據中地類為非林地的圖斑,將對應林地數據圖斑中的林業(yè)屬性——土地管理類型等,直接賦予到非林地圖斑中。
2 研究結果
融合前2套數據如圖3所示,現將兩者進行空間疊加后發(fā)現,林地管理范圍內的林地與三調林地重疊面積約為627km2,占比63.7%。林地管理范圍內,三調不為林地的面積約為126km2;三調為林地,但不在林地管理范圍內的面積約為231km2。管理范圍內無法重合區(qū)域,林業(yè)資源管理數據為林地,而“三調”為耕地、園地、草地、建設用地等地類的情況普遍存在:其中50%的耕地,55%的園地,48%的草地,16%的建設用地位于正在實施的退耕還林區(qū)域;同時35%的建設用地位于臨時占用林地,其余部分由于精度和現勢性不足呈無規(guī)律分布。從屬性上對比,三調缺少了豐富的林地數據屬性因子。
如圖4所示,林地管理范圍內的融合將未納入林地管理的圖斑整合到管理范圍內,將不屬于林地管理的建設用地、耕地等地類剔除,完善了林地管理范圍邊界信息。融合后的管理范圍比原林地管理范圍面積減少了約7%,排除退耕還林區(qū)、國有林場、臨時占用以及原管理范圍內其它不屬于林地管理的三調圖斑,耕地減少了71.2%,建設用地減少了約52%,其它地類減少了15%,園地減少了75%,草地減少了9%,而林地變化了約5%,是由于根據三調邊界精度調整,提升管理范圍邊界精度所致,屬于合理的變化。
從圖斑屬性融合的角度上看,融合前原林業(yè)8類林地,三調4類林地。融合在三調圖斑邊界的基礎上統(tǒng)一了林地的邊界,融合屬性包含了2套數據的特點,包括“三調”地類、權屬單位、面積、細化類型、種植屬性等屬性,兼顧“林業(yè)”林種、優(yōu)勢樹種、郁閉度等級、起源、齡組、生態(tài)公益林的事權、森林類別、管理類型等重要因子,形成支撐行政管理的重要參考數據。
3 討論與總結
本文將梁平區(qū)“國土三調”與林地資源管理數據融合,提升了數據精度,保留了各類屬性信息,有利于各行業(yè)部門的管理審批工作。后續(xù)研究中,可以在如下2方面進一步細化:三調園地與林業(yè)經濟林的對應情況無法從內業(yè)明確,園地與林地數據融合,可在后續(xù)研究中進一步完善;改進林業(yè)屬性調查的方法,提高地類不對應區(qū)域的專題屬性完善速度。
本文提出了一種優(yōu)化林地管理范圍邊界,銜接林業(yè)屬性因子的數據融合方法,將梁平區(qū)“三調”數據與林地管理數據進行了融合,生成新的融合成果。對林業(yè)部門而言,此次融合提高了數據邊界精度,優(yōu)化了林地管理范圍、有利于提升行政管理的準確度;對自然資源管理部門而言,融合理清了林地管理范圍的空間邊界,有利于建立長期有效的動態(tài)更新制度,有利于后續(xù)各類規(guī)劃的開展,為后續(xù)規(guī)劃與管理工作奠定了基礎。
參考文獻
[1]陳文燦.縣級林地年度變更調查中相關數據問題與解決對策[J].華東森林經理,2014,28(03):7-8.
[2]黃蔚,蔣捷.多尺度矢量簡單幾何實體數據幾何匹配方法研究[J].遙感信息,2011(01):27-31.
[3]郭黎,崔鐵軍,鄭海鷹,張新慧.基于空間方向相似性的面狀矢量空間數據匹配算法[J].測繪科學技術學報,2008(05):380-382.
[4]S.de Bruin,G.B.M.Heuvelink,J.D.Brown.Propagation of positional measurement errors to agricultural field boundaries and associated costs[J].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8,63(2):245-256.
[5]陳玉敏,龔健雅,史文中.多尺度道路網的距離匹配算法研究[J].測繪學報,2007(01):84-90.
[6]鄧愫愫.數字地圖合并的平差處理原理與方法[D].上海:同濟大學,2007.
[7]呂亮卿,田曉東.利用遙感技術進行縣級土地利用變更調查方法的研究[J].山西農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04):411-412.
[8]蔣之富,蘇俊彥,李華.林地“一張圖”與林業(yè)“二類調查”成果對比分析研究[J].四川林業(yè)科技,2019,40(03):100-104.
[9]陶吉興,徐達,戴韞卓,季碧勇,張國江,張小偉.基于林業(yè)與國土一張圖的林地數據協(xié)同處理實證研究[J].林業(yè)資源管理,2017(01):37-42.
[10]黃甫東.縣級第三次國土調查工作思路的探討——以扶綏縣為例[J].科技資訊,2019,17(07):76-77.
[11]孫超.國土三調初步數據與林業(yè)林保數據比對方法探討——同興鎮(zhèn)為例[J].現代農業(yè),2019(09):80-81.
[12]劉姝穎.利用ArcGIS實現林地“一張圖”與國土數據銜接對比[J].福建林業(yè)科技,2017,44(01):73-76.
[13]胡開.森林資源矢量數據的融合技術研究[D].長沙: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2012.
[14]張敏.多源矢量地圖數據的集成與融合[D].哈爾濱:哈爾濱工程大學,2012.
[15]郭黎.多源地理空間矢量數據融合理論與方法研究[D].北京:解放軍信息工程大學,2008.
[16]STUDY OF SETTING UP THE FOREST RESOURCE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 BASED ON WEBGIS[J].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2003(01):58-63.
[17]David Boyce,Barry Judson,Sarah Hall. Data Sharing – a Case of Shared Databases and Community Use of On-Line GIS Support Systems[J].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6,113(1-3):385.
[18]Michael A Wulder,Werner A Kurz,Mark Gillis.National level forest monitoring and modeling in Canada[J].Elsevier Ltd,2004,61(4):365-384.
(責任編輯 周康)
收稿日期:2020-09-04
作者簡介:劉曉瑜(1971-),女,處長。研究方向:自然資源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通訊作者肖禾(1985-),男,正高級工程師。研究方向:自然資源管理與可持續(xù)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