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垚,譚佳麗
(陸軍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西南醫(yī)院,重慶 400038)
PICC 導管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是一種經外周靜脈植入的中心靜脈導管,具有安全方便、維護簡單、留置時間長等優(yōu)點,有效提高了需長期保留靜脈通路進行化療的腫瘤患者的生活質量[1]。PICC拔管困難是指各種原因所致拔管不暢,主要表現(xiàn)為拔管過程中出現(xiàn)牽拉感或彈性回縮等現(xiàn)象以致無法順利拔出導管,是留置PICC后較為棘手的并發(fā)癥。PICC拔管困難的臨床發(fā)生率約為0.34%~0.97%,處置不當常造成血管組織損傷、導管斷裂等不良事件,嚴重者需行介入手術干預[2],在不同程度上危害了患者健康,增加了醫(yī)療糾紛。我科2018年9月巧用導絲成功解除1例盆腔骨肉瘤患者PICC拔管困難,現(xiàn)將護理對策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患者男,44歲,于2018年4月在我院被確診為盆腔軟骨肉瘤并行手術治療。術后因化療需要,遂于2018年5月21日行超聲引導下PICC導管置入術,于右上臂貴要靜脈置入PICC導管(美國巴德公司,4Fr三向瓣膜式單腔導管)一根,術后胸片示導管尖端位于上腔靜脈平第七胸椎處。置管期間因在院外維護不當發(fā)生穿刺點局部化膿感染2次,均接受處置后好轉。患者留置導管104 d后完成靜脈化療,擬予床旁拔除導管。拔管前患者置管側臂圍無改變,穿刺點周圍無異常,導管外觀完整,回抽血正常。予以常規(guī)緩慢拔出導管,至體內剩余10 cm時感阻力明顯,導管回縮明顯,試行幾次后,導管拔出3 cm,但阻力回縮現(xiàn)象依然存在,考慮PICC拔管困難,未強行拔管。
1.2 處理措施告知患者目前診斷及常規(guī)處置辦法,囑患者深呼吸,并用熱毛巾反復熱敷置管側上臂,配合TDP燈照射,緩解患者的緊張情緒,減少因疼痛等造成的血管痙攣、肌肉收縮等。待患者放松4 h后再次嘗試拔管,但仍存在導管拔除困難。遂行上肢血管彩超檢查,結果示:右側貴要靜脈內可見剩余6.5 cm PICC導管,牽拉導管時超聲動態(tài)監(jiān)測可見穿刺點及附近約3 cm處的血管壁被牽拉,血管管腔內血流充盈良好,未見明顯異常回聲。請血管外科會診,建議行血管造影,以了解置管側血管內情況。但患者拒絕行此檢查。與患者及家屬溝通后,決定采用導絲引導及擴皮刀剝離穿刺點拔管。①協(xié)助患者取平臥位,右上肢外展90°,消毒右側手臂并鋪無菌治療巾;②用無菌剪修剪部分外露導管,用利多卡因注射液于穿刺點周圍行局部麻醉;③將PICC置管時留存的原裝導絲通過外露導管置入留于體內的導管中;④待局部麻醉起效后,將擴皮刀平置于導絲上與患者皮膚平行,然后將刀尖沿導絲方向,于皮膚呈20度角刺破皮膚進行擴皮,進深約3 mm[3]。整個過程用血管超聲機觀察導絲走向和導管尖端位置,及時了解拔管過程中導管是否有斷裂。借助導絲減緩導管張力[4],將 PICC導管和導絲一起緩慢向外拔出,最終將體內剩余導管完整拔出。檢查導管無破裂、外壁無血栓、前端無纖維蛋白鞘包裹。穿刺點予無菌敷料適當加壓包扎。拔管過程中注意觀察患者無咳嗽、咳痰、胸悶、氣促、呼吸困難等癥狀。
1.3 預后及轉歸患者觀察一日后未見異常,予辦理出院,并指導患者院外行常規(guī)切口護理。后續(xù)隨訪患者復查右上肢血管超聲結果正常,穿刺點處愈合良好,拔管側肢體無功能障礙。
2.1 拔管困難的原因分析造成PICC拔管困難的因素眾多,主要有精神緊張致血管痙攣、穿刺點局部感染造成組織牽連、導管與血管壁粘連或靜脈內變形、靜脈壁結構性改變、靜脈血栓形成等[5-6]。本案例中患者行超聲檢查未見血管及PICC導管有血栓和纖維蛋白鞘形成,且穿刺點周圍皮膚組織無異常,置管側手臂功能活動正常,故可排除靜脈炎;拔管困難的原因可能為導管與穿刺點及血管內壁粘連。導致導管與周圍組織黏連的原因主要為:①局部反復的感染和炎癥可導致血管內皮增生、管腔狹窄,使穿刺口局部粘連造成拔管困難[7];②帶管期間各種致病因素損傷血管內膜及穿刺點周圍組織,致導管與血管壁、穿刺點組織粘連,造成拔管困難[8]。該例患者長期輸入化療藥物且?guī)Ч芷陂g曾發(fā)生兩次穿刺點化膿感染,均是引起血管內皮損傷、導致粘連的危險因素,故可能是造成拔管困難的重要原因。因此,該案例中解除導管與穿刺點及血管的粘連是拔管成功的關鍵。
2.2 拔管對策分析目前臨床使用較多的PICC導管為硅膠材質的三向瓣膜導管,具有生物相容性高、柔軟等特點,但從材料性能角度來講,不如聚氨酯材質結實[9]。拔管困難時如頻繁牽拉導管,易造成導管在患者體內斷裂。對于粘連滯留的PICC導管,一般可通過手術或介入的方式取管。但通過外科手術切開方式取管創(chuàng)傷較大;相對而言,介入取管創(chuàng)傷小、風險低、患者恢復快[10-11],但費用也更高。本案例中由于患者留于體內PICC導管完整、剩余長度短,因此選擇了置入導絲取管。置入的導絲可增加導管的支撐力,有助于牽拉導管并有效分離導管與血管壁組織之間的粘連,提高拔管成功率。具體操作也只需局麻后插入導絲,通過擴皮刀對穿刺點皮膚、皮下組織和進入血管處進行局部松解,對患者造成的創(chuàng)傷小、拔管時間短、患者接受程度較高。
本案例是我科在臨床實踐中解決PICC拔管困難的一次嘗試。護理人員在臨床工作中遇到拔管困難時,需全面分析相關原因,并尋求多學科聯(lián)合診療,采用正確的方法將導管拔出,盡量避免因拔管對患者身體造成二次傷害。早期發(fā)現(xiàn)、合理處置危險因素是預防拔管困難的重要手段。置管后應加強宣教,增強患者導管維護的意識,指導其定時前往具有PICC維護資質的醫(yī)院進行導管維護,減少因維護不當造成的并發(fā)癥,并及時處置相關危險因素,以期減少拔管困難的發(fā)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