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陸遜與宜昌地名傳說

2020-12-22 23:34王前程丁夢
關(guān)鍵詞:西陵

王前程, 丁夢

(1. 三峽大學 文學與傳媒學院, 湖北 宜昌 443002; 2. 湖北省社科院宜都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研究所, 湖北 宜都 443300)

漢末建安二十四年(219)冬,陸遜率部攻占宜都郡(今湖北宜昌市大部、湖北恩施自治州、重慶巫山縣等地),孫權(quán)拜陸遜為宜都太守、撫邊將軍;蜀漢章武二年(222)春夏,陸遜被拜為吳大都督,坐鎮(zhèn)宜都城(今湖北宜都市市區(qū))指揮了著名的猇亭之戰(zhàn),大敗蜀漢皇帝劉備;吳黃武七年(228),陸遜奉命自西陵(今湖北宜昌市西陵區(qū))率部出征,大敗魏大司馬曹休于皖(今安徽),孫權(quán)親自為之執(zhí)鞭,以御蓋覆其車,尊榮至極;黃龍元年(229),陸遜遷上大將軍,輔太子鎮(zhèn)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永安二年(259),孫休拜陸遜子陸抗為鎮(zhèn)軍將軍,都督西陵;建衡二年(270年),孫晧拜陸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xiāng)、公安諸軍事,信陵、西陵、夷道三縣均在今宜昌境內(nèi);鳳皇元年(272年),吳西陵督步闡降晉,陸抗率部徑赴西陵平叛,誅殺步闡。陸抗死后,其長子陸晏為裨將軍、夷道監(jiān),駐夷道縣(今湖北宜都市);次子陸景為吳水軍督,駐樂鄉(xiāng)(今湖北荊州松滋市境內(nèi)),負責西陵城、荊門虎牙西塞、宜都城、樂鄉(xiāng)城一帶的江防。天紀四年(280),西晉水軍攻西陵、夷道等地,陸晏、陸景戰(zhàn)死。陸氏祖孫三代先后駐守今宜昌地區(qū)長達三十年,尤其是陸遜與今宜昌市有著密切的關(guān)聯(lián),其軍事生涯的十年輝煌時期是在宜昌度過的,故而今宜昌境內(nèi)留下了許多記述陸遜行蹤的地名傳說和以陸氏命名的陸氏遺跡。

一、反映陸遜備戰(zhàn)習武的地名傳說

在漢末三國名將中,陸遜以深謀遠慮、處事精明著稱?!度龂尽侵鱾鳌份d:建安二十四年(219)秋冬,孫權(quán)遣呂蒙等襲占南郡公安、江陵等縣,而遣陸遜西進宜都郡,“陸遜別取宜都,獲秭歸、枝江、夷道,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盵1]829在呂蒙率領(lǐng)吳軍主力在荊州南郡截殺關(guān)羽主力的同時,陸遜率偏師迅速攻占宜都郡,徹底斷絕了關(guān)羽從長江三峽地區(qū)逃向巴蜀的通道。關(guān)羽丟失荊州后,劉備大為震怒,全力謀劃東征伐吳以奪回荊州。思維縝密的陸遜早已料到吳蜀必有一戰(zhàn),一面遣水軍將領(lǐng)李異、劉阿等率部深入三峽腹地進駐巫縣(今重慶巫山縣)以監(jiān)視蜀軍動向,一面自率主力屯駐夷陵縣(吳改為西陵縣,即今宜昌市),分兵把守各處關(guān)隘要塞以防備蜀軍報復。故而今宜昌市沿江兩岸留下了多處陸遜積極備戰(zhàn)的地名傳說。

1.夷陵山

夷陵山,又名西陵山,在今宜昌市西陵區(qū)西北郊南津關(guān)附近,位于長江北岸。南宋祝穆《方輿勝覽》卷二十九曰:“夷陵山,一名西陵峽,在夷陵縣西北二十五里?!秴侵尽吩疲宏戇d破劉備,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即此山是也?!盵2]471冊,793明弘治九年《夷陵州志》卷二《山川》曰:“西陵山:在州西北二十五里,蜀江之險始此。《方輿勝覽》:一名夷陵山。《吳志》云:陸遜破劉備,遜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即此山是也?!盵3]8可見祝穆說夷陵山又名“西陵峽”,當是“西陵山”之誤。

漢末學者應(yīng)劭注釋《漢書·地理志》中荊州南郡之“夷陵縣”時曰:“夷山在西北?!盵4]1261應(yīng)劭說夷陵縣得名于縣西北之“夷山”,說明了夷山的重要性,而夷陵縣西北正是今西陵峽峽口方向,可見,夷陵山可能就是“夷山”,元明時期在此設(shè)置關(guān)卡,名“南津關(guān)”。夷山地處西陵峽口,具有極高的戰(zhàn)略價值,陸遜軍隊駐防此山的可能性極大。只是祝穆說陸遜破劉備后據(jù)守夷陵山“備蜀”,頗令人混淆不清?!度龂尽访鞔_記載呂蒙偷襲南郡的同時,陸遜奉命奪取夷陵、夷道、秭歸等縣,然后率主力屯駐夷陵,守峽口以防備蜀軍報復,而祝穆之言容易讓人誤認為陸遜在夷陵之戰(zhàn)火燒劉備連營之后駐防夷陵山。

2.擂鼓臺與藏軍河

擂鼓臺在今宜昌市猇亭區(qū)政府駐地虎腦背濱江處,位于江北岸,今古跡不存。藏軍河,在今湖北宜都市紅花套鎮(zhèn)境內(nèi),位于江南岸,與擂鼓臺隔江相望,河流今已消失。清康熙三十六年編《宜都縣志》卷之二《建置志》云:“鼓城:在虎腦背濱江,相傳張翼德曾于此擂鼓。又傳磬寺后嶺有擂鼓臺,相傳陸遜鑿藏軍河于南岸,筑臺于此擂鼓。”[5]56清同治四年編《宜都縣志》卷一《地理古跡第五》有類似說法。蜀漢大將張飛字翼德,曾出任宜都太守三年,主要駐守在秭歸縣(今湖北秭歸縣歸州鎮(zhèn));陸遜字伯言,兼任宜都太守十余年,長期坐鎮(zhèn)西陵縣(今宜昌市西陵區(qū)),夷陵之戰(zhàn)時駐宜都城。兩相比較,“張翼德于此擂鼓”應(yīng)是由小說《三國演義》衍生的傳說故事(張飛字“翼德”乃小說之言),“陸遜筑臺于此擂鼓”更有可能是源自民間的歷史記憶。

陸遜筑擂鼓臺和鑿藏軍河,應(yīng)與他防備劉備大軍從水路進攻有關(guān)。今宜昌市虎腦背上游十余里處便是著名的江關(guān)要塞,即荊門山、虎牙山,號稱“楚之西塞”?!逗鬂h書·郡國四》曰:“夷陵:有荊門、虎牙山?!盵6]2371《后漢書》在“夷陵縣”下之所以獨獨提及荊門山和虎牙山,是因為二山具有非同尋常的地位與價值。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四曰:“江水又東歷荊門、虎牙之間,荊門在南,上合下開,暗徹山南,有門石頭像?;⒀涝诒?,石壁色紅,間有白文,類牙形,并以物像受名。此二山,楚之西塞也。”[7]794可見自春秋戰(zhàn)國以來荊門、虎牙二山就是楚國西部地區(qū)極其重要的江關(guān)要塞。今天人們普遍認為長江三峽峽口在宜昌西郊之南津關(guān)(即夷陵山),但古人卻常將荊門虎牙二山視為三峽峽口與楚蜀門戶。如唐人李白《渡荊門送別》:“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王昌齡《盧溪別人》云:“武陵溪口駐扁舟,溪水隨君向北流。行至荊門上三峽,莫將孤月對猿愁?!彼稳颂K軾《詠荊門》云:“游人出三峽,楚地盡平川。北客隨南廣,吳檣開蜀船?!狈冻纱蟆痘⒀罏吩疲骸按涿С楦F,黃流蜀江下。一灘今始嘗,三峽此其亞?!泵魅绥娦省度荷饺f壑赴荊門》云:“茲為楚蜀門,喉舌古今存?!婌`難自住,三峽爾何尊!”清人王又新《虎牙灘》云:“入峽第一灘,虎踞牙張露。半江掠鼎沸,不見浮鷗鷺?!鼻G門山虎牙山如同一道門檻,長江浪濤過了西塞便變得開闊平緩,而行船進入西塞后則變得鼎沸難行??梢?,古夷陵城是典型的三峽之城,荊門虎牙是其東大門,夷山(南津關(guān))是其西大門。

陸遜“還屯夷陵,守峽口以備蜀”,固然會在夷山(南津關(guān))一帶布防,但扼守楚之西塞更是重中之重,西塞下游江濱地帶應(yīng)是東吳水軍大本營所在地。蜀漢章武二年(222)正月,蜀將吳班、陳式率水軍順流而下,一舉奪取了夷山(南津關(guān))附近的夷陵城及城外江濱地帶,為劉備大舉進攻開辟前沿陣地。陸遜曾上疏孫權(quán)云:“臣初嫌之,水路俱進”[1]995,正因為陸遜擔憂劉備將長江水路作為主攻方向,故而立即對駐營夷陵城外江濱地帶的蜀漢水軍發(fā)起了一次局部反擊戰(zhàn):“黃武元年春正月,陸遜部將軍宋謙等攻蜀五屯,皆破之,斬其將?!盵1]832黃武元年春正月,即章武二年春正月,說明陸遜趁敵立足未穩(wěn)之際發(fā)起攻擊,重創(chuàng)蜀漢水軍。陸遜局部反擊戰(zhàn)的勝利給劉備以極大的震懾,迫使蜀軍放棄水路而改陸路作為主攻方向,但并未改變蜀強吳弱的基本格局。于是,陸遜一面部署重兵守關(guān)把隘,一面將水軍主力收縮至西塞下游設(shè)防。民間傳說中的北岸“擂鼓臺”和南岸“藏軍河”可能修建于這一時期。擂鼓臺是操練水軍和指揮作戰(zhàn)的號令臺;藏軍河應(yīng)是多條長江小支流,可以停泊水軍小型戰(zhàn)船,陸遜所謂“鑿河”不過是對河道中不便停泊船只的水淺處進行深挖而已。西塞下游江面開闊,適合水軍作戰(zhàn),東吳水軍裝備了大量容納二三十名水卒的“走舸”,輕便快捷,機動靈活,擅長近距離實施火攻戰(zhàn)術(shù)(赤壁之戰(zhàn)中黃蓋突襲曹操水軍軍營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一旦蜀漢水軍戰(zhàn)船沖過西塞關(guān)隘,東吳水軍走舸便可蜂擁出擊。今宜都市紅花套在秦漢三國時期多處在江濱湖泊和水洲之中,蘆葦叢生,有利于小型戰(zhàn)船的隱藏。藏軍河的傳說具有較高的可信度。

3.陸城與將軍臺

陸城,即宜都郡城,在今湖北宜都市北郊,舊址位于清江入江口之南岸。酈道元《水經(jīng)注》卷三十四云:“魏武分南郡置臨江郡,劉備改曰宜都??ぶ卧诳h東四百步故城,吳丞相陸遜所筑也。為二江之會也?!盵7]795所言“郡治在縣東四百步故城”,是說宜都郡城位于夷道縣城之東,從縣城向東走大約四百步即可到郡城。三國時期宜都郡城與夷道縣城并非一城,郡城是陸遜在夷道縣舊城的基礎(chǔ)上修建的。陸遜為何要增修宜都郡城?明弘治九年編《夷陵州志》卷之三曰:“宜都:城。三國時,吳陸遜拒蜀,于此筑城,號陸城?!盵3]23《湖廣通志》卷十五亦有類似說法:“宜都縣城:三國時吳陸遜拒蜀于此筑城,號陸城?!盵2]531冊,486顯然,陸遜增修宜都郡城與夷道縣的地理位置有著密切關(guān)系。夷道縣地處長江、清江交匯處,溯長江而上四十里便至荊門虎牙西塞,溯清江而上九十里可直通佷山縣(今湖北長陽縣都鎮(zhèn)灣),扼長江之要道,鎖清江之咽喉,實為兵家必爭之要地。蜀軍東進,既可沿長江順流而下,亦可插入清江流域再沿清江順流而下。陸遜增修加固宜都城城防以扼守二江水道,實為陸遜深謀遠慮、積極備戰(zhàn)的表現(xiàn)。

將軍臺在今湖北枝江市白洋鎮(zhèn)境內(nèi),位于長江北岸,與宜都市陸城隔江相望。清康熙三十六年編《宜都縣志》卷之二《建置志》云:“將軍臺:在縣北五里沙灣村,方圓十余丈,亦陸遜所建?!盵5]55清同治四年編《宜都縣志》卷一《地理古跡第五》亦載:“將軍臺:在縣北五里沙灣村,相傳亦陸遜筑。”[8]70將軍臺,實為三國時期修建的一處古軍壘,負責監(jiān)視和控制長江航道船艦過往,今不存遺跡。清代方志僅指明將軍臺為陸遜所筑,未指明筑于何時。明弘治九年編《夷陵州志》卷之五《宮室》曰:“將軍臺:在縣北五里沙灣村。方圓一十丈余,高五尺,亦陸遜拒蜀筑建之?!盵3]60指明陸遜在夷陵之戰(zhàn)期間筑建此臺?!兑牧曛葜尽吩缬凇兑硕伎h志》數(shù)百年,其說法應(yīng)更準確。在吳蜀爭奪荊州的戰(zhàn)爭中,陸遜精心布局,水陸協(xié)防,始終掌握著戰(zhàn)爭主動權(quán)。修筑城堡,建造軍壘,宜都城位于江南岸,將軍臺在江北岸,可以起到隔江相望、彼此呼應(yīng)的作用,客觀反映了陸遜在夷陵之戰(zhàn)中積極防御、精密部署的軍事思想和指揮藝術(shù)。

4.走馬嶺

走馬嶺,俗稱跑馬崗,在今湖北枝江市白洋鎮(zhèn)境內(nèi),位于將軍臺之東約一公里處。清康熙三十六年編《宜都縣志》卷之一載:“走馬嶺:縣東四里,陸遜窺蜀時,曾習馬于此?!盵5]37《湖廣通志》卷九有相同說法。清同治四年編《宜都縣志》卷一《地理山川》載:“跑馬崗:在縣東五里,相傳陸遜習馬處?!盵8]60同卷《地理古跡》又云:“走馬嶺:在縣東五里,相傳陸遜習馬于此。”[8]71可見跑馬崗應(yīng)是“走馬嶺”的俗稱。《宜都縣志》和《湖廣通志》言陸遜“窺蜀”期間曾騎馬射箭于此,多半指章武元年至二年(221-222)的夷陵之戰(zhàn)期間留下的足跡,“窺蜀”一詞有窺探、監(jiān)視蜀軍動向的意思。走馬嶺緊鄰將軍臺,在江濱軍事堡壘附近演武習射實屬常理。走馬嶺等地名傳說集中表現(xiàn)了陸遜時刻不忘習武備戰(zhàn)的名將風范。

二、表現(xiàn)陸遜軍事謀略的地名傳說

作為杰出的軍事統(tǒng)帥,陸遜不僅警惕性高、備戰(zhàn)意識強,更具有非凡的軍事謀略。他性情沉穩(wěn),為人低調(diào),對手往往不把他放在眼里,他卻常常打得對手狼狽不堪?!度龂尽り戇d傳》記載呂蒙曾向?qū)O權(quán)夸贊陸遜云:“陸遜意思深長,才堪負重,觀其規(guī)慮,終可大任。”[1]994呂蒙認為陸遜思慮深邃,不露鋒芒,能夠忍辱負重,具有常人不具備的干大事者的良好素質(zhì)。后來的事實證明了呂蒙判斷的準確性。如前所述,陸遜駐守宜都郡十余年是其軍事生涯的輝煌時期,不僅取得了襲占宜都郡、截斷關(guān)羽歸路的驕人戰(zhàn)績,還指揮了威震天下、令劉備身敗名裂的夷陵之戰(zhàn),集中顯示了陸遜過人的軍事指揮藝術(shù),故在今宜昌境內(nèi)傳揚著不少表現(xiàn)陸遜軍事謀略的地名故事。

1.陸家垴

陸家垴,山崗名,又名婁家垴,在今湖北宜都市高壩洲鎮(zhèn)陳家崗村境內(nèi)。宜都民間傳說云:孫權(quán)、呂蒙奪取荊州,關(guān)羽敗走麥城,陸遜出任宜都郡太守,最初多有蠻族山賊不服,其中,呂亥一伙山賊劫奪了吳軍糧草。陸遜率領(lǐng)甘寧、凌統(tǒng)等吳將攻打山賊老巢,幾次強攻雖然重創(chuàng)了山賊,但自身亦多有損失。第二天,陸遜下令拔營退兵,呂亥聞訊大喜,以為陸遜有緊急軍情要撤離此地,便率領(lǐng)山賊傾巢出動追殺吳軍。陸遜佯裝不堪一擊,將呂亥誘入一條山谷深處,待呂亥全部人馬沖進山谷后,吳軍伏兵四起,將呂亥打得落花流水,呂亥被陸遜親手斬殺,奪回了全部丟失的糧草?!瓣戇d鏟除了山賊,不僅吳軍山下歡呼雀躍,就連當?shù)乩习傩斩记描尨蚬摹R驗檫@伙山賊平日里欺壓百姓,敲詐勒索,無惡不作。為了念及陸遜的好處,老百姓就稱那座山為陸家垴。后來漸漸演變,就成了現(xiàn)在的婁家垴?!盵9]102-107

垴,指頂部較為平緩的山崗、丘陵,宜都高壩洲鎮(zhèn)多丘陵山崗。陸家垴故事顯然存在民間附會成分,如甘寧、凌統(tǒng)二位名將應(yīng)病逝于呂蒙偷襲荊州之前,他們參加陸遜平定宜都蠻夷之戰(zhàn)無疑是由《三國演義》描寫他們參加夷陵之戰(zhàn)衍生而來。但陸遜平定宜都郡蠻夷部落事見載于原始史籍?!度龂尽り戇d傳》載曰:“遜徑進,領(lǐng)宜都太守,拜撫邊將軍,封華亭侯。備宜都太守樊友委郡走,諸城長吏及蠻夷君長皆降。遜請金銀銅印,以假授初附。是歲建安二十四年十一月也?!昂髷孬@招納,凡數(shù)萬計。權(quán)以遜為右護軍、鎮(zhèn)西將軍,進封婁侯。”[1]994-995陸遜在最初出任宜都太守的兩年多時間中,以圍剿和安撫相結(jié)合的策略征服了宜都郡境內(nèi)的蠻夷部族武裝的反抗,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被孫權(quán)先后封為華亭侯和婁侯。宜都民間將陸遜剿滅一處山賊的山崗稱為“陸家垴”,后又稱為“婁家垴”,與陸遜姓氏、封號及其經(jīng)歷均有密切關(guān)聯(lián)。而陸遜指揮作戰(zhàn)常常采取以退為進、示弱于敵、誘敵深入的軍事策略,在敵人麻痹大意或銳氣盡失時發(fā)起全面反擊,夷陵之戰(zhàn)就是這種典型的避敵鋒芒、誘敵深入的成功戰(zhàn)例。陸家垴之戰(zhàn)是一次小型戰(zhàn)斗,但同樣體現(xiàn)了以退為進、一招制敵的作戰(zhàn)技巧??梢姡瑠浼役袷且惶幑适麓嬖诟綍煞值志哂幸欢v史依據(jù)的陸氏地名。

2.陸溪

陸溪,又稱陸水,在今湖北長陽縣磨市鎮(zhèn)蘆溪村境內(nèi),與宜都市西部五眼泉鎮(zhèn)交界。此溪發(fā)源于馬鞍山南麓,溪流總長約二十余里,由西北向東南再轉(zhuǎn)向東北流入清江,形成了一道不規(guī)則的弧線。溪流上游長約六里,稱駐馬溪,據(jù)說是劉備騎兵駐營之地;下游約五里長,稱下溪,入江口稱下溪口;中游長約十里,即陸溪,處于弧線的東南部。長陽民間傳說云:夷陵之戰(zhàn)中劉備在駐馬溪及下溪西岸附近都駐扎了軍營,陸遜則在陸溪東岸部署了吳軍精銳之師,以密切監(jiān)視蜀軍動向。劉備多次遣將挑戰(zhàn),陸遜下令嚴陣以待,卻始終置之不理。最后陸溪吳軍向駐馬溪的蜀軍發(fā)起猛烈火攻,整個駐馬溪煙火滾滾,蜀軍士卒死傷無數(shù)。駐馬溪岸邊有“跑散坪”“累死坡”等地名,據(jù)傳是蜀軍潰散逃命的坪地和累死熏死的山坡。此溪原本不叫陸溪,只因它“是東吳陸遜的抗蜀大軍前鋒陣地,此后人們叫它陸溪?!盵10]173-174

吳蜀大軍對峙的“夷道猇亭”,今天已難以指明其具體位置。但“猇亭”是一級行政區(qū)劃,隸屬于江南夷道縣,今陸溪一帶應(yīng)屬于三國猇亭地界或鄰近猇亭地界。歷史上陸遜指揮作戰(zhàn)經(jīng)常身臨前線及時了解戰(zhàn)場態(tài)勢,擅長以靜制動,處變不驚,臨危不亂,從不逞匹夫之勇,斗一時之氣,一旦時機成熟,攻擊對手則迅猛凌厲。夷陵之戰(zhàn)中,陸遜最初忍辱負重,不輕率與劉備開戰(zhàn),避其鋒芒,耐心等待反擊時機,當六月炎天來臨,“(陸遜)乃敕各持一把茅,以火攻拔之。一爾勢成,通率諸軍同時俱攻”[1]995,勢如暴風驟雨,蜀軍立刻全線動搖。兵法所謂“靜若處子,動如脫兔”,陸遜運用得爐火純青。長陽磨市民間關(guān)于“陸溪”等地名的傳說從側(cè)面表現(xiàn)了陸遜指揮作戰(zhàn)的一貫風格。

3.陸字坳和陸字坪

陸字坳在今湖北長陽縣磨市鎮(zhèn)三口堰村境內(nèi),與宜都市五眼泉鎮(zhèn)接壤,緊鄰陸溪。長陽民間傳說云:陸字坳位于陸溪之東不遠處,此處有兩個山包相對峙,中間有一個坳口便是陸字坳。傳說劉備大軍初來猇亭時攻勢兇猛,陸遜為了避免硬碰硬,一方面派遣一支精兵進駐陸溪以牽制蜀軍,一方面將吳軍主力撤至險隘處防守。為了擺脫緊追的蜀軍,陸遜吩咐手下在山坳的小坪地上遍插“陸”字旗,以迷惑蜀軍。蜀軍得知吳軍主力后撤后,立刻發(fā)起迅猛追擊,當追至山坳時發(fā)現(xiàn)了遍插的“陸”字旗,便猶疑不決。過了半天才派前衛(wèi)營發(fā)起沖鋒,結(jié)果吳軍無一人應(yīng)戰(zhàn),原來不過是一個疑兵陣。陸遜巧設(shè)疑兵陣,順利將吳軍主力撤到有利防線,未損一兵一卒。從此,人們將這個山坳稱作“陸字坳”,并一直流傳下來[10]181-182。

陸字坪,現(xiàn)稱爐子坪,在今湖北長陽縣賀家坪鎮(zhèn)堡鎮(zhèn)村境內(nèi),距離秭歸縣地界不遠。長陽民間傳說云:陸遜火燒連營,劉備倉皇向西北撤退,一路損失慘重,逃至一處山坡路時,天降暴雨,泥濘難行,不少人馬跌下山坡,后人稱此山坡為“跌馬坡”。劉備剛過跌馬坡,陸遜的兵馬便追趕而來,坡陡路滑同樣摔死了好幾匹馬。陸遜總算追過了跌馬坡,來到一塊較為平坦的山坪,望見前面全是高山深壑,擔心再追下去會遭不測。于是,下令將士在山坪東側(cè)扎營,多樹“陸”字旗震懾蜀軍以免遭夜間劫營。從此,那塊山間小坪地便被人們稱作“陸字坪”,后世又訛為“爐子坪”[11]104。

根據(jù)《三國志·陸遜傳》的記載,陸遜聰明機智,用兵靈活,特別擅長使用疑兵之計。二十余歲任孫權(quán)帳下右部督,“會丹楊賊帥費棧受曹公印綬,煽動山越,為作內(nèi)應(yīng),權(quán)遣遜討棧。棧支黨多而往兵少,遜乃益施牙幢,分布鼓角,夜?jié)撋焦乳g,鼓噪而前,應(yīng)時破散。……宿惡蕩除,所過肅清,還屯蕪湖。”[1]993嘉禾五年(236),陸遜奉命與諸葛瑾一起攻打襄陽,由于陸遜所遣親信韓扁在漢水乘船時被曹魏軍隊抓獲并搜出呈報軍情的密信,盡知吳軍虛實,招致陸遜陷入被動局面。諸葛瑾“聞之甚懼”,而陸遜“與諸將弈棋射戲如?!?,暗中采取以進為退之策,令諸葛瑾率主力乘船沿漢水順流撤退,自己則率一支偏師從陸路進擊襄陽城,嚇得曹魏追兵慌忙回防守城,待吳軍主力脫離險境后,“遜徐整部武,張拓聲勢,步趨船,敵不敢干。”[1]998虛張聲勢,疑兵惑敵,再強大的對手亦不敢輕舉妄動。由此可見,今長陽民間關(guān)于陸字坳、陸字坪的傳說不排除虛構(gòu)附會成分,但這類陸氏地名并非因陸姓人口聚居而得名,又與小說《三國演義》毫無關(guān)聯(lián),且完全符合陸遜行事縝密、善用疑兵布陣的作戰(zhàn)風格,所以它們很有可能源自世代相傳的歷史記憶。

三、紀念陸遜父子功德的陸氏遺跡

史學家陳壽在《三國志·陸遜傳》的總評中贊嘆道:“予既奇遜之謀略,又嘆權(quán)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及遜忠誠懇至,憂國亡身,庶幾社稷之臣矣?!盵1]1005誠然,陸遜是三國中期戰(zhàn)功最卓著、聲名最顯赫的名將之一,也是吳國出將入相的社稷棟梁之臣。世人多聞陸遜卓越的戰(zhàn)功,卻少有人知道陸遜是一位反對過度用兵、力主農(nóng)桑為本的杰出政治家。陸遜富于政治遠見,主張推行仁政,厚待臣民,反對嚴刑峻法。他曾上疏朝廷道:“臣聞治亂討逆,須兵為威,農(nóng)桑衣食,民之本業(yè),而干戈未戢,民有饑寒。臣愚以為宜育養(yǎng)士民。寬其租賦,眾克在和,義以勸勇,則河渭可平,九有一統(tǒng)矣?!盵1]997-998又作議文呈孫權(quán)云:“國以民為本,強由民力,財由民出。夫民殷國弱,民瘠國強者,未之有也。故為國者,得民則治,失之則亂,若不受利,而令盡用立效,亦為難也。是以《詩》嘆‘宜民宜人,受祿于天’。乞垂圣恩,寧濟百姓,數(shù)年之間,國用少豐,然后更圖?!盵1]999認為民眾是國家的根本,軍隊不過是威懾敵人、保障國家安全的工具,國家必須以養(yǎng)育人民為本業(yè),努力解決農(nóng)桑衣食問題,過度使用戰(zhàn)爭,將會導致百姓饑寒交迫,得不償失。民富則國富,民強則國強。因而應(yīng)以仁義治天下,寬厚待民,決不可施行高壓政策,“夫峻法嚴刑,非帝王之隆業(yè);有罰無恕,非懷遠之弘規(guī)也。”[1]997從諸多奏議中不難看出陸遜憂國憂民的仁者情懷。陸遜憂國憂民的優(yōu)秀品格亦深刻影響了其子陸抗等人,陸抗死前還不顧身患重病上疏吳主孫晧,陳述宜都郡和建平郡(今湖北秭歸、巴東等地)對于國家安危的重要性,告誡吳國當權(quán)者重視西陵等地的軍事防務(wù)?!度龂尽り懣箓鳌贩Q陸抗“貞亮籌干,咸有父風”[1]1005,故而在今湖北宜昌境內(nèi)尤其是宜都市區(qū)多有緬懷陸遜父子功德的陸氏遺跡。

1.陸城和陸抗城

陸城,陸遜城的簡稱,在今湖北宜都市區(qū)北郊,今遺跡不存。前文所述《夷陵州志》《湖廣通志》等明清方志記載陸遜拒蜀筑城“號陸城”,這個說法實際上并不準確,陸遜不會自號城為“陸遜城”。真實的情況應(yīng)是陸遜在夷陵之戰(zhàn)中為了抵御劉備進攻,層層設(shè)防,增修加固宜都郡城以有效控制長江、清江航道,夷陵之戰(zhàn)大獲全勝之后陸遜名震天下,宜都人民為了紀念陸遜的蓋世功勛而將他下令增修的宜都郡城稱為“陸遜城”,簡稱“陸城”。

陸抗城有兩座,一座在今宜昌市西陵區(qū)西塞壩(今簡稱西壩)上,今遺跡不存;另一座在今宜都市西郊,今遺跡亦不存。西陵陸抗城是吳鳳凰元年(272)陸抗為平叛而建。清乾隆二十八年編《東湖縣志》卷八載:“陸抗城:即今西塞壩地?!兑唤y(tǒng)志》載:在縣西五里赤溪,其址尚存。《水經(jīng)》載:‘江水又東,逕故城北(宋本作陸抗故城北)。注亦云:所謂陸抗城也,城即山為墉,四面天險,即此。蓋陸抗討步闡時所筑?!盵12]108《三國志·陸遜傳》記載其子陸抗平叛事曰:“鳳凰元年,西陵督步闡據(jù)城以叛,遣使降晉??孤勚詹糠种T軍,令將軍左奕、吾彥、蔡貢等徑赴西陵,敕軍營更筑嚴圍,自赤溪至故市,內(nèi)以圍闡,外以御寇?!顾煜菸髁瓿牵D夷闡族及其大將吏。”[1]1001-1002所言“故市”,當指西陵故城(原夷陵舊城),位于長江東北岸;所言“西陵城”,即西陵縣新城,亦即步闡城,位于今宜昌西陵區(qū)葛洲壩上。西陵城為吳國宜都郡郡治之城,戰(zhàn)略地位極高,西陵督步闡據(jù)此叛吳投晉,事關(guān)吳國命運與前途,在西晉大兵壓境、吳軍形勢危急的情況下,陸抗以其非凡的膽識和堅定不移的戰(zhàn)斗意志平定叛亂,徹底打破了西晉奪取宜都郡的戰(zhàn)略企圖,可謂功勞卓著,故而西陵百姓將陸抗所筑軍事堡壘稱之為“陸抗城”。

宜都陸抗城比西陵陸抗城建造時間可能更早。清初顧祖禹著《讀史方輿紀要》卷七十八在“宜都縣”條下載曰:“陸抗城:在縣西三里,亦謂之大城。又有吳相臺,以陸遜嘗屯此也?!盵13]3686清康熙三十六年編《宜都縣志》卷之二載曰:“陸抗城:《宜都一記》曰:‘今縣治,系陸抗代巡都督時筑。’”[5]55那么,陸抗代巡都督是什么時間呢?《三國志·陸遜傳》曰:“建衡二年,大司馬施績卒,拜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xiāng)、公安諸軍事?!盵1]1001《宜都縣志》說陸抗代巡都督時修筑陸抗城,當指這個時期,吳建衡二年,即公元270年,比鳳凰元年(272)早近三年。三國夷道縣地處二江之會,戰(zhàn)略地位重要,屬于陸抗的軍事防區(qū),顧祖禹所說陸抗修城,不過是在原夷道縣城的基礎(chǔ)上進行擴建而已,使城池規(guī)模有所擴大,故而稱為“大城”,后來陸抗亦馳名天下,宜都百姓便將陸抗擴建的大城稱為“陸抗城”。

2.吳相臺

吳相臺,以吳丞相陸遜命名的點將臺,舊址在今湖北宜都市西郊,今古臺遺跡不存。《明一統(tǒng)志》卷六十二云:“吳相臺:在宜都縣西三里,吳相陸遜領(lǐng)兵屯此,因建?!盵2]473冊,292明弘治九年編《夷陵州志》卷之五在“宜都縣”條下曰:“吳相臺:在縣西三里。吳相陸遜領(lǐng)兵屯此,因建此臺。”[3]23清康熙三十六年編《宜都縣志》卷之二亦云:“吳相臺:在縣南三里。吳赤烏七年,以陸遜為丞相,屯兵拒蜀,故筑此臺。”[5]55這種解釋容易產(chǎn)生歧義。吳赤烏七年(244),丞相顧雍病故,孫權(quán)以大將軍陸遜為丞相。孫權(quán)后期與蜀漢政權(quán)一直保持和平相處的關(guān)系,不會派遣丞相陸遜親自駐兵宜都,此時陸遜年老在吳國京都(今江蘇南京市)理事,也不會溯江兩千里到宜都修建此臺。實際情況應(yīng)是陸遜曾在章武二年(222年)坐鎮(zhèn)宜都城指揮猇亭之戰(zhàn)大敗劉備,陸遜死于丞相職任,后來吳國為了表彰陸遜在猇亭之戰(zhàn)中立下的蓋世功勛,便在陸遜當年屯駐的地方修筑了陸遜點將臺,后世稱為“吳相臺”。

吳相臺的修建應(yīng)在孫權(quán)死后?!度龂尽り戇d傳》載:孫權(quán)早年特別信任陸遜,但晚年猜忌頗多,又喜聽小人讒言,在立嗣等問題上與陸遜產(chǎn)生嚴重分歧,因而再三遣宦官責備陸遜之過,最終導致陸遜“憤?!鄙硗?,陸遜僅僅做了一年零一個月的丞相。陸遜死后,孫權(quán)還拿著小人楊竺控訴陸遜所謂“二十事”(二十條罪狀)責難其子陸抗,陸抗沉著應(yīng)答,逐條予以反駁,使得孫權(quán)疑心“漸解”。太元元年(251),孫權(quán)有所醒悟,對陸抗涕泣說:“吾前聽用讒言,與汝父大義不篤,以此負汝。前后所問,一焚滅之,莫令人見也?!盵1]1001孫權(quán)死后,孫亮、孫休、孫晧先后繼位,逐漸開始倚重陸抗。景帝孫休時,追謚陸遜為昭侯,又拜陸抗為鎮(zhèn)軍將軍,都督西陵;孫晧建衡二年(270),又拜陸抗都督信陵、西陵、夷道、樂鄉(xiāng)、公安諸軍事。可見,陸遜點將臺(吳相臺)應(yīng)是建衡二年(270)陸抗都督夷道等地軍事期間在吳國朝廷授意之下修建的,位置在陸抗擴建的“大城”中,即夷道縣城內(nèi)(今宜都市西郊),明清時遺跡尚存。

3.陸遜墓

陸遜墓,大體方位在今湖北宜都市陸城街道辦事處東南部,今難尋蹤跡。明弘治九年編《夷陵州志》卷之六《墳墓》云:“陸遜墓:在宜都縣東南一十里。遜,吳宜都太守,領(lǐng)兵拒蜀,卒葬于此。鮑宗詩:拒蜀征西一代臣,身亡尚不恨沉淪。三十六冢分明在,多少居民認不真。趙友次韻:不惴平生失所臣,徒思身死國遂淪?;慕己问露噙z冢,欲使人難識偽真?!盵3]95清康熙三十六年編《宜都縣志》卷之二認同鮑宗等文士的說法:認為陸遜死后建有三十六疑冢,宜都陸遜墓是“三十六疑?!盵5]58之一。

其實,無論是《夷陵州志》的說法,還是文士鮑宗等人的說法,都值得懷疑。陸遜死在吳國京城,即今江蘇南京市,西距今宜都市近兩千里,絕無西葬宜都之理。陸遜被孫權(quán)封為華亭侯,明清時期有華亭縣,隸屬松江府,今屬江蘇昆山市。松江府華亭縣是陸氏封地,陸遜及其子陸抗死后均葬于華亭。《明一統(tǒng)志》卷九在“松江府”條下云:“陸遜墓:在府城西北二十三里?!盵2]472冊,238可見,宜都陸遜墓乃陸遜衣冠冢。陸遜長期鎮(zhèn)守吳國西疆,又兼任宜都太守,大力推行仁政,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與宜都人民血肉相連,陸遜死后宜都人民懷念這位仁厚的大都督和太守,故筑衣冠冢以緬懷其功德。而陸遜為人低調(diào),待人寬厚,亦非奢華之人,死后“家無余財”,何以建造三十六疑冢?陸遜建三十六疑冢之說實屬不實之詞??赡芘c明清時期小說《三國演義》流行于世有關(guān),“擁劉反曹貶吳”是小說的基本傾向,而陸遜是偷襲荊州的主謀之一,又是大敗劉備的吳軍統(tǒng)帥,于是一些文人學士虛構(gòu)“三十六冢”之說以顯陸遜奸猾狡詐之惡德,實與宜都民間百姓修建陸遜衣冠冢的初心大相徑庭。

今宜昌境內(nèi)還有一些地名如馬鞍山、火燒坪、引火坪、向家巷、屯甲沱等,或直接或間接講述了陸遜父子的智慧和厚德,限于文章篇幅,茲不一一述論??傊?,三國時期東吳政權(quán)管轄今宜昌地區(qū)長達六十年之久,而陸遜祖孫三代先后在此任職三十年,魏晉時代應(yīng)有許多講述他們足跡和功德的地名傳說,可惜唐宋以后尤其是明清以來盛行蜀漢英雄崇拜之風,以致大量關(guān)于東吳人物的地名故事逐漸消失不聞。然而,在蜀漢英雄文化極其濃烈的氛圍下,宜昌境內(nèi)依然留下了若干陸遜父子的地名故事和遺跡傳說,充分顯示了陸遜及陸氏家族在今鄂西宜昌地區(qū)的深刻影響力。

猜你喜歡
西陵
清泰陵卜建影響西陵寺廟布局考析
謁西陵山嫘祖廟
尋求新時代教學改革的“西陵答卷”
做有思想的改革者,干有價值的改革事
“西陵答卷”彰顯教育變革的力量
千年之戀(二十二)
也說杜詩中的“西陵”
也說杜詩中的“西陵”
也說杜詩中的“西陵”
也說杜詩中的“西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