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有效的研究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過程,要提高對于英語文學作品典故來源的分析能力,要重視提高翻譯認識,從而才能夠不斷總結更加高效的翻譯技巧。通過進一步實踐研究,本文筆者從多方面對其進行了具體闡述,希望分析能夠全面提高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水平。
【關鍵詞】英語文學;典故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王艷芳,山西職業(yè)技術學院,山西省物流技術學校。
在研究英語翻譯技巧過程,要重視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要加強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從而才能夠不斷提高翻譯技術水平。本文以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為研究內容,科學地總結了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具體分析如下:
一、英語文學作品典故的來源
1.源于寓言故事和某些作品。通常情況下,文學作品中的典故大多來自寓言故事,所謂的寓言故事,就是以短小精悍、幽默風趣的故事表現(xiàn)出來。例如,典故中常見的“kill the goose to get the eggs”,講述了一個農夫,撿到了一只會下金蛋的天鵝,但是農夫并不滿足于天鵝只下金蛋,為了快速獲得更多的財富,殺了鵝取金蛋卻沒有任何收獲。這則寓言故事,說明了一個道理,人不能過分貪婪,結果只能適得其反。同樣,蛇和鐵銼的故事是著名的寓言故事之一,其來源于伊索寓言的“snakes and iron files”。其中文翻譯是一條蛇將鐵銼誤認為是實物,但鐵銼卻對蛇說從來不被人咬,而是咬別人,即俗語所說的“騙人反被別人騙”的道理。而這也告訴了我們在生活中,不要自以為是耍心機,反而被別人所利用。西方文學作品中的典故較多,而其也逐漸演化成了英語言,在不同的作品內都能夠學習到。例如,莎士比亞的作品集中,即可看到這些文學典故。
2.源于圣經(jīng)故事和神話故事。在英語言國家,圣經(jīng)相關的故事和作品也廣泛流傳,例如諾亞方舟就是響徹中西方的故事,由于圣經(jīng)的深遠影響,在諸多的英語作品中都能夠發(fā)現(xiàn)。所以,為了更好地翻譯英語典故,適度對圣經(jīng)進行學習、了解,明確文學作品的背景,是提升翻譯質量和閱讀效果的關鍵。此外,西方的神話故事也被經(jīng)常化運用英語的文學典故作品之中,例如AMALTHCA' S HORN。其含義是受人敬仰的女神,通過羊乳哺育年輕的神宙斯,而宙斯為了報答女神的養(yǎng)育之恩,贈予了她一只羊角。而不論是圣經(jīng)還是深化故事,都對英語言的文學作品產生了深遠影響,對其了解才能更好翻譯。
3.源于歷史故事和民間習俗。歷史有著很強的學習與回顧價值,盡管英語言國家沒有中華文明如此源遠流長的文明記載,但在其發(fā)展的歷史長河之中,也形成了諸多的成語等,被運用在其文學作品的典故之中。例如,water gate指代的是通過一切方法來獲取地位與權力,沒有做人基本的原則與規(guī)則,常使用欺騙、賄賂等方法來謀求額外的利益,而在中文翻譯上將其翻譯為水門,反映了負面問題與聲音。
二、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翻譯需考慮的因素
1.文化背景的不同。即使是同樣使用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每一個國家其由于地理位置、歷史等客觀原因,而造成了在文化背景上的發(fā)展差異,尤其是在習俗和人文上,所以在其溫煦作品的典故上也會存在明顯的區(qū)分,在翻譯的時候要多加注意。典故中包含著獨特的國家特色、民族特色、文化特色、地域特色等。所以,在進行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時,需要盡量多地了解典故產生地的文化背景、地域背景、國家背景等,再結合自身的文化習慣,將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用最貼近原意的譯文翻譯出來,從而真正實現(xiàn)文學與現(xiàn)實的完美結合。
2.典故的對應情況。盡管每個國家都有著自己的文化和內涵,而同樣作為重要的文明起源,中華文明與英語典故之中勢必會有一定的關聯(lián)、相互對應,所以在進行典故翻譯的時候切忌照本宣科式地進行翻譯,而是要將其進行與中華文明典故的對比,使得翻譯能夠更好地達到精確目標。具體可分為這樣的情況,進行具體的翻譯工作:針對典故存在對應和相互類似的問題,即可采用互譯的方式進行翻譯工作。主要是遇到英語言典故與中國典故在大意、用法上相互對應的現(xiàn)象,即可采用互譯的方式。但同樣也需要注意的是,在翻譯的時候還是需要結合實際語境等,在有差異的環(huán)境中進行更改調整。
3.文章的整體性。典故盡管篇幅總體較短,但在文學作品的時候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能夠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良好的典故運用,能夠提升文章的文學色彩,并且同步給讀者留下更為深刻的記憶。所以,在翻譯典故的時候,不僅要注重準確性,還需要把控其在整個作品中的成效,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要充分了解其前后歷史背景。同時,也要加強典故對文章的整體性作用價值,不僅進一步強化細節(jié)上的問題,在翻譯上也要循序漸進地完成,以保障文章能夠通順、完善的進行閱讀。翻譯并不是機械性地一項任務,而是要在不破壞其原本意義的基礎上進行中華文明的遷移,良好的翻譯能夠切實幫助文學作品進一步提升文學價值。
三、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
1.直譯法。在完成對英語文學作品的來由、典故的分析之后,不難發(fā)現(xiàn)在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需要秉持結合具體、實際情況而出發(fā)。而最為普遍也是最為基礎的方法,即為直譯法。所謂的直譯法,就是在理解英語表達得原本意思的基礎上,進一步根據(jù)規(guī)范和要求,進行中文上的白話文一一對應的直觀翻譯。這樣直譯的翻譯方法,能夠在不曲解任何典故的前提情況下,進一步保留英語原汁原味的特色,幫助中文更帶有一定的英語言文化。盡管英語文學的典故與中華文化之間沒有之間的聯(lián)系,在文化上也存在一定的隔閡,難以做到百分之百的互通,但在典故的表現(xiàn)手法上往往大同小異,因此直譯法也能夠表現(xiàn)出典故背后的意義與價值。直譯法不僅僅是對待英語言文化尊重的表現(xiàn),更能夠幫助中文翻譯更為具象化。如,當前許多中西互通的喜聞樂道的典故翻譯:“to mend the fold after a sheep is lost”被直譯為中國的“亡羊補牢”,這就是一種直觀的翻譯例子,按照字面的意思可以保留原義,但因結合了中國典故而使得翻譯更加生動化。而其翻譯的時候,并不會出現(xiàn)“一只羊走丟以后,再進行羊圈的修補”這樣淺層次的翻譯。所以,針對喜聞樂見、被廣泛認可的典故、故事,都可以采用直譯的方式進行翻譯,使得翻譯結果更為淺顯易懂的同時,幫助加深理解和學習。
2.意譯法。眾所周知,由于地域、歷史等綜合因素的影響,中西方的文化勢必存在一定的差異和區(qū)分,所以在進行英語文學作品的典故翻譯時候,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難以直接進行翻譯的情況,如果僅僅采用直譯的方法,則會導致只呈現(xiàn)出表象的含義,但典故背后的真正注解并沒有顯示。如,“Damon and Pythias”僅憑字面意思理解的話,可能會按照羅馬民間傳說中的主要人物Damon和Pythias進行翻譯,僅僅是將兩個不同的人名直譯了過來。但在英語文學作品中,這一句典故表現(xiàn)的是兩個人之間深厚的信義,對此更為貼合、更為準確地中文翻譯,應該借用中國成語“生死之交;刎頸之交”,而此時所采取的翻譯方法即為意譯法,而并非常規(guī)的直譯法。如果僅僅進行直譯的方法翻譯,讀者在閱讀的時候勢必會產生困惑,不僅沒有傳達正確的意思,還會在閱讀的時候出現(xiàn)理解不清的含義。典故是一項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但閱讀難度較大的作品,良好的意譯能夠降低閱讀難度,提升閱讀的成效。
3.直譯加注法。直譯法和意譯法,是當今英語文學作品之中,最為常用的兩種中文翻譯方法,除了上述兩種翻譯方法以外,直譯加注法也是常見的翻譯方式。這樣的方法主要被運用在包含人名的英語典故的翻譯工作上。例如,針對典故中出現(xiàn)的“誰做了什么”,即“某人do sth”。如果照本宣科地將其翻譯出來,則會非常容易引起讀者對其誤解,針對人物的事件等沒有了解充分,其認知也只是名字的了解和知道。針對這一問題,即可采用直譯加注法的方式,進行英語典故的翻譯。以中華諺語故事“東施效顰”為例,如果僅僅采用直譯法進行翻譯的時候,會將其翻譯為“Dongshi imitate(模仿)Xishi”,但這樣反而不利于其理解,尤其是針對東施、西施不了解的讀者,會對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到迷茫。而此時,在翻譯的時候,就需要對“Dongshi imitate(模仿)Xishi”的前后語境以及人物進行額外的簡單說明和補充,針對東施對西施的模仿原因也進行相應的分析,使得讀者更為充分地了解背景故事,并為后續(xù)的典故深入閱讀,以及典故背后的價值意義共鳴,奠定良好的基礎。
4.意譯加注法。與直譯加注法相對應的翻譯方法,即為意譯加注法。顧名思義,所謂的意譯加注法,即為采取意譯的方式,進行額外加注,以達到翻譯的效果。與直譯加注法相類似,都是在基礎的翻譯方法之上,再額外進行一定的補充和說明,使得讀者能夠更為直觀、更為充分地了解到典故的含義。意譯加注法的最大的價值在于,能夠不破壞原本典故的閱讀感受,采用更為流暢的方式進行閱讀。因此,在進行英文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時,一定要結合西方文學,在理解原來歷史典故的基礎上按照實際情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式,一定要以貼近原意為主要目的,同時不能過多地采取加注法,那樣可能會影響文章整體翻譯的協(xié)調性、流暢性,因此還是要以實際情況為主。
四、結語
總之,在翻譯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過程中,要掌握有效的翻譯技巧,通過對直譯法、意譯法等多種翻譯方法的分析,本文總結了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對策。希望通過實踐研究,能夠不斷提高英語翻譯水平。
參考文獻:
[1]蔡紅艷.淺談英語典故的語言特征及翻譯方法——以源于莎士比亞作品的典故為例[J].科技視界,2019(34):212-213+211.
[2]王佩瑤.如何正確處理英語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J].海外英語, 2019(16):72-73.
[3]李旸.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策略研究[J].文化創(chuàng)新比較研究,2019,3(23):106-107.
[4]白玥.英語文學翻譯中藝術語言的處理原則[J].文學教育(上), 2018(12):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