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偉哲
自古以來,冤假錯案一直是擺在司法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難題。古人為了預(yù)防與糾正冤假錯案,設(shè)計了一系列制度,它們大致可以分為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兩條脈絡(luò),即叩闕和錄囚。上自天子,中及百官,下至貧民,都可以在這兩套冤案昭雪機制中找到自己的通道,可謂“全民參與”,最大程度上調(diào)動了一切社會資源。這些舉措充分體現(xiàn)了古人的法律智慧。
“立肺石”與“登聞鼓”
叩闕,又叫“直訴”,俗稱“告御狀”,即當事人親赴京城向最高統(tǒng)治者尋求法律救濟的一種訴訟方式。中國古代的法律一般禁止百姓越級訴訟,但是最高統(tǒng)治者考慮到平民百姓在與地方豪強和官府的對抗中處于絕對劣勢地位,為了防止基層官府司法腐敗,朝廷確立了直訴制度。早在先秦時期,直訴制度就已出現(xiàn),當時稱之為“立肺石”與“登聞鼓”。所謂“立肺石”,《周禮·秋官·大司寇》云,“以肺石達窮民,凡遠近煢獨老幼之欲,有復(fù)于上而其長弗達者,立于肺石三日,士聽其辭,以告于上而罪其長”。何謂肺石呢?根據(jù)唐朝學(xué)者賈公彥的解釋,肺石就是指紅色的石頭?!胺问?,赤石也者。陰陽療疾法:肺屬南方,火,火色赤,肺亦赤,故知名肺石,是赤石也。必使之坐赤石者,使之赤心不妄告也”。
由此可知,當時國家在京城放置一塊紅色的石頭。有冤屈而地方官府不能妥善解決,當事人站在這塊石頭上三天,表示自己的確蒙受冤屈,那么中央有關(guān)部門甚至是君主便會親自過問案件。所謂“登聞鼓”,《周禮·夏官·太仆》云,“建路鼓于大寢之門外,而掌其政,以待達窮者與遽令。聞鼓聲,則連逆御僕與御庶子”。即朝廷在宮門外設(shè)置一個鼓,百姓有擊鼓申冤者,有關(guān)部門要立刻向上報告?!傲⒎问焙汀暗锹劰摹敝贫葘τ诤笫赖挠绊懛浅>薮螅袊糯母鱾€王朝,基本上都模仿這一制度為底層百姓開辟了一條申冤通道。它的名稱和具體內(nèi)容在不同時期略有不同,比如后世就出現(xiàn)了“邀車駕”制度,也就是老百姓耳熟能詳?shù)摹皵r轎喊冤”等等。總之,這一制度所確立的法律精神在后世基本得到了保留,受到歷代統(tǒng)治者的肯定,成為中國古代冤案昭雪機制的一大亮點。
當然,也有一些皇帝并不十分認可直訴制度,例如清朝的康熙皇帝就是如此。從立法上看,清朝法律延續(xù)歷代,對于“邀車駕”的行為予以保護,百姓可以靜靜地跪在路旁舉狀喊冤,有侍衛(wèi)負責收取訴狀,但是不可以沖撞車駕?!洞笄迓衫芬?guī)定,“若有申訴冤抑者,止許于仗外俯伏以聽。若沖入儀仗內(nèi),而所訴事不實者,絞。得實者,免罪”。可是在實踐中,經(jīng)常外出巡查的康熙皇帝卻并不鼓勵這種行為。他南巡路過宿遷時,攔轎喊冤者甚眾。他告誡侍衛(wèi)道,“此斷不可收覽。民人果有冤抑,地方督撫等官盡可申訴。今因朕巡幸,紛紜控告,不過希圖幸準,快其私怨,一經(jīng)發(fā)審,其中事理未必皆實。地方官奉為欽件,轉(zhuǎn)轉(zhuǎn)駁訊,則被告與原告皆致拖累,以小忿而破身家,后悔無及矣。有天下者,惟貴以德化民,使之無訟。即賢能官吏,亦當求訟簡刑清,與民相安于無事。若以多訟為喜,開爭競之風(fēng),俗疲民困,皆由于此”。從某種程度上看,以勤政賢明著稱的康熙皇帝絕非無視底層百姓申冤需求之人,他作出這樣的決定不無道理,對于相關(guān)制度構(gòu)建也有獨特的啟示。
緹縈救父
雖然有些統(tǒng)治者反對直訴的行為,但是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通過直訴的方式昭雪沉冤的案例依然多如繁星,它的歷史評價總體而言依然以正面為主。在眾多案例中,西漢時期“緹縈救父”的故事令人動容,對后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漢文帝時期,山東淄博人淳于意擔任太倉長。淳于意年輕時喜愛醫(yī)術(shù),曾受教于醫(yī)學(xué)名家公乘陽慶,得其真?zhèn)髅胤剑钱敃r著名的醫(yī)生。漢文帝四年(前176),有人揭發(fā)淳于意貪污受賄,依照法律要押往首都長安。當時,肉刑(即砍去手足)仍是國家的法定刑罰,淳于意所犯之罪將受到這種制裁。淳于意膝下有五個女兒,卻偏偏沒有兒子。眼看父親要被押走處刑,女兒們急得團團轉(zhuǎn)卻毫無辦法,只能哭作一團。淳于意悲憤地罵道,“生不出兒子,到了危難關(guān)頭也沒人能夠幫忙”!淳于意的小女兒名叫緹縈,聽了父親的話感到非常傷心。緹縈認為自己的父親平日清廉,此番是受到誣告,她不甘心父親受到誣陷,毅然跟隨押運父親的囚車來到首都長安。
漢文帝劉恒是中國歷史上的著名賢君。作為“文景之治”的締造者,漢文帝把直訴制度落到了實處。緹縈到了長安后,便向皇帝叩闕申冤。她在申訴書中寫道,“我的父親在齊地為官,當?shù)厝硕伎滟澦疂嵐?,可是現(xiàn)在卻要被處以肉刑。死者不可復(fù)生,我感到非常悲痛。肉刑者無法再長出新的肢體,即便想改過自新,也沒有道路可以選擇。我愿意到官府作奴婢,以此來贖免父親的罪責,使他能夠改過自新”。漢文帝接到這封申訴信后,深深地被緹縈救父之義舉所打動,最終替淳于意申冤昭雪。更為不易的是,漢文帝受此案啟發(fā),下詔廢除了肉刑。他在詔書中說,“今法有肉刑三,而奸不止,其咎安在?非乃朕德薄而教不明歟?吾甚自愧。故夫馴道不純而愚民陷焉。詩曰‘愷悌君子,民之父母。今人有過,教未施而刑加焉?或欲改行為善而道毋由也。朕甚憐之。夫刑至斷支體,刻肌膚,終身不息,何其楚痛而不德也,豈稱為民父母之意哉!其除肉刑”。一個羸弱的小女孩通過直訴的方式不但挽救了自己的父親,替他洗清冤屈,居然也改變了中國法律的歷史走向。從此,“緹縈救父”成為直訴申冤史上的一段佳話,中國古代法律文明也因此掀開了嶄新的一頁?!鞍倌泻螒|憒,不如一緹縈!”東漢著名史學(xué)家班固對小女孩緹縈作出了高度評價。
君臣錄囚
叩闕是一種自下而上的被動式冤案糾錯機制,從眾多歷史案件來看,它的成功實踐往往需要當事人或其親朋好友擁有大智大勇,但這不為每一個蒙冤受苦之人所擁有。有鑒于此,古人還設(shè)計了一套自上而下的主動式冤案糾錯機制,這就是“錄囚”。所謂“錄囚”,大意可以理解為對于已判決的司法案件,特別是那些疑難案件進行復(fù)核。早在先秦時期,錄囚制度的雛形便已出現(xiàn)?!抖Y記·月令》云,“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毋肆掠,止獄訟”。到了漢代,錄囚制度日漸成熟,大量百姓因此受益,也涌現(xiàn)出了一批在錄囚方面表現(xiàn)杰出的循吏,西漢武帝時期的雋不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雋不疑每次到地方郡縣錄囚,母親都要詢問他,“有沒有平反冤獄,挽救了幾條性命”?如果聽說兒子平反了許多冤獄,雋母便非常開心,“飲食語言異于他時”。如果這次沒有平反一件冤獄,雋母便非常生氣,“為之不食”。在慈母的諄諄教誨下,雋不疑的官宦生涯得到了史家“嚴而不殘”的好評。
隨著法律文明的不斷進步,皇帝們也逐漸加入到了錄囚的行列之中。以唐朝為例,僅現(xiàn)存史籍所載的皇帝錄囚便達百次之多。
到了宋朝,皇帝錄囚更是成為祖宗定制,宋太宗趙光義在這方面堪稱典范。史載“在京獄有疑者,多臨決之,每能燭見隱微”。大臣們勸諫皇帝太辛苦了要注意休息,宋太宗回答說,“儻惠及無告,使獄訟平允,不致枉橈,朕意深以為適,何勞之有”?他曾親自處理一件平民百姓家產(chǎn)繼承的案件。當時開封府將原告的父親枉法囚禁,宋太宗聞之大怒,感嘆道,“輦轂之下,尚或如此。天下至廣,安得無枉濫乎”?于是他“即日遣殿中侍御史李范等十四人,分往江南、兩浙、四川、荊湖、嶺南審決刑獄”,要求地方官府每十天就要錄囚一次。宋太宗此舉為宋朝后世之君樹立了典范,他們“率以為常,后世遵行不廢”。宋仁宗趙禎在位時期,“大辟疑者,皆令上讞,歲?;钋в唷?。當時,誤判犯人死罪的官員終身都不得升遷。他常對大臣說,“朕平時罵人都不用‘死字,更何況濫用死刑呢”?這種慎用刑罰的態(tài)度,今日聞之亦令人贊嘆不已。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