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寶
連云區(qū)黃窩村書記張立祥有故事。
夏天,頭上總愛戴著一頂半新不舊的草帽,看起來,像有些土氣的老漁民。有的村民對張立祥愛人徐英說:“你關(guān)心一下張立祥,打扮一下,書記頭上戴著舊草帽,外邊人看了不好,以為黃窩人買不起帽子呢。”
徐英說了、嗔怪了張立祥,他不介意,笑著說:“戴草帽很好么,涼快、方便,丟了不心疼。”
夏天的早上,太陽沒有升出海面,山上的小鳥沒有睡醒過來,他已經(jīng)起了床,戴上草帽,繞著村子,一路走、一路看,盤算著工作,村里旮旮旯旯發(fā)生的大小事情,都莫想溜過他的眼睛。
一個夏天,張立祥會用上兩三頂草帽。海邊風大,不是被吹進海里,就是忘到了工地上。
張立祥愛戴草帽是有原因的,他是退伍軍人。
1990年,22周歲的張立祥從武警部隊退伍。退伍后依然喜歡穿軍裝,時間一長,一頂綠色的軍帽洗了戴、戴了洗,泛了白色,舍不得再戴了,收藏到箱子里。后來,做了村委會主任、村書記,他把戴軍帽換成了戴草帽。
經(jīng)歷兩次失敗
張立祥當村委會主任是1998年的事,那時,黃窩村還很貧困。
黃窩村有近200戶人家,600來口人,絕大部分村民靠出海打魚為生。后來魚越打越少,連漁船也養(yǎng)不起了。
要脫貧,就要選好當家人。大家看好了張立祥,擔任村主任兩年后,又被選為村書記。
張立祥上任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搞養(yǎng)殖。
他帶著村委會一班人南下北上,看山東、河北、遼寧沿海養(yǎng)的青石斑魚、海參、扇貝、鮑魚、對蝦等,看浙江、福建沿海養(yǎng)的海帶、紫菜、龍須菜,還有蟶、蚶、蝦、蟹、蛤類等。
但第一次養(yǎng)殖實驗,張立祥失敗了!集體投入的五六十萬元打了水漂!
村里過起了苦日子,水電費交不起。張立祥帶頭不拿工資。村里會計不干了,水表工走了,駕駛員辭職了。張立祥帶著留下的村干部,咬著牙堅持著。
張立祥又千方百計申請到“羊棲菜”養(yǎng)殖項目資金,和浙江洞頭客商合作養(yǎng)殖“羊棲菜”,號稱“海大麥”、“長壽菜”。他戴著草帽,忙得渾身精神,信心十足,浙江人提供苗種和技術(shù),他們負責養(yǎng)殖和買養(yǎng)殖的各種繩子什么。日本客商看上“羊棲菜”,大包大攬說,只要養(yǎng)的好,有多少就收多少。
5月初放苗,6月份日本人來看,十分看好小苗,長勢很旺,青嫩肥壯。
7月,突然變了,海水溫度升高,超了25攝氏度,“羊棲菜”長得紫絨絨,曬干變成了灰白色。
失敗,又一次無情地降臨了。
失望的陰影相伴著張立祥,心里煎熬,獨自徘徊在海邊,海風掀跑了頭上的草帽都不知道。
靠紫菜致富
張立祥沒有被再次失敗擊倒,他眼睛又盯上了養(yǎng)紫菜。
紫菜,又叫神仙菜,最早起源于中國,后傳入日本、韓國得以廣泛養(yǎng)殖、加工,紫菜營養(yǎng)豐富,是老少皆宜的健康食品。
張立祥發(fā)現(xiàn)本村的三四個老漁民,靠著村子的海邊,養(yǎng)了10畝、20畝紫菜。紫菜長得很好,油黑發(fā)亮,靠著養(yǎng)紫菜,幾個老漁民每年掙了幾千塊辛苦錢,養(yǎng)活著全家人。
張立祥的心被激活了,村里有人能把紫菜養(yǎng)好,說明黃窩村能養(yǎng)紫菜,我們?yōu)槭裁捶艞壊火B(yǎng)呢?
一次買海域,促進了養(yǎng)紫菜。
2004年,國家剛實施海洋法,村委會開會商量申請辦理海域使用證,每畝海區(qū)要交10元錢使費用。有人擺手不同意。張立祥怎能不理解他們的心情,漁民用海自古以來沒有交過錢,想怎么用就怎么用,現(xiàn)在突然要交錢,怎么能習慣?張立祥給他們一點點分析、破解,細心的引導,他說:“既然海域有償使用已經(jīng)立法,這是誰都不能更改的,我們應(yīng)該積極響應(yīng)。我們漁業(yè)村要想發(fā)展離不開海洋,我們傳統(tǒng)海域面積很小,以后不利于發(fā)展,現(xiàn)在剛剛實施海域辦證,其他漁業(yè)村沒有認識到,都還不想辦證,我們可以抓住這個契機,擴大我們村的法定海域,這樣的好事我們?yōu)槭裁床蛔瞿???/p>
黃窩村在連云區(qū)高公島鄉(xiāng)帶了一個好頭,第一個響應(yīng)國家海洋法,掏了3萬塊錢買下3000畝海域,有了一個藍本子海域使用證。
張立祥帶著人搖小船,用繩子拉出來一塊塊海區(qū),每一塊100畝,準備分到每家每戶養(yǎng)紫菜。
想不到,出“?!庇錾享旑^“浪”,漁民們根本沒有熱情,繃著臉,不要自己“領(lǐng)地”,抵制養(yǎng)紫菜。
張立祥帶頭要下了自己100畝海域。
村里一個金姓村民,不能出遠海,不是棒勞力,靠修船謀生。漁民捕不到魚,修船的少了,老金收入也少了。他找到張立祥,伸手要活干。張立祥勸他養(yǎng)紫菜。老金說:“風險大,沒有錢?!睆埩⑾檎f:“不冒風險哪來出路?!崩辖鹫f:“你拿錢,我來幫你養(yǎng)?!?/p>
“此話當真?”“當真!”“好!”張立祥立馬回到家中,朝愛人徐英要房產(chǎn)證去銀行抵押貸款。徐英不給,張立祥對她說:“養(yǎng)紫菜是我出的主意,我是村書記,能不帶頭?!”
張立祥用房產(chǎn)證貸了30萬元錢。
張立祥給老金找了一個40歲熟練工,能下海,能干活,是個棒勞力。又花了2000元錢買了一條12匹馬力的舊船,買了100畝的纜繩、網(wǎng)簾、插竿的毛竹,到廠里花2萬元錢育紫菜苗。
張立祥白天忙著村里事務(wù),晚上與老金商量紫菜生產(chǎn)。
沒想到這次差點又輸?shù)脙艄?。不知怎么,連續(xù)幾天陰天后,紫菜爛了,張立祥一聽,頭腦漲多大,懵了,不知如何是好。難道黃窩村不能養(yǎng)紫菜,可為什么幾個老漁民能養(yǎng)好呢?他想到自己養(yǎng)紫菜萬一顆粒無收,雞飛蛋打,那對老百姓造成的影響就太壞、太大了,村書記第一腳沒有踢開門,他們怎么會再養(yǎng)紫菜呢?
村里有人看笑話了,說風涼話:“旱鴨子養(yǎng)紫菜不是找死嗎?”
張立祥請來了淮海工學院教授,他們看了看紫菜,說:“晾曬的少了,吊在桿子上晾曬一下就好?!?/p>
照著教授的話一試,晾曬的紫菜果然漸漸變得油黑起來,紅點、紅斑消失不見,紫菜又正常生長了。
11月底紫菜收割了,賣了35萬元錢。刨去成本和老金、幫工的5萬元工資,張立祥剩下2000元,沒賠錢。張立祥比賺了大錢還開心,養(yǎng)紫菜成功了。
第二年,張立祥他們養(yǎng)紫菜利潤10多萬元,他和老金各分到5萬元。
第三年,78戶人家熱情全上來了,擼起衣袖,熱火朝天養(yǎng)紫菜。有的人家賣了大船養(yǎng)紫菜。
養(yǎng)紫菜使黃窩村人看到了希望。村里第一次辦理的3000畝海域用完了,村民想要擴大再生產(chǎn),多要海域。海域是寸“土”寸“金”,拿錢買不到。在張立祥東奔西跑努力下,黃窩村海域逐年增加,到了2013年,村里共有養(yǎng)殖海域4.1萬畝。有了新海域,一年一分配。村里規(guī)定每家海域不超過300畝,村民手中都有200畝,沒有200畝的可以再次分配。
海上“土地”吃香了,村民想法多了,打起“小九九”,有人想要多一點海域,有人想要風小、浪小、水流清的地方。張立祥是水潑不進,對村民和干部一視同仁,平均分配。分配海域用抓鬮分到各家,不管老弱病殘,每位村民都能保證分到海域。殘疾人、貧困人家先抓鬮,有時讓他們直選,看中哪里選哪里。他被親戚誤解過,被村民扔過草帽、拍過桌子,更有甚者動過拳頭,他都扛過來了。
張立祥說:“我們村要共同致富,一戶不能落下。”
插桿到深海
村委會幾間小平房在山坡上,居高臨下。張立祥出了辦公室,抬眼看到海面上一排排紫菜,橫豎成行,浪動“田”動,“田”動浪花閃耀。小船上的人,穿紅戴綠,如同勤勞的蝴蝶,在紫菜行間不住忙碌。
張立祥朝大海深處望去,一望就是半天。他想把紫菜向深海拓展,擴大再生產(chǎn),還想解決紫菜毛竹插桿在海里腐爛問題。
黃窩村一直用毛竹插桿養(yǎng)紫菜,最高15米,插到海里3米,露出水面1米,加上潮差6米,剩下5米就是海域等深線的高度。如果朝5米等深線以外海里挪一挪,毛竹就不夠高,露出水面空間不夠用。
偶爾一個機會,張立祥聽說日本、韓國都是在用玻璃鋼做養(yǎng)殖撐桿,柔韌耐用,不怕腐爛,總體造價也不貴。他心想,我們能不能用玻璃鋼做插桿呢?
他從連云區(qū)漁業(yè)技術(shù)科技推廣站打聽到,連云港有一家江蘇創(chuàng)輝復合材料有限公司,有意研制紫菜玻璃鋼插桿,張立祥興沖沖找了過去,說出自己的想法,并愿意為廠家無償承擔海上試驗。廠家想拓展新產(chǎn)品、新市場,看到張立祥這樣誠懇、積極,握住他的手,達成了合作意向。
第一批生產(chǎn)出來的玻璃鋼紫菜插桿長14米,每根造價340元,只供給黃窩村使用。張立祥以為給村民辦了一件大好事,結(jié)果根本沒人領(lǐng)情,漁民對玻璃鋼桿不了解,不敢買,更多人是嫌貴不肯買。
按國家規(guī)定,推廣新技術(shù)、新材料,政府應(yīng)當給予適當補貼。張立祥跑到科技和海洋漁業(yè)部門,為漁民爭取到購買一根玻璃鋼插桿補貼100元的優(yōu)惠政策。他心里美滋滋地想,這下漁民會買玻璃鋼桿了。
想不到,漁民還是不愿意買。
老百姓沒見過的東西,朝外掏錢談何容易。
張立祥把村民代表請到村委會商量,村里也出臺扶持優(yōu)惠政策,本村村民使用一根玻璃鋼插桿,村里再補貼80元錢。
張立祥心想,這次村民該積極響應(yīng)了吧,340元的插桿,村民只掏160元,夠便宜了。出乎意料,他們依然如故,不肯買。
張立祥發(fā)動黨員、村民代表嘗試使用,他帶頭第一個登記買桿,隨后村支委張立揚、村民委員胡森林、黨員胡韶國、村民代表陸惠成,還有3名群眾共8戶,站到了前頭,登記買桿。
張立祥讓愛人徐英掏錢買插桿,她放心不下,不踏實說:“若不實用耽誤生產(chǎn)怎么辦?”
張立祥說:“我不帶頭,新技術(shù)怎么推廣?”
他又耍了一次“家長”作風,買下120根插桿。
徐英拉著臉,多少天沒搭理他。
插桿一根根插到深海里,經(jīng)受住了考驗,村民紫菜養(yǎng)得越來越多、越來越好。
第二年,插桿做高了,政府繼續(xù)補貼插桿,村里的補貼沒有了,一根插桿值上300多塊錢。有人看到了插桿好處,態(tài)度大轉(zhuǎn)彎,買了。
第三年,插桿做到18米長,賣上500元,沒有任何補貼,全村人都不講價錢買了。
第四、第五年,插桿在村里熱起來,供不應(yīng)求。
黃窩村用上紫菜玻璃鋼插桿,養(yǎng)殖面積向深海推進2萬多畝,給連云區(qū)新增加養(yǎng)殖面積15萬多畝。
建碼頭,走上小康路
黃窩村很小,海卻很大。
脫下軍裝的張立祥心中住著一片海,想要建設(shè)黃窩村第一座漁業(yè)小碼頭。
黃窩村漁民真不容易,養(yǎng)紫菜吃盡了苦頭,收割來的紫菜,船靠海灘抬上岸。他們沒有碼頭,海灘被征用了,早上下海收割紫菜,步行到四五公里以外的高公島、連云港漁業(yè)公司碼頭上坐船,晚上靠著兩腿走回來。碼頭是人家的,收割回來的紫菜,等到別人卸完了,才能輪到自己來卸、來賣,這時天已晚了。有時,遇到欺行霸市的人,看人臉色,受欺負,被人打。有過這樣一件事,一個漁民好不容易等到別人卸完紫菜,剛輪到自己來卸、來賣紫菜,有人拼命壓價。漁民不買賬,氣得不卸紫菜了,第二天,紫菜在船艙里變得灰暗,變質(zhì)腐爛,只能含淚把爛菜卸下海。
嘗夠了沒有碼頭的愁滋味,漁民們經(jīng)常來到村委會,不坐不喝茶,帶著一臉焦灼,對著張立祥大聲嚷道:“我們黃窩村能不能修碼頭?”
張立祥立志要建一座黃窩人自己的碼頭。
趕巧了,2007年國家建設(shè)連云港港口,征用了黃窩村海域,給了五六十萬元補償款。張立祥和村委會干部心里熱騰騰的,拿出海域補償款,配上村集體僅有的一點資金,籌集80萬資金建碼頭。村干部工資又停發(fā)了,會計小胡經(jīng)常拿不到工資,父母找來了,張立祥委婉地說:“沒錢是暫時的,過了這一段時間,就能過上好日子。”
在村莊北側(cè)海邊,海底有一片結(jié)實的礁石,張立祥帶著專家看了幾遍,腳在礁石上跺了跺,選定在這里建碼頭。冬天,深夜一二點鐘,大潮汐,海水退下很遠,海底礁石都露了出來,施工人員在上面鉆眼打洞,澆灌鋼筋混凝土。海邊寒風刺骨,黃窩村雇的工程技術(shù)監(jiān)理,年齡大,夜里做事不方便,張立祥陪著他,守在工地上,手凍腫了,腳上的鞋子在海灘上走濕了,冷得扎心。一次,走在光滑的礁石上,他不小心被苔蘚滑倒了,礁石上鋒利的海蠣殼,劃得手上鮮血淋漓。
用了50多天,春暖花開時,一個半籃球場大的小碼頭建好了。當年為村集體創(chuàng)收10萬元。
隨著國家港口建設(shè),漁業(yè)小碼頭被征用了,2010年,黃窩村投資160萬元,新建一座有兩個籃球場大的碼頭,安裝7臺吊車,一天可以裝卸一二百噸紫菜,村集體每年發(fā)包,收入在20萬元以上。
2013年,投資90多萬元,建了一個6000平方米的船臺,修理周邊附近小漁村的漁船,一次能修35條。村委會對村民發(fā)包時約法三章,不允許高價收取漁民維修費用。每年船臺發(fā)包,收入均在15萬元左右。
四顧茅廬,辦起紫菜加工廠
2018年初,黃窩村投資600多萬元,新建3000平方米、擁有兩條生產(chǎn)線的現(xiàn)代化紫菜加工廠。投產(chǎn)3個月,連續(xù)加工紫菜120多天,凈收入102萬元。
張立祥能把紫菜加工廠搞“活”,因為“四顧茅廬”,請來了一個“能人”,叫張重陽。
張重陽是黃窩村人,黨員關(guān)系都在村里。過去村里窮,他走出去,在連云港開發(fā)區(qū)一家私營企業(yè)做操機手,車間主任。他是個響當當?shù)募夹g(shù)人才。
張立祥第一次給張重陽打電話,請他回來,言語帶著感情,懇切地說:“你回來,我們共同建設(shè)家鄉(xiāng)?!辈⒃S諾道:“保證工資不低,就拿你現(xiàn)在干的工資。”
張重陽沒有答復。
第二次,張立祥找張重陽交談,是在他回村參加黨員活動時。天有點熱,張立祥心里急得更熱,抓起草帽扇風,急切地說:“在哪兒都拿工資,回來干吧,你愿意在外邊侍奉人家、打一輩子工???”
張重陽咂了咂嘴,沒吭聲。
第三次,張立祥推開他家門,找他母親。張重陽是個孝子,孝子都是有愛的人。張重陽愛母親,一定愛生他和養(yǎng)他的黃窩村。
母親給張重陽說:“你回村里來干活吧。”
張重陽難住了。
張立祥第四次上門找他交談,張重陽坦誠地說:“村里干部、能人多多,我算老幾?”
張立祥拍著他肩頭說:“加工廠交給你,讓你充分有自主權(quán),從我做起,其他人不許干涉,你盡管放心大膽地干。”
張重陽真情之花開了,答應(yīng)了。
張立祥太高興了,離開張重陽家時,草帽都忘拿了。
黃窩村由貧困村變成小康村,年產(chǎn)值從2000萬元增長到1.8億元,村里新建了綜合文化廣場、村民健身游園、居家養(yǎng)老服務(wù)中心、婦女兒童之家、農(nóng)家書屋、健康小屋等。村委會給村民一次性購買養(yǎng)老保險,使男60、女55周歲以上村民,每月都能領(lǐng)取1000元以上養(yǎng)老金;村委會每年出資50多萬元,發(fā)放老年村民每月100元生活補貼、春節(jié)中秋重陽節(jié)過節(jié)費,還有洗澡票等。過去老年人是兒女負擔,沒人想要,現(xiàn)在衣兜里有錢吃香了,這家請那家?guī)А?/p>
黃窩村的海風溫潤地吹,學生考上研究生補貼1萬元,考上本科生5000元……
黃窩村富了,變美了,張立祥依然喜歡戴著草帽。
村里小超市賣草帽,銷量小,不賺錢,打算不賣了。張立祥知道后,找到店主人,用一句家常話,打動了人心,讓他繼續(xù)賣草帽。他說:“因為買你家草帽,我才少了很多曬,我和你家草帽有感情,離不開了?!?/p>
在村里,張立祥戴著草帽很特別,成了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