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 陳玉馨
摘要:時間銀行是一種互助性服務平臺和中介,采用的基礎貨幣單位為時間金幣(TimeCoin)——簡稱TIC。由于時間銀行特殊的運行機制和貨幣單位,使得其提供的服務價格有別于市場價格。文章在基于無酬服務價值化上,參考市場成本替代法的基本原理,運用日最低工資、行業(yè)日平均工資和家政服務日平均工資來作為估算模型的三個基向量,運用相關分析和多元回歸分析來確定不同無酬服務的最優(yōu)線性表示,尋找合理定價。
關鍵詞:時間銀行;無酬服務;多元回歸分析
一、研究背景
時間銀行是一種新型的無酬服務交換公益組織,而不是大家傳統(tǒng)認知上的以吸收存貸款業(yè)務為主的銀行。時間銀行起源于1980年,經過近40年的發(fā)展,目前全世界有23個國家的300多個社區(qū)采用了時間的工作模式,并不斷發(fā)展壯大。時間銀行上有兩類用戶,就像市場一樣,每個人都是商品和服務的需求者,同時又是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需要無酬服務的人需要先在時間銀行上開立賬戶,然后發(fā)布自己的需求信息,系統(tǒng)將自動為其匹配服務提供者,而服務需求者需要付給服務提供者以時間幣。時間幣用完時,該主體也需要向他人提供服務以賺取時間幣。
時間銀行擁有自己的基礎貨幣單位——時間金幣(TimeCoin),簡稱TIC。因為TIC與目前市面上流通的國家法定貨幣不同,也不能按照一定比例來進行折合,因此目前時間銀行提供的各種無酬服務的定價存在一定問題,與其實際價值可能背離較遠。
本文的研究旨在基于無酬服務價值化上,參考市場成本替代法的基本原理,來對各種無酬服務進行較為科學系統(tǒng)的定價,避免時間銀行的市場體系產生混亂。
二、研究價值
(一)理論意義
本文研究的是新時代創(chuàng)新型養(yǎng)老模式——時間銀行。該模式用以解決當代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養(yǎng)老壓力巨大的問題。對該養(yǎng)老模式的深入研究是對養(yǎng)老理論的有益補充、拓展和創(chuàng)新。通過對時間銀行工作模式的研究以及各種無酬服務的價值估算,對銀行體系提出建設性的、有針對性的意見。而且這也是一次很好的實踐各種無酬服務價值化理論的良好機會,有助于完善理論體系。
(二)實踐意義
通過理論層面研究、實地走訪調查,深入研究“時間銀行”養(yǎng)老模式運轉的全過程,從中發(fā)現模式漏洞,如當前明顯存在的組織管理、時間計量、轉移接續(xù)等方面的問題。從而進一步深入研究可行的對策和解決方案,以此為“時間銀行”養(yǎng)老模式的持續(xù)性運轉提供有效的建議,具有緊迫性和必要性。
三、研究內容、目標
(一)研究目標
目前學術界存在的主流的無酬服務價值核算的方法有產出法和投入法。在實際中,產出法因其需要的數據量太過巨大繁雜,而較少應用。投入法是從投入要素成本的角度核算無酬服務主體在核算期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可以細分為機會成本替代法和市場成本替代法。市場成本替代法包括專業(yè)成本替代法、保姆成本替代法、混合成本替代法。
但在時間銀行的貨幣體系定價問題中,以上方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本文在經過討論研究后提出了一個新的估算方法對無酬服務價值進行更加準確估算。具體來講,就是通過對以往估算方法的研究和探索,設計一個新的計算方法以得到一個能夠更加準確地描述各項無酬服務貨幣回報情況的“工資率”,再通過公益系數的調整,確定最終的價格。
目前國內已經發(fā)展的時間銀行的規(guī)模較小且機制尚不成熟,在各種服務基于時間貨幣定價的問題上存在較大問題,沒有一個完備的體系。本文進行此研究的目的就是在TIC貨幣的基礎上,從公益的角度出發(fā),結合不同服務的內在價值,對不同服務進行合理、規(guī)范的定價。以此來健全時間銀行的價值體系,為其在國內進一步發(fā)展提供良好的前提條件。
(二)研究思路
如圖1所示。
(三)研究內容
1. 對被服務人群的評定
(1)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指的是日常生活自我照料、自我保護、自我參與及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一個人首先需要具備獨自完成維持最基本生存的能力,否則就需要別人提供幫助。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的評估主要有14項:吃飯、穿衣、洗澡、上廁所、室內活動、控制大小便、做飯、洗衣、串門、連續(xù)走1公里路、提起5公斤重物、下蹲再站起3次、獨自乘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獨自外出購物。
對每一項所能進行的困難程度分為三級,由低到高賦分1分、1.5分、2分,最后把所有的分值加起來進行匯總得到KATZ能力評價指數,再除以14(14個項目),就得到了公益系數,以此對老人的自理能力進行評定。公益系數越高,說明照料該老人的難度越大,越具有社會公益價值,相應的,也會給提供無酬服務者相對來說較高的時間幣。
(2)公益系數。
參數解釋:
Ag——公益系數;
Xh——KATZ表中不同評價項目的分值;
h=1,2,3,……,14——代表14個評價項目。
2. 對無酬服務內容的評定
(1)時間利用研究。
時間利用研究是指對時間支出、使用、決策和時間分配結構構成的研究。國外在時間利用方面的研究開始較早,該研究是以部分地區(qū)為單位,通過大范圍、大規(guī)模的調查進行的統(tǒng)計研究。
我國國家統(tǒng)計局于2003~2007年間和瑞典統(tǒng)計局共同合作,就時間利用調查統(tǒng)計項目展開研究和相關實踐活動。
在2008年進行的時間利用調查中主要有:云南、浙江、黑龍江、河南、廣東、安徽、甘肅、北京、四川、河北。調查詳細記錄了不同省市的時間利用情況。
(2)計入估算的服務內容。 參考《中國服務統(tǒng)計年鑒》和《2008年時間利用調查方案》,以及對上海時間銀行官方網站所提供的具體無酬服務種類進行界定,主要分為三大類。
3. 構造向量空間模型
(1)模型基本思路。
本文參照無酬服務價值化理論中市場成本替代法中的綜合替代法,選取日最低工資、行業(yè)日平均工資和家政服務日平均工資來作為估算模型的三個基礎參數,運用相關分性分析來確定不同變量之間的相關程度,偏相關程度。再用線性多元回歸分析來確定因變量與三個自變量之間的線性表示,并排除多重共線性的干擾,尋找最合適的回歸關系。之所以在選擇基礎工資參數的時候都是選取日平均工資,而不是月或者年平均工資,是基于實際情況的考量。時間銀行中提供的無酬服務都是較短時間的,很少有長時間的、連續(xù)性的服務。而且短時間跟長時間的工作效率也不相同,創(chuàng)造的實際價值也不一樣,因此選取日平均工資較為適合。
(2)模型建立。
上述公式通過構造向量空間的方法,將行業(yè)日平均工資、日最低工資、家政服務日平均工資聯(lián)系起來,通過對ai、bi、ci賦與不同的權重,來說明它們與Wi之間的相關程度,相關程度越高,對Wi也就是各個無酬服務的工資影響也就越大。
(3)相關性與多元回歸分析。
本文利用SPSS軟件對數據先進行相關性分析和偏相關分析,避免變量之間的相互影響,再進行多元回歸分析。因為無酬服務工資率暫時未知,因此本文選取家政服務日平均工資來代替無酬服務工資率作為因變量,日最低工資與行業(yè)日平均工資作為自變量,求其回歸方程,并進行多重共線性診斷,用嶺回歸來消除共線性影響,確定最優(yōu)的線性表示。
4. 進行價格調整
在得到不同無酬服務的估算價值之后,通過與公益系數的運算,得到一個最終的無酬服務價格,注意此價格僅為在時間銀行貨幣體系中衡量的不同無酬服務的價格。
參數解釋:
Pf——最終價格;(應特別注意,此價格為TIC貨幣體系衡量下的最終價格)。
參考文獻:
[1]張健.無酬家務勞動價值的估算及實證研究[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15.
[2]廖宇航.家務勞動價值的估算[J].統(tǒng)計與決策,2018,34(08):38-42.
[3]汪子倩.基于時間銀行的農村互助養(yǎng)老模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35):167-168.
[4]李浩杰.關于我國居民無酬勞動經濟價值的估算與分析[D].北京:清華大學,2017.
[5]汪子倩.基于時間銀行的農村互助養(yǎng)老模式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9(35):167-168.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