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甜甜
摘要:5G技術是未來技術研發(fā)的主要目標,具有高速率、容量大、廣連接、多流量和可靠性高等幾個顯著特點。它未來的應用主要集中于智慧生活、產業(yè)數字化、數字治理三個方面。從傳媒業(yè)來看,“技術+未來媒介”將會有更廣闊的前景,傳播媒介和媒介組織都會經歷一次大變革。媒介在“享受”技術加身的榮譽時,也應該主動擔負起自身責任,提高自身掌控技術的能力。
關鍵詞:5G? 技術視角 未來媒介
5G發(fā)展概述
第五代移動通信技術簡稱5G,主要用于滿足2020年以后的移動通信需求。網絡技術和信息的發(fā)展讓5G關鍵技術有了明顯突破,應用前景將一片光明。從新聞傳播視角看,一個“萬物皆媒”的時代已近在咫尺。
我國的5G技術研發(fā)試驗分為關鍵技術驗證、技術方案驗證和系統(tǒng)方案驗證三個重要階段。未來的5G系統(tǒng)網絡一定是高度融合的,端與端在這里有機匯合。總體網絡環(huán)境會變成一個融多種技術和交互用戶于一體的“高級怪獸”,能夠為它的服務者——用戶提供全新的高級體驗。
在高速高壓發(fā)展的互聯網技術和商業(yè)資本共同作用下,5G通信系統(tǒng)具有高速率、容量大、廣連接、多流量和可靠性高等幾個顯著特點。在《5G愿景與需求白皮書》和《5G概念白皮書》里,一個網絡用戶在使用網絡時能夠實現的最低速率被重視并描述為“體驗率”。5G通信技術的速率相較前一階段可以提高10倍,每個用戶的流量使用會更優(yōu)一級。5G技術的優(yōu)點,也讓它同時身兼多重社會責任,比如說減少數據傳輸過程中的損耗,增加使用期間的穩(wěn)定性和發(fā)揮較大的社會價值。
物聯網下,5G技術將不可避免地給未來世界帶來大變革。新技術對未來的生活主要有以下三點重要影響。
技術將會改變用戶思維和生活方式。人作為世界的主宰,5G技術的影響必然也會落到人身上。5G技術和大數據時代碰撞,將會帶來全新命題。大數據時代,包括創(chuàng)意、直覺、冒險精神和知識野心在內的人類特性的培養(yǎng)尤為重要,因為進步正是源自人們的獨創(chuàng)性。5G技術的特點將會全面延伸人的觸覺、感覺及聽覺等多個感官,讓人們零距離感知周圍環(huán)境,同時,也會擴大物的延伸和傳播范圍,使人和物能夠共生共聯。
在這種共生共聯環(huán)境里,人和物必定有一方會占上風,而處于弱勢的一方難免要被壓制。那么,人類要獲得優(yōu)勢、取得制高點,必須主動出擊。因此,人作為技術的主體,在與技術共生共聯時,要做的是運用其聰明才智掌握技術,而不是“任技術擺布”。在技術優(yōu)勢逐漸凸顯的時代,人們要做的只能是順勢而為,順技術思維改變自己,做一個順應時代生存的人。這種覺悟是5G技術變革倒逼下的結果,但好的一方面是我們的自我意識已經覺醒,做到了“站得高,想得遠”。
麥克盧漢認為,媒介是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動力,每一種新媒介產生,人們感知和認識世界的方式也會隨之一起改變。這種傳播技術的優(yōu)化升級讓我們的社會關系改變了,新的社會行為也隨即浮出水面。以前人們難以想象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想要的東西,現在一部手機就可以基本解決生存問題,而這樣的世界也在被人們一步步慢慢適應著。未來技術將會更加便利人類的生活,智能社區(qū)、云旅游等新型智慧生活方式也會逐漸興盛,通信技術能夠實現將人類意志實時傳輸給無處不在的智能機器,真正實現智慧生活。
產業(yè)數字化。5G系統(tǒng)將把社會打造成一個完全移動的、萬物互聯的社會,能夠讓用戶一直產生價值,不斷輸出體驗,這樣商業(yè)資本就會持續(xù)坐收漁翁之利,持續(xù)商業(yè)模式成功打入到我們的社會內部。對于5G技術帶來的動態(tài)化、高速化產業(yè)來說,演進經濟學的分析框架和工具更能適應不斷變動的市場環(huán)境。演進經濟學認為行業(yè)競爭的關鍵在于產品、技術的技高一籌,新產品和新技術的競爭才是制勝之道,比其他任何一種競爭方式都要重要。5G技術的革新將會帶來新一輪的產業(yè)競爭,競爭的核心資本將會由資金向數據、技術資本過渡。技術有能力高效率、高質量地存儲一切數據,未來產業(yè)必將會是數字化、技術化的新型產業(yè)。
數字化治理。從我國目前規(guī)劃上來看,各試點智慧城市規(guī)劃把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和公共基礎數據庫作為首要的切入點和支撐點,主要應用包括政務、城市管理、智慧交通、地下空間及智慧園區(qū)。技術創(chuàng)新是智慧城市的地基,把互聯網、云計算等新技術和業(yè)務應用有機結合,才能實現城市化治理真正的“為我所用”、為管理者和城市居民服務。不僅如此,技術的變革還會是城市管理者們的一次大型“練兵場”,經歷過這番磨練,城市管理者的管理能力能夠有效提高。而帶動新型技術產業(yè)發(fā)展,不斷讓城市結構更“完美”,提高城市自身的競爭力,這些對于新技術來說也不在話下。
5G+未來媒介
傳播媒介大致有兩種含義:第一,它是指信息傳遞的載體、渠道、中介物、工具或技術手段;第二,也就是社會系統(tǒng)中為公眾生產新聞信息的傳媒機構。不管指涉的對象是哪一種,它都是社會中不能缺少的一份子,都會給人們帶來無盡的能量。傳播媒介作為社會的一大分支,與5G的碰撞對其來說也將會是一次不可多得的機遇。
傳播媒介:從多種媒介形態(tài)并存到以電子媒介為主。人們要通過媒介進行傳播活動,媒介身上也無時不刻地傳遞著一定的信息。根據麥克盧漢的觀點,一定的傳播媒介本身就是信息,比如說文字這個意義載體,它對于印刷媒介來說又是信息。媒介工具天生具有共生性,新媒介和傳統(tǒng)媒介也可以是“你中有我,我中離不開你”的關系,不同媒介可以在同一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共生。傳播媒介的共生性、技術變革帶來的推動力以及受眾“挑剔”的需求這些因素都在助力新媒介的生成,一時間越來越多的媒介會“被存在”。
一方面,5G技術承載的高速率、大容量會大大提高用戶對媒介的使用效率、縮短使用中的等待時間,從而提高用戶滿意度。進而,技術的優(yōu)勢會不斷吸引大批用戶把使用電子媒介作為自己主要的媒介接觸方式,還會誘使部分傳統(tǒng)媒體用戶轉而“倒戈”向電子媒介。另一方面,由于技術資本和信息資本的重要性日漸提升,資本家們的逐利本質也會“指導”著他們把大部分資金轉向擁有高科技含量的電子媒介,于是商業(yè)資本會逐漸向線上靠攏。最終,資本的力量促使電子媒介不斷創(chuàng)新,導致電子媒介的比重會高于紙質媒體。
媒介組織:從以人為中心到以“技術”為中心。傳統(tǒng)媒體的組織內架構和日常運作流程都是圍繞新聞編輯、管理者等人為建構的組織模式。很多情況下,面對突然發(fā)生的新聞事件,傳統(tǒng)媒體組織在人員調配、辦事效率上往往感力不從心。這個時候,個體在快速反應時難免會有疏漏,做出的決策相比“機器”運轉的結果來說難免欠缺周全。
而在新媒體時代,5G技術的服務目標以及受眾不斷更新的需求勢必會讓傳媒組織越來越傾向于按照技術邏輯運作。這種技術邏輯讓人們不得不打亂原有計劃,重新調整內部結構。表面上看來,人似乎是在圍著技術轉成為了技術的奴隸,但這種技術邏輯并非是摒棄人的,仍然是圍繞人的需要來運作,只是改變了服務用戶主體的方式。需要警惕的是,只要稍不留神,用戶邏輯就很可能會變成一句干巴巴的口號,用戶也會被它的“虛有其表”嚇得倉皇逃走。
“技術素養(yǎng)”最早于1958年由美國學者赫德(Hurd P.)提出。此后,美國國際技術教育協會于2000年推出了中小學科學技術教育學科標準《技術素養(yǎng)標準:技術學習的內容》,這個標準要求學生有用、管、解技術的能力。技術素養(yǎng)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對于媒介從業(yè)者來說更應該努力提升自己的技術素養(yǎng)。隨著技術價值的日漸提高,媒介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技術的重要性,學會按照技術的邏輯思考問題。飛速發(fā)展的5G技術讓這個世界變化得越來越快,縮短了人們面對變化所需的適應時間,因此媒介從業(yè)者在決策時應具有前瞻性。
傳播學認為,萬物皆媒,任何事物都攜帶有信息。每個物體攜帶承載信息的方式千差萬別,有些物體用文本表達內容,有些信息則有自己獨特的表達(如物體的物質形態(tài)與屬性)。5G時代的萬物智能化趨勢,一方面可以讓接收者充分解讀信息,另一方面也會使其獲得文本活動之外的“附加”意義,比如新興的虛擬主播可以借助智能化影像技術,優(yōu)化視頻中的景物和物體。
“中央廚房”式的媒體平臺“一次采集,多元生產,多平臺傳播”的特點,未來將會在傳媒領域被大范圍普及應用。媒介的競爭力和公信力是基于其所提供的服務,而技術能夠為它提供的服務“錦上添花”。正因如此,不斷更新換代的技術把用戶寵成了一個個挑剔的“小公主”,他們不斷向媒介的服務提要求,一切都要向快速傳遞的信息“俯首稱臣”。因此,“中央廚房”和縣級融媒體建設應該成為媒介組織的常態(tài),才能保證內容生產環(huán)節(jié)與5G快速的通訊技術相匹配,讓受眾在各個平臺都能快速獲取信息。
結語
技術普及催生了以互聯網為媒介的公共領域,作為公共領域主持人的媒體人員應該擔負起責任,技術對其賦權的同時也隱含著對其的責任期待。同樣地,我們也應該意識到,高速便利的背后往往有更大的危機“彩蛋”,如快速爆發(fā)的輿情事件,要求媒體和當事人要有更強大的輿情應對能力,才能扭轉局勢化危機為機遇。5G通信技術和媒介都重在信息傳遞,兩者的結合將會引發(fā)新一輪的輿論熱潮,未來我們仍然要在艱難險阻中推動兩者的發(fā)展。(作者單位:河南大學)
參考文獻:
[1]維克托·邁爾——舍恩伯格,肯尼思·庫克耶著.大數據時代[M].盛楊燕,周濤,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5:247.
[2]馬歇爾·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M].何道寬,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12.
[3]程宜康.技術素養(yǎng):技術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哲學思考[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6,37(13):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