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榮利,王 萍,徐金輝,溫美霞,江 輝,杜 海
(1.臨沂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蔬菜站,山東 臨沂 276000;2.臨沂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農經(jīng)站,山東 臨沂 276000;3.臨沂市羅莊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山東 臨沂 276000;4.臨沂武河濕地公園管理委員會,山東 臨沂 276000;5.臨沂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種子站,山東 臨沂 276000;6.蘭陵縣杜海種植專業(yè)合作社,山東 蘭陵 277000)
大球蓋菇菌蓋嫩滑,菌柄爽脆,具有獨特的鮮味,深受群眾喜愛[1],目前,因栽培量較少,市場供不應求,鮮菇價格好,推廣潛力大。為了豐富食用菌栽培品種,增加菇農收入,自2014年秋,臨沂市農業(yè)技術推廣服務中心蔬菜站從河南省和內蒙古自治區(qū)引進了大球蓋菇優(yōu)良菌株,并在羅莊區(qū)的博大生態(tài)園、蘭陵縣的尚巖鎮(zhèn)和沂南縣的湖頭鎮(zhèn)進行了溫室、拱棚和林下3種栽培模式的示范試驗和推廣,探究了大球蓋菇在臨沂市的栽培季節(jié)、管理技術和經(jīng)濟效益情況。
根據(jù)臨沂市的氣候條件,溫室、大棚一般在10-11月播種,12月至次年4月采收;林下栽培一般在每年9下旬至10月播種,冬前采收1~2潮菇,次年3-5月采收[2]。
(1)溫室選擇。即可選擇生產(chǎn)蔬菜的日光溫室,也可以建造生產(chǎn)食用菌的專用溫室,冬季增溫保溫性能在8℃以上,夏季能夠遮光降溫有效控制溫度在30℃以下[3],有良好的通風排氣裝置。
(2)栽培方式。采用發(fā)酵料畦式栽培。
(3)培養(yǎng)料配方。玉米秸10%,玉米芯20%,稻殼30%,鋸末40%。
(4)培養(yǎng)料預處理。將玉米芯、玉米秸稈進行粉碎,晾曬,及時剔除有霉變的。在拌料前,對主料噴水堆漚1~2 d。將主料和輔料混合,加1%的生石灰水溶液充分拌勻,含水量調節(jié)到65%~75%。
(5)堆制發(fā)酵。①建堆。料堆建成寬1.0~1.2 m,高0.8~1.0 m,長度不限。建堆后,用直徑 5 cm左右的木棒,均勻打氣孔,孔距 50~80 cm,覆蓋塑料膜保溫,保濕。②翻堆。將溫度計插入料堆內,適時觀測料堆內的溫度變化,當堆內20 cm深處的料溫達65 ℃時,進行及時翻堆,共翻3~5次。③降溫調制。培養(yǎng)料呈黃褐色,伴有適量白色放線菌菌絲,并具有特殊香味時,發(fā)酵完成。然后散堆降溫,培養(yǎng)料的pH調控到5~7,含水量控制在70%~75%為宜,備栽培使用。
(6)整地做畦。深翻土地,整地做畦,畦寬100~120 cm,畦間距40 cm左右。做畦完成后,撒一層生石灰進行殺菌、殺蟲。
(7)鋪料播種覆土。鋪料播種采用多層法,第一層培養(yǎng)料厚度為10~12 cm,播第1層菌種;第二層培養(yǎng)料厚度為10~12 cm,播第2層菌種;第三層培養(yǎng)料厚度為3~5 cm,然后覆土3 cm 左右壓實培養(yǎng)料,最后再覆蓋麥秸,厚度以不見覆土為宜[4]。培養(yǎng)料用量25~30 kg·m-2和菌種用量0.8~1.0 kg·m-2。菌種掰成核桃大小,播在兩層培養(yǎng)料之間。采用梅花點播,穴距10~12 cm。第1層菌種用量為總用種量的1/3,第2層菌種用量為總用種量的2/3。
(8)管理和采收。栽培過程中,通過覆蓋遮陽物、合理通風和適時噴水的方式,調控室內溫濕度。播種覆土后,培養(yǎng)料的相對濕度保持在65%~75%,一般不需要噴水。菌絲生長階段培養(yǎng)料溫度控制在22~28 ℃。若覆土層干燥或培養(yǎng)料溫度達到30 ℃時,應朝覆蓋麥秸上噴適量冷水,覆土層濕潤即可。菌絲走透土面后,停止噴水降濕。土層內菌絲形成的菌束扭結成白色子實體原基,此時期保持覆土層濕潤,噴水少噴勤噴,空氣相對濕度保持在 85%~95%。出菇期的管理重點是保濕和通風。培養(yǎng)料的含水量控制在75%~80%,保持覆土層濕潤,空氣相對濕度控制在90%~95%。溫度控制在12~25 ℃。確保菇床排水暢通,盡量降低地下水位。出菇盛期,應注意通風,保持室內通氣良好。達到采收標準時,及時采收。采收后,清除殘菇,盡快填平畦床上形成的穴口,并覆蓋適量麥秸。大球蓋菇的菌絲抗雜菌能力高,抗病、抗蟲能力強,一般不發(fā)生病蟲害。
(1)棚型和田塊選擇。建造南北走向,跨度為6 m,中柱為2 m的鋼管塑料拱棚,配有霧化噴水和遮陽保溫設施。田塊要旱能澆,澇能排,土壤肥沃。
(2)培養(yǎng)料配方。玉米秸稈(粉碎)50%,稻殼40%,木屑10%。
(3)其他操作。栽培方式、培養(yǎng)料處理、整地做畦等操作管控措施同溫室栽培。
(1)林地選擇。選擇株行距3 m×4 m,郁閉度0.75,水源充足,排灌方便,遠離污染,土壤質地為壤土的10年生闊葉林地。
(2)培養(yǎng)料配方。玉米秸10%,豆秸10%,玉米芯20%,稻殼30%,鋸末30%。
(3)整地做畦。做成寬不超過1 m的龜背形畦床,畦高10~15 cm,長依地形而定,便于操作即可,畦間距40~50 cm[5]。場地四周挖好排水溝。
(4)場地消毒。在畦上和四周噴敵敵畏、樂果或氧化樂果 以殺滅蟲害,然后撒生石灰粉消毒。同時撒滅蟻靈、白蟻粉等滅蟻[6]。
(5)其他操作。栽培方式、培養(yǎng)料處理、整地做畦等操作管控措施同溫室栽培。
表1 大球蓋菇鮮品質量分級標準[7]
溫室、拱棚有效栽培面積為440 m2·667 m-2;林地有效栽培面積為380 m2·667 m-2;各模式投料10 600 kg·667 m-2,平均24~28 kg·m-2。溫室、拱棚和林下栽培模式生物轉化率分別為66.5%、60%和50.4%,一級菇率分別為32%、30%和42.1%,詳見表2。
表2 不同栽培模式平均產(chǎn)量和分級 (kg·667 m-2)
2018年秋,原材料價格:玉米芯600元·t-1,木屑800元·t-1,稻殼700元·t-1,玉米秸稈280元·t-1,豆秸680元·t-1,菌種7 元·kg-1。平均管理成本為35元·d-1·667m-2。
2018年11月20至2019年5月20日,3種栽培模式大球蓋菇平均價格,詳見表3。
表3 不同模式大球蓋菇平均價格 (元·kg-1)
效益分析計算公式:
原材料費用=∑(每種原材料用量×每種原材料單價)
成本=原材料費用+其它費用(設施費用/667 m2+平均人工管理成本/d·667 m2×栽培天數(shù))。
收入=I級菇產(chǎn)量*I級菇平均價格+II級菇產(chǎn)量*II級菇平均價格+ III級菇產(chǎn)量*III級菇平均價格。
溫室、拱棚和林下栽培模式的不同配方原材料費用分別為10 267、8 380和9 720元·667 m-2,投入產(chǎn)出比分別為1∶3.11,1∶3.08,1∶2.98,詳見表4。
表4 不同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
結果表明:在臨沂采用這3種栽培模式生產(chǎn)大球蓋菇都能成功,并取得了很好的經(jīng)濟效益。溫室栽培的產(chǎn)量和效益最高分別為7 051 kg·667m-2、58 444 元·667m-2;其次是拱棚栽培的分別為6 369 kg·667 m-2、40 080 元·667m-2;林下栽培的最低,但林下栽培的一級菇率最高42.1%,這可能與林下的通風透光因素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