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永亮,王 軍
(1.安徽工業(yè)大學 機械工程學院;2.安徽工業(yè)大學 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安徽 馬鞍山 243002)
《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基本要求》(教思政〔2011〕5號)明確提出高校要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自2012年以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得到學校和師生的重視,受眾面也越來越廣。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位存在兩個比較明顯的錯誤傾向:一是將心理健康課納入高校德育課程范疇;二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課程化傾向,不但沒有起到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的作用,反而成為學生的身心負擔。[1]在課程理念和目標上,本課程主要以消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以解決心理問題為導向,重點關注有心理問題的大學生,或者大學生個體心理特質中不完善的方面,實現(xiàn)矯治性和預防性目標,減少學生心理疾病發(fā)生,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在教學模式與方法方面,目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主要有學科模式、經驗模式和問題模式三種。教學以問題學生、學生問題為中心,課堂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模式,以傳統(tǒng)的“粉筆+黑板+PPT”教學方法為主,主要教授課本基本知識點。[2]在課程內容設置方面,按模塊分為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個人成長與適應、方法與技能培養(yǎng)三個模塊。課程考核主要為課程化考試、學期論文、期末考試與平時考核相結合等方法,存在“重理論輕實踐、重結果輕過程”,與實際教學相脫節(jié),偏離教學目標和缺乏科學有效、具體可行的考核體系和評分標準等問題。[3]
針對目前大學生心理教育課程在教學實踐中存在的課程定位模糊、教學模式與方法適應度低和課程考核科學化程度低等問題,我們采用課程組自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調查問卷(教師版)》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與需求問卷(學生版)》,選取安徽省7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5名教師和安徽工業(yè)大學600名學生開展調查,試圖分析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和困境,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重構奠定實踐基礎。
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情況,選取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師范大學、安徽醫(yī)科大學、安徽工業(yè)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和安徽機電職業(yè)技術學院等7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15名教師進行問卷調查。以班級為單位從安徽工業(yè)大學隨機整群抽取600名大學生進行調查,最終有效問卷585份,有效回收率為97.5%。其中男生356人、女生229人;理工類441人、文史類144人。
采用課題組自編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調查問卷(教師版)》和《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與需求問卷(學生版)》,并征求相關專家意見進一步修改完善?!洞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調查問卷(教師版)》由21道題組成,主要涉及教師的基本情況(年齡、學歷、專業(yè)背景、崗位類型、授課時間、資格條件等)、課程開設狀況(課程類別、開設年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等)以及課程評價和改進方向(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洞髮W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與需求問卷(學生版)》由18道題組成,主要涉及學生的基本情況(年級、性別、專業(yè)等)、課程開設狀況(課程內容、課時設置、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以及課程評價和改進方向(課程結構、課程內容、教學模式、教學方法、課程考核等)。
在問卷星調查平臺將問卷發(fā)送給被調查教師,由教師根據指導語填寫問卷。學生以隨機整群抽取的授課班級進行集體施測,使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在課堂上作答。施測時間為20分鐘左右。采用EXCEL2017統(tǒng)計軟件進行數據整理與分析。
統(tǒng)計數據顯示,84.44%的大學生認為有必要開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僅2.74%的大學生認為完全沒有必要開設該課程,12.82%的大學生認為開設該課程不太必要。52.82%的大學生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47.18%的大學生不重視該課程。由此看出,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普遍持肯定態(tài)度,也存在著一部分大學生對已開設的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滿意度低,呈現(xiàn)“修課前期望高、修課后滿意度低”的現(xiàn)象。
在課程類別上,所調查的7所高校中有6所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為必修課,其中有3所設為公共必修課、2所設為素質教育必修課、1所設為通識教育必修課。由此看出,各高校紛紛將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設置為必修課,但各高校對該課程在人才培養(yǎng)課程體系中的定位和功能還存在較大差異,缺乏“統(tǒng)一共識”。
在開設年級上,所調查的7所高校有6所集中在大一開設,其中1所高校在大一第一學期完成課程教學。87.86%的大學生認為在大一開設該課程比較合適,54.36%的大學生認為在大二開設該課程比較合適,41.37%的大學生認為在大三開設該課程比較合適,42.05%的大學生認為在大四開設該課程比較合適??梢?,大多數高校在該課程教學集中在大一,其中部分高校課堂教學在大一第一學期完成。大學生認為在不同年級開設該課程的合適性呈隨年級升高逐步下降,且認為大一開設該課程的比例顯著高于其他年級。
在教學目標上,調查結果顯示大學生希望課程解決的心理問題依次為調節(jié)心態(tài)(90.43%)、社會適應(73.16%)、掌握心理健康知識(69.4%)、預防心理問題(63.42%)和其他(25.98%)。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分為發(fā)展性、預防性和矯正性等三個層次的目標,以及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等三個層面的目標,可以看出大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體現(xiàn)出發(fā)展性目標與預防性目標并重,技能目標明顯高于知識目標的特征。
在教學內容上,所調查的教師認為課程要開設的內容依次為自我意識與培養(yǎng)、情緒管理、人際交往、戀愛與性心理、心理健康概述、人格發(fā)展、生命教育與心理危機應對、異常心理、壓力管理與挫折應對、學習心理、心理咨詢、生涯規(guī)劃及能力發(fā)展及其他。學生對課程開設的內容喜歡程度依次為情緒管理、人際關系、壓力管理、戀愛、就業(yè)心理、心理咨詢、心理困擾和心理問題、升學及發(fā)展、生命教育和其他等。
在教學模式上,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認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最佳途徑依次為實踐活動、課程教學、心理咨詢和新媒體教育。教師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依次是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線上+線下教學和課堂教學,大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模式依次是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線上+線下教學和課堂教學。由此可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線上與線下相融合的教學模式將成為課程改革和建設的趨勢和方向。
對于線上教學,88.24%的教師、52.72%的大學生均認為利用網絡課程輔助開展課程教學有必要。對于開展課程教學的網絡平臺方面,師生傾向使用的線上教學平臺均為網站、微信和QQ,但師生習慣的平臺呈現(xiàn)出一定的不一致性,教師優(yōu)先主張使用網站,學生優(yōu)先習慣使用QQ。
在教學方法上,教師在課堂教學常用的教學方法依次是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影音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和情境模擬。學生認為教師在課堂使用最多的教學方法依次是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專題討論、情境模擬、角色扮演和行為訓練。學生認為最有效的教學方法依次是案例分析、體驗活動、情境模擬、心理測試、課堂講授、角色扮演和小組討論。由此可見,教師在實際課堂教學中,從可操作性的角度出發(fā)應多采用課堂講授、案例分析、小組討論和影音教學等方法。而學生對課堂教授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的認同度不高,更傾向案例分析、活動體驗、情境模擬和心理測試等教學方法。
調查數據顯示,教師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方式依次為結課論文、調查報告、實踐學時單和試卷考試。學生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效果評價方式依次為調查報告、實踐學時單、結課論文和試卷考試。教師認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實行形成性過程評價的必要性為100%。
《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教黨〔2018〕41號)指出,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體系,結合實際,把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納入學校整體教學計劃,規(guī)范課程設置。高校應在本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中賦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通識教育的定位和功能,以 “必修課程(發(fā)展性課程和預防性課程)+選修課程(矯正性課程和延伸性課程)”的模式設置課程,探索構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課)+系列選修課”的課程體系,面向大一新生開設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針對其他年級開設滿足學生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需求的心理健康教育選修課程,實現(xiàn)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全覆蓋。
調查結果表明,大學生對心理健康的需求體現(xiàn)出發(fā)展性目標與預防性目標并重,技能目標高于知識目標的特征。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要以積極心理學理念為指導,以突出積極取向目標和發(fā)展性目標為導向,構建以發(fā)展性為主、預防性為輔,預防性和發(fā)展性協(xié)調統(tǒng)一的課程目標,實現(xiàn)消極目標到積極目標的轉向,補救性目標到發(fā)展性目標的升級,由只關注少數學生的心理問題到培養(yǎng)全體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轉變。
基于課程目標,遵循“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原則,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注重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分類型、分階段設置“適應”模塊、“發(fā)展”模塊和“職業(yè)與人生”課堂教學模塊,選擇學生普遍關注的入學適應、人際交往、戀愛心理、情緒管理、壓力管理等內容進行教學,注重知識傳授、技能訓練與活動體驗“三位一體”,不僅解決學生“知”的問題,也要解決學生“會”的問題,促進其知識、技能和自我認知等共同提升,從而提高課程教學的針對性與實用性。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是集知識傳授、心理體驗、行為訓練、人格完善與生命教育為一體的課程,而絕大多數心理健康教育課是大班授課,存在課堂秩序較差、學生深層次體驗變少、學習動機下降等情況。[4]要探索延伸課堂教學的多樣化實踐教學和網絡自主學習的途徑和方式,形成理論主課堂、實踐大課堂、網絡新課堂一體貫通、無縫對接的立體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模式,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學生主體性和教學實踐性。
學生對課堂教授和小組討論等教學方法的認同度不高,更傾向案例分析、活動體驗、情境模擬和心理測試等方法。積極推行“啟發(fā)式、互動式、開放性、自主性”方法,結合認知感悟、情感體驗與行為訓練,以課堂講授為主體,結合采用案例分析、小組合作、心理測試、心理情景劇、心理素質拓展訓練、網絡輔導等輔助教學方法,實現(xiàn)教學方法由傳統(tǒng)的“講授式教學”向“體驗式教學”轉變,教學形式由單一的課堂教學向多形式的互動交流轉化。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考核要構建以過程性評價和發(fā)展性評價為主、兼顧結果性評價的教學評價考核體系,將評價的重點放在學生心理素質的提高上而不應過分強調知識掌握的多少,全面考察學生考勤及課堂表現(xiàn)、成長性作業(yè)、網絡自主學習、實踐性活動、小組合作成果等反映學生學習過程的綜合情況,編制教學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大學生以指標體系為指引撰寫“自我成長分析報告”作為課程終結性評價方式,以達到科學客觀地反映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成效,發(fā)揮教學評價的導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