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林戰(zhàn)
(安陽市二中,河南 安陽 455000)
幾乎所有的讀者都認識到,《三國演義》中,司馬懿在和超級主角諸葛亮對壘時是一個反面典型,但有部分讀者沒有認識到的是,除了對壘諸葛亮,在曹魏陣營內(nèi)部,司馬懿卻是一個非常正面的角色。當然這又是一個被極大地美化的角色,與史傳中的形象存在著巨大的反差。
史傳中的司馬懿,雖足智多謀,戰(zhàn)功赫赫,但從傳統(tǒng)道德觀來看,的確是一個心狠手辣的野心家。
史傳中司馬懿的殘暴令人瞠目,僅透過平公孫淵、滅曹爽、平王凌等三大事件就可證明。
平公孫淵。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至魏明帝曹睿景初三年(239年),東征遼東公孫淵。先斬殺公孫淵求和的使節(jié),再“大兵急擊之,斬淵父子于梁水之上”[2](P785),進而進入遼東首府襄平,大開殺戒:“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殺之,以為京觀。偽公卿已下皆伏誅,戮其將軍畢盛等二千余人?!盵1](P12)
滅曹爽。魏明帝曹睿景初三年(239年),接受托孤,和曹爽一道輔佐齊王曹芳。曹芳正始十年(249年)正月,發(fā)動高平陵之變。結(jié)果,“收爽、羲、訓、晏、飏、謐、軌、勝并桓范皆下獄,劾以大逆不道,與張當俱夷三族。”[2](P800)且“男女無少長,姑姊妹女子之適人者皆殺之”。[1](P20)
平王凌。曹芳嘉平三年(251年)正月,王凌和令狐愚擁立楚王曹彪,在壽春起兵反叛。楊康告密,司馬懿先下赦書赦免王凌之罪,寫信安慰他,但不久大軍突至。王凌自知難以抵敵而自殺。進至壽春,“懿窮治其事,諸相連者悉夷三族。發(fā)凌、愚冢,剖棺暴尸于所近市三日,燒其印綬、朝服,親土埋之”[2](P804)“并殺彪”[1](P19)
由以上史實可知,司馬懿殺人不但數(shù)量龐大、牽扯面廣,而且手段令人恐怖,顯出他極其冷血的一面。
首先,高平陵之變動機險惡。
高平陵之變中司馬懿對待曹爽集團手段血腥,但推究其理由,卻比較乏力。第一,曹爽并未把司馬懿逼到墻角。曹爽在景初三年(239)剝奪了司馬懿的太尉地位,“二月,丁丑,以司馬懿為太傅”。[2](P789)有學者認為太傅是個虛銜,等于對司馬懿明升暗降。這并不完全符合事實,根據(jù)齊王詔書,他仍“持節(jié)統(tǒng)兵都督諸軍事如故”[3](P73),并有所作為,這表明曹爽并未過分壓制他,而244年曹爽冒險伐蜀,司馬懿先是制止,不被聽從,等到“爽兵距興勢不得進”[2](P793)之時,他又致信曹爽親信夏侯玄提出嚴厲警告。這表明他也并未把曹爽當作對立面。即便到攤牌之前,曹爽也并未把他架空,一個有力的證據(jù)是,司馬師政變前擔任中護軍[2](P799),盡管不如曹爽弟弟曹曦中領(lǐng)軍職權(quán)大,但也握有實際兵權(quán)。第二,政變前隱退理由不夠充分。司馬懿真正隱退,遲至正始八年(247年),即高平陵之變的前兩年,那年“五月,懿始始稱疾,不與政事”[2](P797)。原因是:大將軍爽用何晏、鄧飏、丁謐之謀,遷太后于永寧宮;專擅朝政,多樹親黨,屢改制度。[2](P797)不過楊耀坤先生對此進行了非常有說服力的辨析:第一,根據(jù)《三國志》,太后只是稱永寧宮,并非“遷”,依照胡三省的說法,稱“遷”恐怕是晉人“欲增曹爽之惡”;第二,曹爽的改制有利國益民之處,連司馬懿都給予肯定過;第三,曹爽用人并非任人唯親,很多人精明能干,且并非曹爽之親近故舊;第四,為政期間,何晏等人確有比較出色的表現(xiàn),絕非庸才。[4](P94-96)通過以上分析可知,曹爽集團的做法沒有達到危及國家政權(quán)的地步,至少并沒有謀反篡逆,不至于令司馬懿厭惡到隱退。
可見,不管從雙方關(guān)系還是曹爽集團對國家的危害程度,都不足以令司馬懿對曹爽集團斬盡殺絕,而他竟然這樣做,居心叵測。而且發(fā)動政變之時,司馬氏竟然召來在民間陰養(yǎng)的死士三千人,這么多人“一朝而聚,眾莫知所出”[1](P25)。這越發(fā)證明司馬懿等對消滅曹爽集團的處心積慮。最重要的是,客觀地看,此舉等于把政權(quán)基本掌握在自己手中,實在難說司馬懿沒有篡逆的野心,同時司馬懿還“既而竟遷魏鼎”[1](P20),其野心可謂昭然若揭。
其次,對王凌事件的過激處置。
除了前面提到的瘋狂殺戮外,據(jù)《三國志》記載:“彪之官屬以下及監(jiān)國謁者,坐知情無輔導(dǎo)之義,皆伏誅?!盵3](P351)如果說司馬懿以上做法僅限于制造恐怖,那么下面的做法就不能不說別有用心。他命人“悉錄魏諸王公置于鄴,命有司監(jiān)察,不得交關(guān)”[1](P19)。也就是說,曹姓諸王本來分散在曹魏各地,現(xiàn)在則全部集中,并派人看關(guān)起來,而且和外界切斷聯(lián)系,此舉相當于完全架空了曹氏政權(quán),為其子專權(quán)徹底鋪平了道路。到這一步,誰還能說他沒有篡權(quán)野心呢?
所以,史傳中認定司馬懿一個心狠手辣的野心家,實不為過。不少史家也都持此觀點,王夫之就說:“魏主睿授司馬懿以輔政,而懿終篡也。”[5](P327)一個“篡”字,貶斥之意分明。
就是這樣一個從傳統(tǒng)道德看反面特征鮮明的人物,在《三國演義》中卻被顛覆性地演繹了一番。我們先探討一下《三國演義》如何講述司馬懿的故事,然后再總結(jié)其在演義中的形象。
一方面整本書基本取向是正面強化司馬懿形象,不惜虛構(gòu)。演義基本依照史實寫他輔佐曹操、曹丕、曹睿三代帝王,屢建功勛,但更通過虛構(gòu),突出他發(fā)自內(nèi)心的忠誠,比如第94回虛構(gòu)被剝奪兵權(quán)的司馬懿期待被曹睿重新起用,大有“位卑未敢忘國憂”的味道;當?shù)弥軌蛟偈苤赜?,擊斬孟達立功,他“以手加額曰:‘此乃皇上齊天之洪福也!’”[6](P1153)另一方面演義又進行負面弱化,對于一些負面信息或改變或回避。比如他被曹操強征時,使用裝病手段對抗,在此期間他妻子張春華唯恐婢女泄密而將她殺害,司馬懿“由是重之”[1](P948)。以上內(nèi)容暴露其人陰狠一面,作者就直接忽略。
遵循這一寫法,演義對上節(jié)提到的三個事件進行了精心改編,我們分別加以分析。
滅公孫淵,對屠殺輕描淡寫。
《三國演義》106回,寫誅殺公孫淵父子,小說基本采用史實,就多出一句:公孫淵父子對面受戮。這并不為過,當是古人對待反叛者應(yīng)有的做法,非此不足以表達維護中央政權(quán)的決心。下文則完全虛構(gòu):大軍進城之際,“城中人民焚香拜迎,魏兵盡皆入城。懿坐于衙上,將公孫淵宗族,并同謀官僚人等,俱殺之,計首級七十余顆。出榜安民”。[6](P1130)老百姓大有被解“倒懸”的歡欣,自是一片祥和;而史實中上萬的屠殺也減到了零頭,兩相對照,頗有點冷幽默。李國文先生點評這一節(jié),旁批是:“狠!”“毒!”[7](P707)應(yīng)該說“狠毒”形容史傳中的司馬懿恰如其分,卻和這里的司馬懿全不相干。
滅曹爽,保留屠殺,對關(guān)系重新設(shè)計。
演義寫高平陵之變,殺戮情節(jié)基本上吻合歷史,而殘忍性降低,第106回寫道:“押曹爽兄弟三人并一干人犯,皆斬于市曹,滅其三族。”[6](P1312)演義進行大規(guī)模的改動,是高平陵事變爆發(fā)前雙方關(guān)系的史實。
一方面,渲染司馬懿被架空。曹爽從把司馬懿抬到太傅位置上起,就把司馬懿的兵權(quán)褫奪:自是兵權(quán)皆歸于爽。對史實的這一改變就為司馬懿打擊曹爽找到了理論根據(jù),報復(fù)對自己的打壓。作者不但寫司馬懿兵權(quán)被剝奪,而且把他閑居的時間大大提前,也提前到他做太傅的時候,這就是著名的司馬懿“閑居十年”傳說的由來?!吨袊ㄊ贰氛f“從景初三年春明帝死到正始八年,司馬懿裝病家居”[8](P157),顯然是受到了演義的誤導(dǎo)。演義還將他兩個兒子也拉進退職閑居之列,這當然不符合歷史事實,不過由此一來,反擊就更加具有了可以理解的空間。“門前冷落鞍馬稀”,受這么大委屈了,當然更有理由反擊,而且可以很劇烈。另一方面,強調(diào)曹爽的腐化墮落?!度龂萘x》106回陳述的曹爽的罪狀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一是曹爽每天與何晏等人飲酒作樂,他們所用的衣服器物形制和皇帝一樣,明顯僭越。二是家里充斥各地進貢給皇帝的上等珍玩和佳人美女,甚至包括先帝的侍妾,性質(zhì)惡劣。三是建重樓畫閣,造金銀器皿,用巧匠數(shù)百人,晝夜工作,勞民傷財。如此禍國殃民,就使得司馬懿的打擊更具有了一層正義性。而等到滅了曹爽集團之后,演義寫道:“軍民各守家業(yè),內(nèi)外安堵。”[6](P1313)安堵,安定,老百姓在國家大將軍被殺之后竟然一片安定,可見其罪大惡極,死不足惜,司馬懿之舉等于為民除害。
王凌事件,直接忽略。
王凌起兵為著名的“壽春三叛”第一叛,也是司馬懿生前鞏固勢力的最后一戰(zhàn),《三國演義》卻只字不提,這頗為耐人尋味。對于王凌之“叛”,史學界主流認為意在維護魏室。這方面《三國志》的立場最值得參考,因為它是在司馬氏統(tǒng)治之下寫就的。陳壽對其人評價為:“王凌風節(jié)格尚”[3](P475),可謂非常正面。再看陳志對王凌“反叛”原因的表述:“凌、愚密協(xié)計,謂齊王不任天位,楚王彪長而才,欲迎立彪都許昌?!盵3](P451)就是說王凌覺得曹芳暗弱無能,受制于人,不如楚王曹彪年長而有才,所以才有這一廢一立。如果王凌心懷異志,陳壽實在沒有必要不予直書。陳志裴注引干寶《晉紀》記載,王凌曾在死前對著魏國重臣賈逵(字梁道)的祠廟高呼:“賈梁道,王凌固忠于魏之社稷者,唯爾有神,知之?!盵3](P453)以上內(nèi)容也為《晉書》采信,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王凌的用心,這話可做一個旁證。
顯然,把王凌放在司馬懿的對立面,無疑會令司馬懿形象大打折扣,而況前文已講過,司馬懿在王凌事件中表現(xiàn)出的殘酷和暴露出的野心,也更令人極度不快。全部刪掉不提,不但情節(jié)緊湊,而且主人公形象也不再難看。
試總結(jié)一下三大故事重新講述對人物形象的影響:平定公孫淵不濫殺無辜,展示給讀者的是司馬懿的仁者之心;消滅腐敗墮落的曹爽集團更顯得司馬懿上忠于朝廷,下順從民意;王凌事件被整個被刪去,則巧妙地掩蓋了史傳中的司馬懿的冷血、野心及非正義。
整體看,經(jīng)過系統(tǒng)美化,演義中的司馬懿終于“華麗轉(zhuǎn)身”,這個司馬懿當然不是有的論者所認為的“老謀深算、心狠手辣的野心家”[9](P57)而是一個忠心報國的仁者形象。值得注意的是,不少人討論演義中的司馬懿的時候,對小說鮮活的內(nèi)容視而不見,慣于徑直以讀史所得視之,以至張冠李戴。
從寫作效果來看,演義中的司馬懿乃是一個近諸葛亮而遠曹操的高大形象。
可以不夸張地說,《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簡直就是曹魏陣營中的諸葛亮。我們看演義對曹睿托孤場景的描寫。第106回特意在史實的基礎(chǔ)上添加了和諸葛亮映襯的內(nèi)容:“睿執(zhí)司馬懿之手曰:‘昔劉玄德在白帝城病危,以幼子劉禪托孤于諸葛孔明,孔明因此竭盡忠誠,至死方休:偏邦尚然如此,何況大國乎?朕幼子曹芳,年才八歲,不堪掌理社稷。幸太尉及宗兄元勛舊臣,竭力相輔,無負朕心!’”[6](P1301)有讀者讀到這里會啞然失笑,覺得這實在是對司馬懿的莫大諷刺,其實放下閱讀史傳形成的成見,整體把握《三國演義》本身,我們就會發(fā)現(xiàn),羅貫中是認真的:他就是有意把司馬懿塑造成像諸葛亮一樣的內(nèi)仁外忠的政治家形象。
再看對司馬懿臨終的敘述。演義108回在他生命的最后,虛構(gòu)了他的“遺言”,內(nèi)容令人動容:“吾事魏歷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極矣;人皆疑吾有異志,吾嘗懷恐懼。吾死之后,汝二人善理國政。慎之!慎之!”[6](P1320)
“心懷恐懼”應(yīng)當是司馬懿心態(tài)的真實寫照,李漁評論說:“此是本心之談?!盵6](P1320)而對兩個兒子“善理國政”的囑咐,則顯出這位托孤老臣至死不渝的一片丹心。
被認為更接近羅貫中原作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嘉靖壬午本對此表達得更為激進,第22卷《戰(zhàn)徐塘吳魏交兵》一節(jié)中書寫的遺言前半與上文相同,后半部分作:“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負我清名。但有違者,乃大不孝之人也!”[10](P1051)這樣寫,使得司馬懿的形象更為崇高,但距離史傳更遠。同時大概作者也意在表明司馬后人的篡位與司馬懿無關(guān),實質(zhì)上卻造成了文本的邏輯斷裂——讓司馬師、司馬昭在篡位道路上走得太突兀。毛宗崗綜合考慮,在《三國演義》中降低了調(diào)門。
更夸張的是,《三國志通俗演義》下文還附了一首詩來禮贊司馬懿:
開言崇圣典,用武若通神。三國英雄士,四朝經(jīng)濟臣。
屯兵驅(qū)虎豹,養(yǎng)子得麒麟。諸葛常談羨,能回天地春![10](P1051)
詩作盛贊司馬懿文武全才,四朝重臣,守衛(wèi)國土,兒子出息,能夠挽救國家于危難,讓諸葛亮都常常艷羨地談?wù)?,這就越發(fā)明顯地將司馬懿和諸葛亮相提并論了。毛宗崗大概實在看不過去,將該詩全文刪去??傮w看,《三國演義》比《三國志通俗演義》在美化司馬懿形象方面做得更為適度,但兩者的價值取向還是保持了一致。
比肩諸葛亮自然意味著和曹操進行反襯。
史傳中司馬懿比曹操的境界低得太多,這一點呂思勉先生在《從曹操到司馬懿》一文中論述得非常透徹:“他一生用盡了深刻的心計,暴虐的手段,全是為一個人的地位起見,絲毫沒有魏武帝那種匡扶漢室,平定天下的意思了。”[11](P139)但演義中的司馬懿匡扶社稷,心憂天下,心懷百姓,遠遠高出曹操?!度龂萘x》的修訂者毛宗崗早已明白地看到這一點:“今人將曹操、司馬懿并稱。及觀司馬懿臨終之語,而懿之與操則有別矣。操之事,皆懿之子為之,而懿則終其身未敢為操之事也。操之忌先主,是欲除宗室之賢者;懿之謀曹爽,是特殺宗室之不賢者。至于弒主后,害皇嗣,僭皇號,受九錫,但見之于操,而未見之于懿。故君子于懿有恕辭焉?!盵6](P1319)盡管囿于閱讀史傳的烙印效應(yīng),讀者對司馬懿有沒有恕辭很不好說,但這個評價總體符合《三國演義》創(chuàng)作實際。
小說中兩人一褒一貶,死亡狀況大為不同。曹操作為一代奸雄,死相必須難看。死之前,頻遭冤魂索命,極為恐怖,演義第78回這樣寫道:“聞殿中聲如裂帛,操驚視之,忽見伏皇后、董貴人、二皇子,并伏完、董承等二十余人,渾身血污,立于愁云之內(nèi),隱隱聞索命之聲?!盵6](P956)就在這樣的氣氛下曹操病情每況愈下,最終留下遺言,氣絕而死。而對司馬懿之死,演義第108回僅僅這樣寫:“至嘉平三年秋八月,司馬懿染病,漸漸沉重?!彪S后給兩個兒子留下如前所述崇高的遺言,“言訖而亡”。[6](P1320)雖不像諸葛亮那樣悲壯,也毫無貶斥之辭。其實史傳對于司馬懿的死有這樣的記載,據(jù)《三國志》裴松之注引干寶《晉紀》:“其年八月,太傅有疾,夢凌、逵為癘,甚惡之,遂薨。”[3](P453)這也是一場索命而至死的恐怖事件,情節(jié)如此新奇,可讀性不可謂不強,《三國演義》竟然不予采用,其中的褒貶態(tài)度不言自明。
為什么演義不惜顛覆歷史,來美化司馬懿的形象呢?當是小說主題規(guī)定性的需要。
《三國演義》基本主題是尊劉貶曹,其本質(zhì),是對大漢正統(tǒng)的堅定維護。曹魏篡奪大漢江山,罪不容誅,所以理所當然地成為以蜀漢為正統(tǒng)的《三國演義》的撻伐對象。劉備繼承漢代大統(tǒng)后,諸葛亮數(shù)度北伐,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并沒有阻止曹魏篡奪的步伐,小說要追求結(jié)局圓滿,從歷史發(fā)展客觀進程角度來說,能夠“擊敗”曹魏的希望也只能寄托在司馬氏身上。關(guān)于這一點,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寫道:“設(shè)令魏而為蜀所并,此人心之所甚愿也。設(shè)令蜀亡而魏得一統(tǒng),此人心之所大不平也。乃彼蒼之意不從人心所甚愿,而亦不出于人心之所大不平,特假手于晉以一之,此造物者之幻也?!魰x之奪魏,有似乎為漢報仇也。”[6](P9)當代也有學者認為史傳中的司馬懿的所作所為乃是為了復(fù)仇,發(fā)泄自己對曹操“強迫自己出仕,并對自己時有所忌,時想加害自己”的仇恨[12](P48)。該觀點似乎把司馬懿的格局概括得太過狹小,不過《三國演義》的作者可真的把司馬懿當成了為大漢王朝復(fù)仇的工具。因此,如果演義中司馬懿及其后人和曹操一樣邪惡,那不過是以暴易暴而已,不符合作者的創(chuàng)造理念,所以對司馬氏的美化就勢在必行,可以說這是尊劉貶曹主題的深化和延續(xù)。
美化司馬氏就讓他們擁有了替天行道的道德資本,而司馬懿和后續(xù)的司馬師、司馬昭、司馬炎等完美扮演了這樣的角色。天道輪回,替天行道體現(xiàn)為著名的因果報應(yīng)的理論?!度龂萘x》109回以下反復(fù)渲染曹家因果報應(yīng),司馬氏對待曹家的系列做法多半是模仿當年曹家對付漢獻帝及其忠臣們的手段,直到寫司馬炎依曹丕的樣畫葫蘆逼迫曹奐禪讓,終結(jié)了曹魏的統(tǒng)治,從而在藝術(shù)空間實現(xiàn)了完美復(fù)仇。應(yīng)該說,這一寫作過程無疑釋放著大漢正統(tǒng)論者復(fù)仇的快意。
那么寫司馬懿對曹爽的斬盡殺絕也就具有了更深一層的含義,這正是司馬氏替天行道的一部分:對他人是仁者,而對曹氏后人則絕不手軟。作者循著這一思路來塑造司馬懿后人的形象,寫司馬師、司馬昭一路殺下去。讀者細細分辨,就會發(fā)現(xiàn)史傳和演義的差異,史上司馬氏殺人如同割韭菜般暴虐,而演義凡是突出其殺戮及兇暴之處,往往是針對曹氏后裔以及反叛自己的的主犯,總體上將他們嗜血殺戮的特性淡化不少,如:毌丘儉之叛,就略去史傳中“夷其三族”的記載;諸葛誕之叛,雖寫滅其三族,但卻強調(diào)了司馬昭對其他“從犯”的赦免。而且演義中相對于曹操,司馬氏殺戮畫面的血腥味也淡化不少,試對比曹操對吉平的拷問場面和司馬師對付李豐等的場面,可謂一目了然。曹操殘害吉平,幾經(jīng)折磨,但于史無據(jù),純?yōu)樘摌?gòu)。而陳志裴注引《魏氏春秋》云,司馬師對李豐就地處死,他“使勇士以刀環(huán)筑豐腰,殺之”[3](P183)。演義卻將這個細節(jié)忽略不寫。
羅貫中窮搜史料,卻增刪有度,遵循歷史卻不囿于史料,在二度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著自己的審美觀念和歷史觀念,他對司馬懿形象進行的大膽而不動聲色的改造,就是成功范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