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鶴山市中醫(yī)院(529700)侯艷梅
1.1 基本資料 選擇2017年1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32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分為兩組,各16例。觀察組男9人,女7人,年齡62~78歲,平均(64.98±4.82)歲;對照組男8例,女8例,年齡63~76歲,平均(63.84±3.19)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的差異不顯著(P>0.05)。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干預,即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預防并發(fā)癥、密切觀察患者病情等。觀察組在此護理基礎上進行中醫(yī)護理干預,具體包含以下幾方面:①科學按摩護理干預:采用中醫(yī)專業(yè)按摩手法按摩患者患肢足三里穴與患肢小腿,按摩方法為以患肢小腿跟腱為起點,向患者髖骨方向對比目魚肌與小腸排腸肌進行按壓,按壓時間為15~20分鐘,每天按摩3次,之后進行足三里按摩,時間為3~5分鐘,每天三次。在按摩過程中,力度要適中,根據護理人員接受的培訓標準實施按摩?;颊咴诔霈F下肢深靜脈血栓征兆情況下,嚴禁按摩。②鍛煉護理干預:首先患者進行踝泵鍛煉,患者回到病房后立即進行踝關節(jié)伸曲與踝關節(jié)環(huán)繞訓練,患者仰臥,將患肢伸展,腳尖向頭部方向勾起,在無法進一步勾起時堅持5~10秒中,隨即放松,之后以踝關節(jié)為中心,環(huán)繞360°,然后完成內翻、外翻、趾屈、背身等組合動作鍛煉。每次鍛煉時間為5~10分鐘,間隔2小時進行下一次鍛煉。在患者術后6小時內由護理人員協助患者進行鍛煉,術后6~9小時患者自主實施鍛煉。然后股四頭肌舒收鍛煉,患者仰臥,將小腿與床面貼合,進行股四頭肌向上拉緊收縮鍛煉,同時進行踝關節(jié)背伸訓練,拉伸15秒左右,間隔15秒在進行下一次鍛煉,反復鍛煉10次,每天5次。鍛煉時間為術后6~9小時進行。最后進行深呼吸鍛煉與直腿抬高鍛煉,深呼吸每次15~20下,每天5次,鍛煉時間為術后6~9小時,直腿抬高時要指導患者將踝關節(jié)直角伸直,患肢直腿抬起15~45°,每次鍛煉15下,每天鍛煉5次,鍛煉時間為術后3~7小時?;颊咝g后7~10小時根據患者自身恢復情況進行下床輕微運動,如:協助患者進行站立,慢步行走等。鍛煉力度要根據患者自身情況而定,在鍛煉過程中患者身體出現異常要及時通知主治醫(yī)師。③健康飲食指導:患者手術容易氣血受損,因此,要指導患者多使用補氣血的營養(yǎng)膳食,如:三期瘦肉湯、黃芪紅棗雞湯等。同時指導患者應多食用富含維生素的瓜果蔬菜,保持營養(yǎng)均衡,防止血液粘稠,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④健康指導活護理干預;相關護理人員對患者進行中醫(yī)健康宣教,詳細為患者講解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原因與預防舉措,使患者具有充足健康生活意識。同時在術后患者盡量穿寬松、舒適、保暖鞋襪。對于吸煙患者要叮囑患者盡量戒煙,防止尼古丁對靜脈產生刺激,影響血液循環(huán)。同時告知患者,心情愉悅可有效提升治療效果。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對兩組患者實驗研究過程中所得到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對照組與觀察組之間的差異以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對比兩組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情況結果顯示,觀察組1例患者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6.2%,對照組6例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為37.5%,觀察組下肢深靜脈血栓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老年人由于身體各項技能退化,容易產生骨質疏松,骨質疏松后股強度相對較弱,骨頭脛生物力學結構改變導致骨頭脛相對較為脆弱。同時老年人反應力相對不是十分靈敏,在發(fā)生意外情況下難以進行很好的自我保護,易發(fā)生骨折[1]。有研究表明[2],骨折后容易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并發(fā)癥,治療效果受到嚴重影響。中醫(yī)認為,氣滯血瘀、血阻于脈是形成下肢深靜脈血栓的根本原因,應采取活血化瘀的治療方案。本研究結果證明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進行中醫(yī)護理干預效果顯著,可有效預防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