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慧彬 陳 武
膽石病在中醫(yī)學中屬于脅痛、膽脹、黃疸等病范疇?,F(xiàn)代醫(yī)學按照膽結石的主要成分將結石分為膽固醇型結石、膽色素型結石、碳酸鈣型結石、磷酸鹽類結石、硬脂酸鈣類結石、蛋白類結石、胱氨酸結石、混合型結石八種[1]。西醫(yī)治療上主要有藥物溶石、體外沖擊波碎石及手術療法三種[2]。膽石病的發(fā)生主要在于膽腑氣機通降失常,其病機為氣滯、熱郁、瘀血、砂石、濕阻致肝膽氣郁,疏泄失常,久而氣滯或郁而化火,日久不愈,反復發(fā)作,正氣漸虛,邪戀不去,痰濕、濕熱久釀成石。其病勢可緩可急,一般以慢性病患急性發(fā)作為多見。現(xiàn)將陳武教授治療膽石病的臨床經驗簡述如下:
彭某某,女,69歲。2003年11月23日初診?;颊?0天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右上腹部疼痛,伴惡心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伴惡寒發(fā)熱,大便秘結,就診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肝內外膽管結石,化膿性膽管炎”,經對癥治療未見明顯緩解。為求中醫(yī)特色治療,遂就診我院??淘\:惡寒發(fā)熱,右上腹部脹痛,惡心嘔吐,大便5日未解,神志淡漠,目黃,食欲不振,口干,小便短赤,舌質干紅,苔焦黑,脈細數(shù)。查體:T 39.3 ℃,P 100次/min,R 24次/min,BP 70/50 mmHg。雙目及皮膚中度黃染,皮膚瘙癢,腹脹,墨菲氏征陽性。彩超提示“肝內外膽管結石(膽總管內5.0 cm×2.8 cm、左外上支肝內膽管6.3 cm×2.7 cm、右后支肝內膽管5.8 cm×3.3 cm)”。西醫(yī)診斷:感染性休克、化膿性膽管炎、肝內外膽管結石。中醫(yī)診斷:膽石病,陽明腑實兼氣陰兩虛證。治宜急下存陰,通腑瀉熱。處方:大黃12 g(后入),芒硝8 g(沖服),厚樸20 g,枳實15 g。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003年11月24日二診:患者仍發(fā)熱,惡心嘔吐止,右上腹部脹痛稍緩解,矢氣頻轉,大便未解,口干略減,舌脈同前。處方:大黃12 g(后入),芒硝8 g(沖服),厚樸20 g,枳實15 g,玄參20 g,茵陳30 g,連翹12 g,魚腥草30 g。3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
2003年11月27日三診:藥后右上腹痛明顯減輕,排少量羊屎狀便。囑其排便于便盆,以水沖洗,查找膽石。處方:大黃12 g(后入),芒硝8 g(沖服),厚樸20 g,枳實15 g,玄參20 g,茵陳30 g,連翹12 g,魚腥草30 g,石膏30 g。1劑,水煎服,早晚分服。
2003年11月28日四診:患者熱退,訴排出燥屎較多,初硬后軟,經水沖洗,發(fā)現(xiàn)墨綠色膽石一枚,約4 cm,另數(shù)枚小結石,腹痛消失,食欲改善,諸癥皆除。處方:大黃5 g(后入),石膏30 g,厚樸20 g,枳實15 g,玄參20 g,茵陳30 g,連翹12 g,魚腥草30 g,柴胡12 g,白芍12 g,甘草6 g。7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囑其定期隨訪,忌油膩飲食,多食果蔬,保持大便通暢。
本案中醫(yī)辨病辨證為膽石病,陽明腑實證兼氣陰兩虛之證。《傷寒論》第252條“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3]。初診患者惡寒發(fā)熱,右上腹部脹痛,惡心嘔吐,大便5日未解,病情危重,陳師予大承氣湯,四藥合用,使塞得通,閉者暢,熱得泄,陰得存,陽明腑實之證可愈。二診、三診患者仍發(fā)熱,大便未解,口干,表明患者里熱盛,陰液不足,故在大承氣湯的基礎上,加予玄參清熱養(yǎng)陰,茵陳利膽退黃,連翹、魚腥草清熱解毒,石膏退熱止渴。四診患者熱退,腹痛消失,膽石排出,加柴胡疏肝,白芍柔肝止痛以改善療效。
吳某某,女,66歲。2013年5月24日初診。患者右脅隱痛不適1年,1天前與家人生氣后出現(xiàn)右脅脹痛,并心煩急躁,胸悶,食后腹脹,故今來就診。查彩超提示診斷為“輕度脂肪肝;膽總管結石伴輕度擴張(膽總管上段0.9 cm×1.4 cm);左肝內膽管結石(左肝內膽管0.5 cm×0.9 cm)”??淘\:右上腹部脹痛,胸悶,食后腹脹,納差乏力,大便3天未解,舌紅,苔黃,脈數(shù)。查體:墨菲氏征陽性。西醫(yī)診斷:膽總管結石伴輕度擴張、輕度脂肪肝。中醫(yī)診斷:膽石病,肝郁氣滯證。治宜疏肝理氣,內瀉熱結。處方:北柴胡10 g,香附12 g,白芍12 g,白術10 g,枳殼12 g,姜半夏12 g,黃芩12 g,炒梔子10 g,蒲公英15 g,神曲15 g,大黃12 g(后入)。6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3年6月3日二診:患者右上腹部脹痛稍緩解,偶有胸悶,食后腹脹,大便硬結,舌脈同前,效不更方。
2013年7月9日三診:患者訴右上腹痛明顯減輕,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紅,苔黃膩,脈弦數(shù)。處方:龍膽10 g,梔子15 g,北柴胡10 g,生地黃20 g,車前15 g,澤瀉10 g,川木通5 g,甘草5 g,當歸5 g,蒲公英30 g,魚腥草30 g,虎杖15 g,大黃6 g(后入)。5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2013年8月20日四診:患者訴右上腹痛偶有脹痛,排少量羊屎狀便,舌紅,苔黃,脈數(shù)。患者無濕邪之象,復予初診方5劑,水煎服,日1劑,早晚分服。后患者多次復診,方藥仍予大柴胡湯隨證加減。2013年10月11日六診:患者復查彩超提示“脂肪肝”,未見膽結石存在。囑其定期隨訪,忌油膩飲食,多食果蔬,保持大便通暢。
本患初診時癥狀符合大柴胡湯證,故陳武教授予大柴胡湯治之,加梔子、蒲公英清熱解毒;患者食后腹脹,加神曲消食和胃,香附疏肝理氣止痛。三診時口苦,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脈有濕熱征象,考慮脾胃運化失職,濕濁內生,郁而化熱,濕熱熏蒸肝膽,故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川木通利尿通淋,陳師常教誨川木通有肝毒性,但并非忌用,用時劑量宜小,中病即止。虎杖味微苦,主入肝、膽經,清熱利濕,導濕濁之邪下行。陳武教授善用魚腥草清熱解毒,故去黃芩改用之。四診、五診時患者無明顯濕熱癥狀,故仍用大柴胡湯,隨證加減,收效良好。
通過以上案例,可看出陳武教授治療膽石病善于應用經典,從經方出發(fā),又結合臨床,在經方的基礎上隨證加減。然案例只能體現(xiàn)一部分,陳武教授在治療膽石病方面,有以下幾點臨床經驗。
3.1 善用大黃配伍石膏 對陽明腑實證,以大黃清熱瀉火,生石膏清熱利膽,二者合用,增強退熱利膽之效,對于膽管炎發(fā)熱有很好療效。
3.2 善用理氣藥 陳武教授重用厚樸,量至20 g以上。李中梓的《雷公炮制藥性解》有云:“厚樸,味苦辛,性溫無毒,入脾、胃二經。去實滿而腹脹,除濕結和胃氣,止嘔清痰,溫中消食”[3]。葉天士《本草經解》云:“寒熱驚悸者,病寒熱而驚悸也,心虛則悸,肝虛則悸,厚樸氣溫可以達肝,味苦可以清心也”[4]。陳武教授重用厚樸配伍枳殼、青皮等理氣藥,對于膽石病引起腹脹有明顯效果。
3.3 重視未病先治 對于膽道感染的防治,如反流性胰腺炎、化膿性膽管炎等,應清熱利濕,預防感染;若查出淀粉酶升高,白細胞大于20×109/L,CRP異常升高時,應查清病原體,及時予針對性抗生素治療,以防病情延誤。
3.4 配合西藥溶石治療 對于單純的膽固醇性結石,陳武教授配合熊去氧膽酸溶石治療。熊去氧膽酸可通過降低膽固醇的分泌使膽汁去飽和,然后利用不飽和膽汁的膽固醇溶解作用,使膽石表面的膽固醇分子不斷地被溶解,膽石體積逐步縮小直至完全溶解[5]。
3.5 注重飲食 因為過食油膩、精細食物可明顯增高膽汁中膽固醇飽和度,從而增加患膽固醇結石的危險性。而適當食用纖維素豐富的飲食對于可降低膽固醇飽和度,增加膽汁溶解膽固醇的能力[5]。故應適當食用含維生素C的果蔬,保持大便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