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安
糟了,我好像又掉進了同一個陷阱,事先明明知道在“挑衣服”這件事上,大部分女孩喜新厭舊,見異思遷,永不滿足。
我周圍愛美的女孩們對于美麗的事物有種天然的囤積癥,并且能夠為自己的“貪心”找到一萬個理由。
最近有一個很火的日常打卡活動,每日的穿著打卡,從知名博主黎貝卡到我朋友圈里的學妹,大家都愛上了分享自己的日常美麗。
公開分享的代價是——“衣櫥里的衣服永遠不夠?!?/p>
本來是一件充滿儀式感的事情,誰不希望自己每天都穿得漂亮、妥帖、有風格,走出去就是一道風景?但女孩都是貪心的,站在穿衣鏡前時抵御誘惑的能力最差,一咬牙一跺腳就買了新衣服回家,可穿了幾天才發(fā)現(xiàn),好像這件衣服也沒有試的時候那么好看啊。
“選一件衣服太難了,所以我要選十件?!?/p>
買衣服時的任性堅持不了幾天,選十件的結(jié)果是,我們常穿的也只有那么兩三件。大部分曾經(jīng)的“心頭好”躺在了衣柜里。
每一個女孩在找到自己的風格前,一定或多或少地浪費過一筆錢。
實不相瞞,我常對著滿衣柜的衣服發(fā)出天問:“我當時為什么要花錢買這件衣服?”
其實并不一定特別好看,特別適合我,但當時就是一股腦的熱情,覺得不擁有它就不舒服。
女學生還沒什么資格享受時尚,多的是商家的牽引和陷阱,各種快時尚品牌和平臺將時尚周期縮得越來越短,以至于我們常常覺得自己跟不上最新潮的審美。
于是追求簡單舒適。泫雅風的小裙子并不適合我,就算周圍所有人都在向我推薦,我也得清晰地說“不”,因為知道自己肯定駕馭不了。
慶幸的是,自己的審美和穿衣風格這一兩年逐漸穩(wěn)定,并且逐步進階,不太容易在買衣服這件事上“犯錯”,我認為這也是一種成熟。
挑衣服,全憑一種直覺。直覺的背后是了解,需要很長時間的試錯。
找到自我風格的過程,是能夠辨別出哪些衣服可以彌補自己的短板,遮掉那些不完美的部分,哪些衣服和自己的氣質(zhì)符合,能夠讓我們更有個性,更自信、漂亮。
買過越來越多的衣服,我大概知道了自己適合什么風格、什么款式、什么顏色,甚至可以精確到領(lǐng)口形狀、腰圍、裙長范圍。
我偏愛純色與印花,現(xiàn)在喜歡稍微鮮艷的顏色,偏愛柔軟細膩的材質(zhì)和有小心機的設(shè)計??吹揭患路乙泊蟾趴梢阅X補出這件衣服穿在自己身上的感覺——“它有多好看”和“它穿在我身上有多好看”完全是兩回事。
像分辨是否愿意深交的朋友一樣,我們慢慢學會分辨哪些衣服會穿得長久,哪些是為了一時之需。辨認衣服像辨認老朋友:從一堆衣服里直接找到你覺得“合得來”的,這是一個自我篩選的過程——了解自己是什么樣的人。
編輯/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