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志鵬
【摘要】《四庫全書總目》以經史子集四部分類并撰寫提要的方式,匯聚了我國清代乾隆朝以前的大量優(yōu)秀典籍,其中包含有大量的黃河文獻。文獻是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對黃河文獻的界定與分類,結合四部分類方式,將《四庫全書總目》中的黃河文獻加以整合研究,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細化黃河文獻分類、闡釋黃河文化價值,也可以為當下的黃河文獻整合以及黃河文化傳播提供有益的啟示。
【關鍵詞】《四庫全書總目》;黃河文獻;文獻分類;黃河文化
黃河孕育了燦爛的華夏文明,哺育了一代代黃河流域的華夏子民。黃河河道變遷、黃河水流量變化等也深深影響著沿岸的人類群落。人們將與黃河相關的事物付諸文字,形成了各式各樣的黃河文獻?!端膸烊珪偰俊罚ㄏ挛暮喎Q《總目》)是清代乾隆朝在修撰《四庫全書》時所編撰的群書目錄,清末張之洞認為讀一過《總目》,“即略知學問門徑矣”[1]??梢姟犊偰俊穼α私庵袊鴤鹘y(tǒng)典籍的重要程度。同理,研究《總目》中所記錄的黃河文獻,對于了解黃河文明,傳播黃河文化也有著重要意義。本文所說《總目》視閾下的文獻是指《總目》收錄書及存目書,其中既包括《總目》所做書目與提要,又包括這兩類圖書自身的全文文獻。
一、黃河文獻的界定及文獻分類
黃河文獻的界定有著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黃河文獻是將黃河作為一個地域概念而言,即與黃河流域地域概念相關的各類文獻,以及生活在黃河流域的人們所創(chuàng)作的各類文獻。因此,本文將研究對象界定于狹義的黃河文獻范疇,是指將黃河作為一個具體的地理概念進行界定,即限定敘述視角置于黃河流域之內且敘述對象明確涉及黃河的相關文獻。也就是對于黃河文獻的界定是根據文獻內容進行,而不是如同研究一般的地方文獻那樣直接將作者籍貫在某地或仕宦于某地的文獻包含在內。
將黃河文獻加以分類概括有利于學界對于各類相關文獻的細化研究,目前已有多位學者進行了此類研究,但大多是對于某一類黃河文獻而言。如鐘銀梅《寧夏黃河水利文獻文化價值探析》將黃河水利文獻體系歸納為來自水利行業(yè)“內部”和“以外”兩大類,并舉要說明了“工程與技術文獻,歷史典籍文獻”[2]等七種黃河文獻。牛建強、杜明鑫《先賢智慧:黃河文獻的治河價值》將黃河文獻分類為“混合文獻類型,即包含有黃河內容的河渠類文獻。專門文獻類型,即圍繞黃河治理或河工等形成的文獻類型。圖卷文獻類型,即黃河治理過程中形成的黃河工程輿圖”[3]三種類型,這種分類方式將關注點更多地聚焦于黃河文獻中的治河文獻。本文按照《總目》四部分類的脈絡,系統(tǒng)梳理各部著述中的黃河文獻,并提出筆者對于黃河文獻分類的看法。
二、《總目》視閾下四部所收黃河文獻考略
(一)經部文獻
經部文獻往往具備經學價值之外的其他文獻價值,本文依據其元典文本辨析,考略相關文獻是否屬于黃河文獻,而不僅僅將其置于經學范疇下討論。其中,易類文獻與黃河文獻關系密切但并不能列入黃河文獻范疇,書類與詩類中包含較多黃河文獻;其他各類涉及黃河文獻之處,因數量過少,本文不作贅述。
1.易類文獻與黃河文獻關系考辨
易學文獻在《總目》中分別著錄于“經部·易類”及“子部·術數類”中。在傳統(tǒng)學術研究中,學者多認為《易》是傳承自“河圖洛書”,并由此演化而來。由于易類文獻往往著力于形而上的哲學研究,大多并不直接涉及地理概念上的黃河,所以并不屬于本文所研究的狹義的黃河文獻范疇,如《易數鉤隱圖·附遺論九事》《河洛真?zhèn)鳌返葧?。綜上所述,本文不將易類文獻列入黃河文獻分類范疇,下文書類《洪范》相關文獻及“子部·術數類”易學文獻亦然。
2.經部所收黃河文獻
第一,書類文獻。在先秦典籍中,黃河多被稱作“河”或“禹河”,前者彰顯了黃河在中國水系中的特殊地位及其在中華文明中所占據的重要地位,后者則因為大禹主要生活于黃河流域以及“河”的概念受到《禹貢》影響較多?!队碡暋肺谋緝热葜饕譃橄惹貢r九州、五服行政區(qū)域概念,山川、水系地理概念以及治水功勞等五大部分,其中涉及“河”者十九處,明確指代“黃河”者十處,為黃河流域地理范圍以及水系組成、水道走向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地理學文獻依據。除了各種“書經”注解外,《總目》中以“禹貢”為名的文獻就有二十三部,如《禹貢錐指》等。其他不以“禹貢”為名的書類文獻也多有涉及《禹貢》者,這些文獻都是黃河文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黃河地理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文獻依據。
第二,詩類文獻。詩類文獻是指《總目》中所收以《詩》為中心,歷代學者所作注解著述?!对姟分忻鞔_涉及“河”(黃河)的篇章共八首,即《新臺》《碩人》《河廣》《清人》《伐檀》《時邁》《般》《玄鳥》。這八首詩歌主題涉及諷刺、愛情、婚戀觀、祭祀、史詩等方面,有著極高的文學文獻價值,對于研究先秦禮制、先秦政治史、先秦社會生活史等都有著重要意義。同時,詩類文獻中還有著《毛詩草木鳥獸蟲魚疏》《毛詩名物解》《詩地理考》等關于名物疏證、地理考釋的著述中包含有黃河的文獻,它豐富了黃河文獻的種類與體量。
(二)史部文獻
《總目》將史部文獻分為十五小類,其中黃河文獻主要集中于正史類、詔令奏議類、地理類三類中,職官類、政令類、目錄類中也有少量相關黃河文獻。
正史類文獻即“二十四史”及相關考辨文獻,如“史記三家注”。古代中華文明以農耕文明為主體,所以正史對于河流記錄尤為重視。如《史記》列《河渠書》,“宋金元明”四史亦列《河渠志》,《漢書》列《地理志》《溝洫志》。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漢書》中《地理志》《溝洫志》都有著河渠相關文獻,但自《晉書》以降其他正史即便列有《地理志》(或名“地形、郡縣”)者,其具體內容也多以行政區(qū)劃為主,而與河渠文獻沒有太多關系。在正史中的這些“河渠”文獻中,包含了大量黃河河道變遷、黃河水災及其治理、黃河生態(tài)保護等相關文獻。除了專門的“志書”之外,正史中還有其他涉及黃河文獻的地方。如各部史書中記錄黃河水利管理職官機構以及黃河治理相關人物、事跡等相關篇章。以上各種黃河文獻同樣散見于《總目》“史部·正史類”之外的其他分類之中。
詔令奏議類文獻中的黃河文獻集中于“奏議”部分,其中《兩河經略》為明代潘季馴所作,《總目》云:“季馴先后總河務二十七年、晚輯河防一覽。其大旨在以隄束水、以水刷沙、卒以此奏功?!盵4]最能體現(xiàn)出此類文獻的特點,即作者擔任河道相關官員、上書內容為防治黃河水災相關。詔令奏議類共收錄各類著述一百三十五部,以黃河文獻為主者共十二部,幾乎占了此類著述的十分之一,可見黃河在古人政治活動中的地位,也可見黃河在作為中華民族母親河的同時,其水災也使得人們深受其苦,黃河治理與黃河生態(tài)保護成為一個關系兩岸居民正常生產生活的重要課題。
《總目》地理類是整個《總目》視閾下收錄黃河文獻最為集中的一個類目,尤其是其中的“河渠”部分。而地理類敘言概括其收錄文獻內容、體例為:“其編類,首宮殿疏,尊宸居也。次總志,大一統(tǒng)也……若夫《山海經》、《十洲記》之屬,體雜小說,則各從其本類,茲不錄焉?!盵5]事實上,雖然《總目》將《山海經》由地理類移入小說家類,但《山海經》中同樣記載著大量的黃河文獻,其也是記錄黃河文獻較早的著述。而地理類除“河渠”之外的其他部分,也多有涉及黃河文獻者,如總志類《太平寰宇記》、都會郡縣類《延祐四明志》等都包含有與黃河文獻密切相關的內容。
《總目》地理類“河渠”小類共收錄著述二十三部,存目五十二部,其中大多包含黃河文獻。明確涉及黃河文獻者有收錄十六部,存目二十四部,占“河渠”類總數的十分之八。此類黃河文獻,內容涉及以下多個方面:黃河河源及水系地理分布、黃河流域范圍及其流經山脈與城池等,如《水經注》;具體治理黃河的方法,包括物料準備、人員調配、治理途徑與步驟、治理圖示與黃河水系圖示等,如《河防通議》;河源考,如《欽定河源紀略》;黃河決堤原因考及防洪堤壩建設等,如《治河奏績書·附河防述言》。同時,以上各類黃河文獻相關著述往往并非單獨涉及某一內容,而是一書涉及有關黃河的多方面內容。
(三)子部文獻
《總目》所分四部中,子部收錄黃河文獻數量最少,且多集中于雜家類、類書類、小說家類三部分。這三個小類的相似之處在于其收書體例都是“無所不包”又“無類可歸”。也就是說,三個小類本就是在四部之內難以具體分類而被歸入子部的。而子部各書涉及黃河文獻者又分以下三種情況:(1)與事實相違背,如雜家類《名義考》:“論河源則全據傳聞之偽。”[6](2)從他書中搜集文獻,而非原創(chuàng),如類書類《駢語雕龍》等。(3)雖有相關記載但缺乏實證,如《穆天子傳》等。綜上所述,子部雖有涉及黃河文獻者,但無論是數量還是文獻原始程度與可靠程度,都與其他部類所收黃河文獻有著較大的差異。
(四)集部文獻
《總目》集部所收黃河文獻的特點在于數量眾多,且散落在各種著述之中。集部所分楚辭、別集、總集、詩文評、詞曲五個小類中,別集、總集、詞曲三個小類中都收錄了大量的黃河文獻。其中既有如“黃河入海流”“一尊酒,黃河側”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詩詞名句,也有如《賀黃河清表》之類大眾知名度較低的公牘文等,可以說集部收錄的黃河文獻之龐雜不亞于史部。再加上同時著錄別集與總集又必然導致某一文獻內容既收錄于其個人別集,又被收入某一總集而導致文獻重復著錄。所以《總目》集部所收黃河文獻不僅數量眾多,整合難度較大,而且存在大量的重復著錄情況,需要在搜集整合之后對重復文獻予以說明。
(五)四部總論與新的分類
綜上所述,《總目》所收黃河文獻整體上有著數量眾多以及在某些小類中較為集中兩大優(yōu)點,也有部分文獻重復著錄、分類不合適、瑣碎而難以整合等缺點。上述問題是因為四部分類法由“七分法”演變而來,因循襲舊而又自成體系,與現(xiàn)代學術體系有著一定的距離。雖然四部分類法在數千年來的發(fā)展演變中已漸趨完備,堪稱古代目錄學分類方式的集大成者,但其在具體的文獻著錄工作中所存在的問題也不容忽視。因此,在《總目》四部收錄黃河文獻的基礎上,對搜集整合后的文獻按照當代學科類別進行重新分類顯然尤為必要。筆者在整理《總目》視閾下黃河文獻的過程中,所注意到的黃河文獻按照當下學科分類較為集中地聚合于“地理”“史學”“公文”“文學”四個科目。在這四個科目之下,還可以再根據文本內容及文獻功用進行細分。但各種分類方式都無法忽視黃河文獻往往涉及多領域、多學科的現(xiàn)象。相信隨著黃河文化與黃河文獻研究的不斷深入,會有更好的黃河文獻分類方式的提出。
三、《總目》所收黃河文獻與黃河文化傳播
文獻作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總目》纂修過程中,對于黃河文獻分類選錄的同時,客觀上也起到了傳播黃河文化的作用。
“采匯京師,以彰千古”,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文獻信息資源。乾隆發(fā)起編選四庫全書的原因與目的是非常復雜的,但確實在客觀上起到了匯聚我國古代典籍的作用。以四部所收黃河文獻為例,就為黃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豐富的文獻信息資源,而所編《四庫全書》及《總目》也都在客觀上成為傳播黃河文化的信息源之一。
“四庫七略、益昭美備”,在中國傳統(tǒng)目錄學分類思想的指導下將各類典籍分門著錄,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信息篩選渠道。《總目》延續(xù)并發(fā)展了中國傳統(tǒng)學術視野中“七分法”到“四分法”的目錄學分類方法,而這種將黃河文獻分類著錄的方式也為黃河文化傳播提供了信息篩選便利。
“流傳廣播、沾溉藝林”,直接推動了黃河文化傳播?!犊偰俊肥珍浿隹晒┦孔映洠苿狱S河文化傳播。見《總目·卷首·圣諭》:“該督撫等諄飭所屬、俟貯閣全書排架齊集后、諭令該省士子有愿讀中祕書者、許其呈明、到閣鈔(抄)閱?!盵7]也就是說,在《四庫全書》編纂抄刻完成后,各地士子可以前往相應藏書閣抄錄自己想要閱讀的文獻,這一規(guī)定使得黃河文化在相關文獻抄錄的過程中直接得以傳播。
四、啟示
《總目》的編纂起到了較好的整合各類文獻的作用,以黃河文獻為例,無論是收錄入《四庫全書》者,還是《總目》存目者,都為保存與傳播黃河文化起到了積極作用。
重視《總目》中所收黃河文獻,既需要整理《總目》各部所收黃河文獻并進一步加工編選,又需要學習《總目》搜集文獻的方式,更全面地整理黃河文獻,并且在《總目》的分類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更加符合當代學術體系的分類方式,在新型分類方式的基礎上整合文獻,為傳播黃河文化作貢獻。另外,還要結合信息時代數字化技術優(yōu)勢,為黃河文化傳播建構更加便利的平臺。當前已有學者提出相關構想,如朱涵鈺從“移動互聯(lián)、大數據、虛擬現(xiàn)實”[8]等五種技術角度,解讀了信息技術維度下的黃河文化傳播。李景文從“數據庫的選題與分類,平臺選擇,數據庫建設”[9]等三個方面對數據庫建構進行了詳細闡述。對于數字化傳播及文獻數據庫等技術的運用,必定會對黃河文化傳播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司馬朝軍.輶軒語詳注[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198.
[2]鐘銀梅.寧夏黃河水利文獻文化價值探析[J].寧夏社會科學,2020(3):212-216.
[3]牛建強,杜明鑫.先賢智慧:黃河文獻的治河價值[N].黃河報,2019-12-3(004).
[4]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500.
[5]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594.
[6]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1027.
[7]永瑢.四庫全書總目[M].北京:中華書局,1965:8.
[8]朱涵鈺.信息技術助推黃河水文化的數字化傳播[J].新聞愛好者,2019(12):27-29.
[9]李景文,李國政.基于大數據環(huán)境的黃河文明文獻資源數據庫建設構想[J].河南圖書館學刊,2015(11):2-4.
(作者為河南大學文學院博士生)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