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鐵亮
每個人都希望贏,包括孩子。但有些家長把輸贏看得太重,以至于孩子也時刻想著要超越別人。競爭雖能教會孩子如何努力、爭取自己想要得到的東西,但過度競爭會損害孩子對周圍環(huán)境的正確認知,最終導致他們在成年階段遇到諸多人際關系問題。美國“積極生活”網(wǎng)站總結(jié)了不要讓孩子太計較輸贏的六個原因,父母可借鑒學習。
傷害自尊。在任何情況下都想獲勝,會對自尊產(chǎn)生負面影響,就像吃了太多的糖會導致蛀牙一樣。當孩子們把所有精力都投入到想方設法獲勝中,他們的目的是用勝利來增強自尊。適度的獲勝意愿能提高孩子的能力,并起到激勵作用。然而,超過一定限度會使他們依賴勝利來讓自己感覺良好。大多數(shù)情況下,贏家只是少數(shù)人,甚至只有一個。因此,如果輸了,孩子的自尊心會受到沉重打擊。
過分關注自我。競爭性強的孩子通常以自我為中心,不看重團隊利益。團隊比賽中,獲勝欲強烈的孩子,總是試圖超越隊友,以至于采取一些不良手段。這就會剝奪運動帶來的樂趣,導致無法與同齡人和諧相處。一個人一生中大多數(shù)情況下需要與團隊合作,做不到這點,長大后就會遇到很多麻煩,比如無法面對挫折和挑戰(zhàn),難以擺脫困境等。
引起倦怠。倦怠本質(zhì)上是一種嚴重的精神疲憊形式。假如你跑了一整天,最后累得筋疲力盡,動彈不了,這是身體層面的疲憊,倦怠是精神能量被耗盡了。不斷的獲勝壓力更可能導致以下問題:壓力太大,忽視事情本身帶來的真正樂趣,逐漸失去熱情和激情。
滋生敵意。特別看重比賽結(jié)果的孩子,一旦輸?shù)舯荣?,就會造成他們情緒化,甚至做出一些沖動性行為,比如表現(xiàn)出不滿和敵意、動手等,最終損害孩子間的友誼。此外,這類孩子會羨慕成功者,把失敗者當下等人,不再對弱勢群體表現(xiàn)出同情心。
破壞孩子喜愛的事物。把操場變戰(zhàn)場,會讓孩子不再喜歡原來玩的游戲。它不再是娛樂,而是一種較量和必須完成的任務。孩子總想著如何“擊敗”別人并取得好成績,這是一種不良的心理暗示。對于那些全身心投入到體育活動中的孩子來說,輸了比賽會讓他們心碎,造成情緒起伏波動大、積極想法減少和缺乏動力等問題。
縮短快樂的童年時光。總是嘗試超越別人的孩子,常常浪費了他們美好的童年時光。天真無邪的孩子要善于發(fā)現(xiàn)、探索和學習新事物,應當允許他們犯錯和做各種嘗試。對于那些總想在多個領域中出類拔萃的孩子來說,童年時代可能轉(zhuǎn)瞬即逝,他們不得不花所有時間練習,來實現(xiàn)父母為他們設定的目標。孩子們承受這種壓力是不公平的,會剝奪他們體驗生活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