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春雷
《禮記·雜記下》言:“張而不弛,文武弗能也;弛而不張,文武弗為也。一張一弛,文武之道也?!边@說的是治國,強調(diào)寬嚴結(jié)合,賞罰并用。事實上,在這“張”與“弛”之間,要做到騰挪跌宕、游刃有余不是件易事。
譬如儒家講“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這自然是“張”,強調(diào)一個“士”肩上的擔子很重,不能撂挑子。但孔子又說:“飯蔬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這是“弛”,說明一個“士”也有精神完全放松的時候。
儒家強調(diào)“中庸”,追求“致中和”,其實就是要在“張”與“弛”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所以孔子一方面斬釘截鐵地說:“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钡硪环矫妫诸H為詼諧地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從我者其由與?!边@樣一種“張弛有度”、左右逢源的人生態(tài)度,在孟子那里,得到了更明確的認同:“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边@就是俗話說的:“沒必要在一棵樹上吊死?!被蛘呤牵骸皼]必要一條道走到黑。”能張能弛,能屈能伸,能上能下,生命,也就因此變得恢弘而有氣魄。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道家展現(xiàn)出其全部的魅力。通常覺得,道家是能弛而不能張,這是對道家的誤讀。自然,道家追求隨遇而安,“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素”,人的主觀能動性,似乎是完全不起作用的東西,其實不然。老子曾經(jīng)說過:“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币馑际?,想要收斂它,必先擴張它。老子的哲學,帶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老子深知“張”與“弛”之間的辯證關(guān)系,所以他的哲學的落腳點雖然在“弛”,但老子同樣重視“張”。因為他深知,離開了“張”,“弛”就徹徹底底變成“頹廢”或者“墮落”的代名詞。道家追求的“弛”,是“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這樣的一種“弛”,有健旺的生命活力在,有豁達的人生態(tài)度在,有能攻而不攻的謙和,有善守而不閉的自信,恰如賈誼《過秦論》中的秦人:“秦人開關(guān)延敵,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边@樣的“弛”,真有一種大氣魄在。
生活中,善于處理好“張”與“弛”的辯證關(guān)系,對于一個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顯得至關(guān)重要。一個人的可持續(xù)發(fā)展,首先是一個健康問題。如果健康不能保證,就無法可持續(xù)發(fā)展。而張弛有度,才能確保一個人的健康?!肮ぷ骺瘛彪m然是可敬的,但是并不值得提倡,因為有?!皬埑谟卸取钡脑瓌t。但另一方面,一個人整天松松垮垮,無所事事,也是不行的。我們讀《孫子兵法》,其中講到“勢”的時候,孫子打過一個比方:“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水流湍急到何種程度?能夠?qū)⑹^都漂起來,那是何等的力度和勁道。所以在一個人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有時就要有這樣的力度和勁道。這就是說,“張”,在人生的一些特定時刻,是不可缺少的?,F(xiàn)代社會是競爭激烈的社會,沒有“張”,個人的生存都存在問題,更別說社會的進步了。
扔一塊石頭到水池里,就有一圈圈漣漪向外擴張。但是,在擴張的過程中,越往外,力度越小,漣漪越是微弱。這說明,“張”本身是有局限的。自然,石頭越大,漣漪擴散的范圍越廣,但是,總有一個局限。人在社會中,就像一塊石頭,投到社會這個大池塘里,總想影響力大些,再大些,所以要把自己這塊石頭,變得大些,再大些,這就是所謂“進取精神”。這是可取的,值得倡導的。但是,人也應(yīng)該意識到,自己這塊石頭,不可能像孫悟空的金箍棒,可以無限大,它總有一個局限,因之一個人的社會影響力,也總有一個局限?!敖酱胁湃顺?,各領(lǐng)風騷數(shù)百年”,就是這個道理。懂得了這一點,人就不會無限擴張,也就懂得了收斂,懂得了放下,這就是“弛”??涓钢鹑?,最后只有渴死在逐日的路途上。這就是道家所謂“知止”。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孔子說:“知者不惑。”
(編輯 ?高倩/圖 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