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娜
年少時的我在初中畢業(yè)后選擇了入科學戲,那時的自己對于閩西漢劇這個劇種是完全陌生的,在經(jīng)歷了科班嚴格認真的訓練、學習和入團工作之后,對于自己所學習的劇種有了更全面的認識與領悟。
閩西漢劇的傳統(tǒng)劇目有:《打洞結拜》《蘭繼子》《百里奚認妻》《春草闖堂》《祝枝山嫁女》《春娘曲》《康王告狀》《二度梅》等等,在這些一大推的劇目里,讓我覺得最能代表閩西漢劇特色的當屬《打洞結拜》這出戲了,而在2005年閩西漢劇能順利申遺成功,靠的就是老藝術家伍銀蓮老師、陳漢煌老師共同演繹的《打洞結拜》而成功拿下國家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與此同時也感覺到自己是幸運的,還在學生時期就能在老藝術家伍銀蓮老師手里接下這部閩西漢劇中較為經(jīng)典與極具代表性的傳統(tǒng)折子戲。
《打洞結拜》這部折子戲里趙匡胤一角由紅凈行旦來飾演,而紅凈是我們閩西漢劇最具特色的行旦(紅凈又稱“紅生”、“紅臉”,它與黑凈同屬凈行,但紅凈在歷史上形成的時間較晚,它的演唱技巧是用真假嗓結合的方法,老藝人稱它為“雨夾雪”,強調鼻腔與后腦共鳴,嗓音宏亮,行腔舒展、雄渾,剛柔相濟,拉腔長且揚),這部戲里趙京娘是由我本人飾演,京娘的角色定位為閨門旦,相較于青衣,它比傳統(tǒng)青衣活潑些,相較于花旦,它比花旦又穩(wěn)重些,當我在拿捏這個角色時相對還是有些難度的,稍用力過猛,整個角色便失去了她的光彩與意義。
演繹趙京娘這個人物得先知道其人物背景,性格特點,內心情感動向。趙京娘為家中獨女,年芳十六,三月三去掃墓的途中遇見兩名強盜強搶她想要與其為妻,因而被囚禁在雷神洞中,洞中一片漆黑,四處無人,在洞中,京娘一開始以西皮滾板開唱:“我來叫,叫了一聲天來天不應,我來哭,哭了一聲地來地無門,口吃黃連總是苦,學上加霜冷又寒,我叫了一聲娘來娘在何方?我哪我難得見的爹娘?!边@一段唱腔唱出了京娘被困洞中時的極盡無助感,哭爹喊娘全都于事無補,讓人感覺到她的凄涼、害怕與絕望。當她遇見趙匡胤時,因不了解他的為人,內心極度害怕,極度的惶恐不安,當趙匡胤叫京娘說明為何到此的原因,想把她送回家中時,劇中趙京娘第一次見趙匡胤時的第一段唱腔:“戰(zhàn)驚驚,跪至在雷神洞,燈光之下觀貌容,丹鳳眼來臥蠶眉,五綹長鬚飄胸膛,看他好似關爺樣,關爺爺卻少了關平和周倉。開言就把大王爺爺叫?!边@一段,京娘從開始唱到結束,全程跪地,用一半水袖遮擋住臉,而水袖也隨著唱詞而抖動,這一系列的動作足以表現(xiàn)出當時京娘內心的害怕,而當她在黑暗中慢慢觀察趙匡胤時,覺得以他的外表來看應該不算是個壞人,這個時候的內心活動還是對趙匡胤充滿疑惑的。所以在趙匡胤問出了一系列問題,“家住哪里”“你父親母親叫何名字”“可有兄弟姐妹”“你叫何名字”“因何到此”等等,京娘的回答從一開始的害怕與小心翼翼,到后來終于慢慢的開始放松警惕,趙匡胤的出現(xiàn)無疑是讓京娘感覺到了希望,所以當聽見趙匡胤說要送其回家時,內心又是驚喜又是擔憂,驚喜的是終于有人愿意解救自己,送其回家,而擔憂的是,在封建社會里,孤男寡女一同上路怕惹人非議。趙匡胤知道她的擔憂,愿結為兄妹一同結伴回家,而此時的京娘在聽見他的這一番話后,也終于放下戒備開始完全信任趙匡胤。在相處中京娘發(fā)現(xiàn)趙匡胤為人正義,勇敢,剛正不阿,便對其慢慢的心生愛慕。京娘從悲傷、害怕、不安再到內心的歡喜、愛慕,這樣的情感動態(tài)使人物的生命與情感跌落與戲曲最擅長的藝術展開空間得到了相得益彰的襯映。
在這部劇中京娘的唱腔中,“哭科”與“西皮滾板”的相結合充分展示出了它的凄涼與悲傷,而“西皮二六”(又稱[二流])它節(jié)奏歡快,與前面悲傷的氣氛成鮮明對比,由此來表達京娘內心的情感活動。
我們的閩西漢劇的劇目多數(shù)文戲居多,以唱腔為主,以情帶聲,抒發(fā)情感,動作為輔。在《打洞結拜》中趙京娘一開始從洞中出場以后便以雙膝跪地的姿勢持續(xù)到劇情中間段落,單手用水袖顫抖的遮擋半臉,之后便以跪地姿勢演唱,這一表演,在外行看來是極為簡單的,但就這一簡單跪地姿勢,演員一跪就得跪上十五分鐘左右,也是極具考驗演員的耐力、做功與唱腔。
在京娘得知趙匡胤愿送其回家,京娘最后的出場雙手輕捏披風用歡快的圓場出場,整理衣冠,提鞋,隨后開唱:撥開云霧見青天,京娘今日回家園。唱完調皮的撿起路邊小石子扔掉,上馬騎馬,這一系列的唱段與做功表演,充分體現(xiàn)了京娘一個十六歲小女孩調皮的一面,和當下內心的開心、激動與想要回家的迫切心情。
這是一出非??简炑輪T的戲,能從老藝術家手里接過這出經(jīng)典劇本,經(jīng)典角色,是我的幸運。這部戲我已經(jīng)演了十年了,唯一的遺憾就是始終沒有完全學會老一輩藝術家在唱腔上的造詣,那是有著最傳統(tǒng)閩西漢劇的韻味和腔調!這也是我們整個劇團年輕演員的遺憾。
從老藝術家到新生代年輕演員,劇目和人員的更新?lián)Q代,體現(xiàn)了閩西漢劇的傳承,一個劇種的繁榮興盛,主要取決于這個劇種高素質人才的多寡,是否重視人才的培養(yǎng),而隨著老一輩藝術家們的榮退,閩西漢劇逐漸出現(xiàn)斷層現(xiàn)象,沒有新人的出現(xiàn)意味著一個劇種有可能即將消失,所以在龍巖市政府的支持下,由市級財政撥出???,選拔出兩批學生分別到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和中國戲曲學院附屬中等戲曲學校進行戲曲表演學習。畢(結)業(yè)回到劇團后,團領導安排了各行當?shù)耐诵堇纤囆g家們進行授課。而這些培養(yǎng)出來的一批又一批的青年演員逐漸成為閩西漢劇的中堅力量。也成為了全國罕見的戲曲界中全部由平均年齡為20多歲的年輕演員擔任主演的院團,長江后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新人新面貌,閩西漢劇涌入的這一群新生血液定能使它走的更高更遠,正如古詩中所說“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shù)百年”。
(作者單位:福建省龍巖市漢劇傳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