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
認識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考主觀試題考查的高頻考點。縱觀近幾年全國卷哲學部分的主觀試題,2013 年全國Ⅰ卷39(2)、2014 年全國Ⅱ卷39(2)、2015 年全國Ⅰ卷39(2)、2016年全國Ⅲ卷39(1)、2018 全國Ⅱ卷40(1)都對認識論部分進行了考查。在對這些試題進行梳理的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認識論部分在主觀試題的考查中涉及一個隱性的知識點——認識差異性。從實際答題情況來看,這一知識點學生較難掌握。本文將從教材和高考試題的角度對其為什么難掌握、應該如何掌握及運用進行探究。
導致認識差異性較難掌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筆者認為主要原因是教材。
一是現(xiàn)行教材在認識論部分的知識架構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F(xiàn)行教材在第一框講實踐的特點及其對認識作用的基礎上,第二框并未接續(xù)講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而是聚焦真理問題,講真理是客觀的、真理是具體的有條件的、追求真理是一個過程。這種知識架構上的局限不僅導致學生對實踐與認識的辯證關系原理在掌握中因缺乏認識對實踐的反作用這一方面而不完整,同時也容易讓學生產生誤解,認為教材沒有講一般意義上的認識,從而忽視對其進行系統(tǒng)的歸納整理。
二是認識差異性這個知識點在教材中是隱性的。教材第二框的明線是真理,作為暗線,教材并未一次性地、系統(tǒng)地、集中地闡述認識差異性問題。比如在第一目中,教材談到“人的認識都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由于人們的立場、觀點和方法不同,每個人的知識結構、認識能力和認識水平不同,對同一個確定的對象會產生多種不同的認識”。在第三目中,教材又提到“認識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主體來看,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總要受到具體的實踐水平的限制,總要受到不同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的限制。從認識的客體來看,客觀事物是復雜的、變化著的,其本質的暴露和展現(xiàn)也有一個過程?!边@種相對分散的表述導致學生不易發(fā)現(xiàn)、更不易全面把握。
將教材對認識差異性問題的分散表述進行整合,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其包括三個主要內容,分別是認識差異性的表現(xiàn)、產生的原因和對認識發(fā)展的意義。認識差異性主要表現(xiàn)為兩類,即對同一事物在認識多樣性上和認識性質上的差異。這兩類差異又同時表現(xiàn)在橫向和縱向兩個維度上。橫向看,同一時期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的認識存在差異,甚至存在對錯(真理和謬誤)之分??v向看,不同歷史階段,人們對同一事物的認識也存在差異,甚至存在對錯(真理和謬誤)之分。
導致認識產生差異的原因主要有三個方面。最根本的原因是認識的本質,人的認識都是對客觀對象的反映。這就決定了人們的認識必然會受到各種條件的限制,既包括認識主體的條件,也包括認識客體的條件。從認識的主體條件來看,人們的立場、觀點、方法、知識水平、思維能力、生理素質等條件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從認識的客體條件來看,客觀事物在結構和層次上具有復雜性、過程的推移是變化著的,在時間和空間上都具有無限性。
認識差異性對認識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正是由于人們的認識必然會受到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所以人們的認識無論在空間上還是時間上存在差異甚至對錯之分都是正常的,真理和謬誤往往是相伴而行的。認識差異性使得各種不同的認識得以相互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借鑒,從而推動人們的認識在實踐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和擴展。
通過對教材文本的整合,我們厘清了認識差異性的知識邏輯,但只到這里還不行。試題情景化是新一輪高考改革基于學科素養(yǎng)導向測試的重要特征。學科素養(yǎng)所要解決的實際問題都是發(fā)生在具體的真實情境中,是通過典型情境反映出來的。這就要求學生不能僅僅是照本宣科,還必須具備基于試題情景,堅持共性的個性表達、知識的具體體現(xiàn)原則,將知識邏輯與生活邏輯有機結合起來得出觀點和結論的能力。提升這一能力的有效途徑之一就是加強練習尤其是高考真題的練習。試舉兩例予以說明。
【例1】(2013·全國Ⅰ卷·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 年6 月,商務印書館出版了《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六版),詞典的正文收錄了NBA,BBS,GDP,UFO 等239 個西文字母開頭的詞語。此舉引起了廣泛的爭論,有的人反對,有的人支持。
反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的人認為:
“拉丁字母出現(xiàn)在方塊漢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個異類,是對漢語的污染?!?/p>
“我想會不會過幾十年,漢語成了漢英混雜的語言?!?/p>
“文化有安全的問題,再國際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亂?!?/p>
……
支持《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的人認為:
“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字母詞的產生有其必然性。應善待字母詞的使用,而非簡單的拒斥?!?/p>
“選錄字母詞只是對當下語言現(xiàn)實的承認,體現(xiàn)了語言使用的從簡趨勢,適應了社會生活變化的需要?!?/p>
……
《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引起的爭論深化了人們的認識。結合材料,運用認識論知識,說明“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fā)展?!?/p>
【試題解析】試題設問對知識范圍的顯性要求是“運用認識論知識”。結合“爭論”這一信息,我們可以更進一步鎖定題目考查的知識點是認識的差異性。再結合過程性要求“說明”和話題“爭論有利于認識的發(fā)展”,我們可以判斷這道題需要調動認識差異性的全部知識,即表現(xiàn)、原因、意義。就表現(xiàn)來看,材料涉及對《現(xiàn)代漢語詞典》收錄西文字母詞的爭論主要是橫向的個體認識差異。從原因來看,主要涉及認識主體的條件,當然應該包括認識的本質。從意義來看,涉及這種爭論即認識差異性對認識發(fā)展的意義。
【參考答案】不同主體對同一對象會產生不同的認識、由此產生爭論是正常現(xiàn)象。真理和謬誤往往相伴而行。受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人的認識難免存在一定局限性甚至錯誤。人們對事物的認識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過程。通過討論,不同看法得以交流和碰撞,有利于人們取長補短,克服認識的片面性,促進認識的發(fā)展。
(2015·全國Ⅰ卷·3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要保護和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xiāng)愁。
記錄片《記住鄉(xiāng)愁》于2015 年元旦在央視首播。該片選取100 多個傳統(tǒng)村落,圍繞中華美德的千百年傳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傳奇。采取紀實手法講述一個個生動感人的故事:有堅守精忠報國、寧死不屈民族氣節(jié)的,有傳承誠信為本、誠實待人村風的,有秉持積善成德、助人為樂精神的,有倡導鄰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高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記住鄉(xiāng)愁》的播出引發(fā)社會強烈反響。古建筑學者將其譽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立體的教科書,現(xiàn)成的博物館”,歷史學者認為《記住鄉(xiāng)愁》呈現(xiàn)了一副生動的鄉(xiāng)村歷史畫卷,民俗學者從節(jié)目中看到了一個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化石”,社會學者強調汲取傳統(tǒng)鄉(xiāng)村社會治理的智慧和經驗……
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并結合材料,分析不同學者從《記住鄉(xiāng)愁》中獲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試題解析】試題設問要求“運用認識論的相關知識”。結合“不同學者從《記住鄉(xiāng)愁》中獲得不同感受的原因?!笨梢枣i定題目考查的具體知識點是產生認識差異性的原因,即認識的本質、認識主體的條件、認識客體的條件,不涉及對認識發(fā)展的意義。結合材料,遵循共性的個性表達、知識具體體現(xiàn)的原則就可以擬制出答案。
【參考答案】認識是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認識受到主體狀況、客體狀況以及認識條件的制約。不同學者在知識背景、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方面存在差異,紀錄片涉及傳統(tǒng)村落的自然環(huán)境、人文景觀、村規(guī)民約、民風民俗、社會管理等多方面的內容,導致不同學者感受的差異性。
回顧歷年高考主觀試題,類似對教材隱性知識點的考查還為數(shù)不少。比如《文化生活》部分的主觀試題對“一種文化對另一種文化的作用”這一隱性知識點的考查就十分頻繁。我們要站在確保學科理論知識完整性的高度,在新課教學和復習備考過程中加強對這類知識點的關注,它們作為學科的主干知識、必備知識,在以后的高考試題中很可能會再次出現(xià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