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師范學院 賈衛(wèi)紅
公民教育是國家重大社會工程,是提高公民素養(yǎng)、推動民族發(fā)展的核心渠道,尤其在知識經濟時代,如何充分發(fā)揮家庭、學校和社會三方教育主體的優(yōu)勢作用,全面發(fā)揮公民教育的正面勢能,已經成為各國政府需要深入思考與研究的時代課題。1965 年建國的新加坡,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很快擺脫了貧窮動蕩的命運,并創(chuàng)造了“亞洲四小龍”的發(fā)展傳奇,而這一切都得益于其成功的公民教育體系,特別是家庭、學校、社會教育一體化體系。反觀我國的公民教育,盡管近年來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推進取得了顯著突破,但基礎相對薄弱。在經濟高速發(fā)展的同時,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日漸暴露,如公民主流價值觀的缺失、道德的淪喪、法制意識的淡薄等。因此,構建符合我國國情的公民教育體系迫在眉睫。
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完善,新加坡逐漸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三方”一體化公民教育體系,內容豐富、特點鮮明,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三方面。
1997 年開始,新加坡正式啟動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普及國家意識教育,強調加強公民對新加坡基本國情的認識,讓每個公民充分了解新加坡領土、文化、人口結構的多元化特征。新加坡政府采取各種有效手段,充分調動新聞媒體的能動作用,利用多種多樣的形式展開公民意識教育內容的宣傳,向公民輸出國家意識方面的內容。
為進一步推進“三方”一體化公民教育的發(fā)展,新加坡于1999 年對“好公民”課程進行修訂,隨后推出了全新的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該課程的根本訴求就是要強化公民共同意識,讓公民更深度地了解本國國情。近年來,新加坡政府進一步鼓勵社會團體加強對傳統(tǒng)道德教育內容的宣傳,有效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同時極大豐富了公民道德教育的內容,從而有效提高了國民整體素質。
1991 年,新加坡政府正式出臺了《共同價值觀白皮書》,并將其中的五大價值觀確定為新加坡的國家意識,具體包括: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社會為本;關懷扶持,同舟共濟;協(xié)商共識,避免沖突;種族和諧,宗教寬容。至此,新加坡開始將共同價值教育納入公民教育體系,共同價值教育成為新加坡公民教育的指導綱要和價值訴求。
在新加坡政府的有效引導和協(xié)調下,家庭、學校和社會逐漸形成了一個互促互進、協(xié)調配合的教育生成與實現(xiàn)機制,在培養(yǎng)公民社會道德、生活理念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各級教育階段都設有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但每個階段的教育內容是不同的,中學階段的公民教育內容是在小學基礎上的合理豐富和提升,具有較強的連續(xù)性。另外,新加坡公民教育課程在不同類型的學校,如普通高校和??圃盒#冀嬃烁挥凶约禾厣慕逃n程體系。在大學階段,新加坡公民教育更加強調的是對領袖潛能的挖掘與培養(yǎng),更傾向于精英式教育,讓大學生有意識地去承擔起對國家和民族的責任。
新加坡非常重視家庭的公民教育,倡導人們尊重和熱愛家庭,主張將家庭作為維系社會關系穩(wěn)定的核心紐帶,并借此推動不同民族和社會個體之間的交流互動。同時,要通過家庭教育讓人們充分意識到自身在家庭中的角色定位、責任義務,并充分履行所承擔的義務。目前,新加坡政府非常提倡和鼓勵三代同堂的家庭,并逐漸形成了以家庭教育為基礎的社會教育理念。多年來,新加坡政府高度重視家庭教育,要求在家庭教育中弘揚尊老愛幼、夫妻和睦等優(yōu)良美德,成為其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加坡強調將公民教育融入社會實踐,巧妙地實現(xiàn)學校、家庭、社會教育的結合,最終構建了“三方”一體化公民教育體系。目前,各種民間社團是實施公民教育的主體,這些基于共同利益所成立的民間團體,對推動新加坡公民社會教育發(fā)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經過多年的發(fā)展和不斷完善,新加坡民間社團形成了以追求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小環(huán)境為價值訴求,以強化社團成員的家國歸屬感和自豪感為重心的公民教育體系。
新加坡與我國都是典型的東方文化國家,兩國在文化背景、歷史傳統(tǒng)等方面存在許多共性,通過研究和借鑒新加坡公民教育的成功經驗,進一步健全我國公民教育的發(fā)展體系,對明確我國公民教育改革方向、推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我國在公民教育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但因種種因素的影響還存在著許多問題,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兩方面。
一方面,價值訴求不明確。客觀來講,我國始終沒有對公民教育有足夠的重視,公民教育主要通過開展思想品德課程、政治、歷史課程的教學來實現(xiàn),而公民教育的訴求也基本依托于學校的相關課程內容,缺乏完善的、綜合的教育課程支撐。公民教育的價值訴求應該是全面提高公民的政治素養(yǎng)和文化素養(yǎng),旨在培養(yǎng)合格公民。但就現(xiàn)狀來講,我國公民教育更多傾向于思想政治教育,未能形成明確的目標主體。
另一方面,教育體系不健全。我國公民教育課程設置缺乏獨立性,教育主體、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單一,忽略了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尤其是啟蒙教育的作用未能得到有效發(fā)揮。單純依靠學校教育,很容易造成公民教育實踐性缺位,最終帶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弱化的問題。因此,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方”一體化公民教育體系,已經成為我國公民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
轉型社會要求民眾要有相應的公民意識,而公民意識的喚醒和培育與教育分不開。但公民教育的展開,并不單單是教育本身能解決的,還必須有制度的支持和保證,亦要有政府和輿論的支持。針對我國公民教育的現(xiàn)狀與問題,應從以下三方面著手進行優(yōu)化改進。
1.加強理論研究,提供可靠依據。應加大對相關方面的理論研究,尤其要加強對新加坡等在“三方”一體化公民教育中有著顯著成效國家的研究,然后結合我國國情,尋求科學合理的、開放多元的一體化公民教育路徑,為我國正在開展的教育改革提供堅定的理論支撐。此外,新時代新常態(tài)下,公民教育改革必須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思想指導,并將其全面滲透到公民教育實踐中,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yǎng)合格公民,這樣才能實現(xiàn)思想觀念與理論建設的同步,才能保障公民的平等地位,營造和諧開放、自由民主的社會環(huán)境,最終為構筑“中國夢”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障和理論支撐。
2.加強方法創(chuàng)新,生成聯(lián)動效應。公民教育的推進必須堅持以學校教育為根本,將時代性較強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各級教育課程體系內。同時,隨著我國學習型社會的逐步形成,在堅守學校教育這一主陣地的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延伸再教育內涵空間,而這就需要借助大眾媒體的傳播能力。全媒體時代,思想文化日益泛濫、價值訴求愈加多元、意見領袖層出不窮,此時必須凸顯大眾媒體輿論導向的價值,采取公民喜聞樂見的方式積極傳播主旋律和正能量,弘揚清風正氣,引導理性思考,促使公民自覺抵制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侵蝕,樹立正確的“三觀”,讓公民客觀審視和正視因經濟快速發(fā)展所引發(fā)的各種社會矛盾。例如,高校和社會相關主體要充分利用社交媒體,以微視頻等全新媒介形態(tài),向公民傳播正確的思想價值,積極引導輿論走向,促使公民教育真正扎根基層、服務群眾。
此外,公民教育作為一項基礎的、宏大的、復雜的工程,在加強媒體傳播方法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還要加強實施渠道的多樣化建設。簡單來講,就是要以政府頂層設計為依托,通過教育主管部門將公民教育內容融入各級各類學校教育課程中,并利用網絡媒體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實現(xiàn)公民教育的系統(tǒng)化,真正與公民成長無縫對接,進而構建無差別、立體化的覆蓋體系,然后輔以法律法規(guī)保障,生成“三方”一體化聯(lián)動效應,推動公民教育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3.加強硬件建設,提供多元保障。我國應結合實際,在經濟相對發(fā)達的中東部地區(qū),加強博物館、圖書館等設施的建設,積極尋求與學校的合作。例如,成立兒童文化中心、社區(qū)活動中心等組織機構,定期開展各種有助于公民身心健康的社會活動,進而豐富公民除了家庭和學校之外的生活。此外,政府要采取有效措施提供多元保障,尤其是在公民教育實踐中,政府公職人員要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與道德素養(yǎng),以身作則,用正面形象取信于民,同時要強化法治意識,勇于接受公民的監(jiān)督,為公民教育一體化推進營造良好社會環(huán)境??梢哉f,法律保障、體制保障等是推行“三方”一體化公民教育的關鍵。在公民教育實踐中,國家政府應出臺相應的方針政策,深入整合多種社會力量,構建常態(tài)化、深廣化的社會參與機制,以確?!叭健币惑w化公民教育的順利實施。只有營造公民自覺參與、自覺監(jiān)督的良好氛圍,才能充分發(fā)揮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在公民教育中的協(xié)作作用,進而取得良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我們要積極學習和借鑒新加坡“三方”一體化公民教育的成功經驗,結合我國實際國情以及當前公民教育現(xiàn)狀,找準改革創(chuàng)新的切入點,采取有效措施進行改進優(yōu)化。一方面,要鼓勵學界加強公民教育的理論研究,為改革實踐提供可靠依據。另一方面,要鼓勵大眾媒體創(chuàng)新方式方法,加強輿論引導,促進家庭、學校和社會生成聯(lián)動效應。同時,還要加強公民教育的硬件建設和體制建設,為“三方”一體化公民教育的推進提供多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