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廣源 著
世界知識出版社
2020.1
89.00元
徐廣源
滿族,1946年生人,遵化市馬蘭峪人。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一直從事清朝陵寢和清朝后妃的研究,現(xiàn)為中國紫禁城學會會員。出版著作包括《清東陵史話》《清西陵史話》《正說清朝十二后妃》《正說清朝十二帝陵》《解密最后的清皇陵》《清朝二十六后妃》《清宮佳麗三十人》《皇陵埋藏的大清史》《大清皇陵秘史》《大清后妃私家相冊》《大清皇陵探奇》《清皇陵地宮親探記》《清朝陵寢制度》等。
本書是一部通過老照片介紹清朝陵寢的圖書。作者按照各皇陵建造順序對陵區(qū)內(nèi)各建筑及其歷史進行詳細介紹,同時兼顧陪葬墓及陵區(qū)廟宇。書中800余幅珍貴的清陵舊影,為讀者再現(xiàn)了清朝皇陵在各個時期的原貌及其歷史沿革,極具觀賞性、研究性和珍藏性。
重修后的慈禧陵隆恩殿,全部采用金龍和璽彩畫,而且全部貼金。墻壁外面用澄漿磚干擺到頂。殿及月臺周圍的石欄桿,在重修前,只有望柱的柱頭上有云龍、云鳳的雕刻,相間排列。在柱身、欄板、抱鼓石上只有簡單的線條勾勒,沒有圖案雕刻。重修后的石欄桿,布滿了變體的“龍鳳呈祥”圖案雕刻。每根柱頭上都雕刻一只云鳳,而柱身兩側各雕刻一條昂首向上的升龍,形成一鳳壓二龍。在每塊欄板上,兩側都是鳳在前面飛,回首顧盼,龍在后面追的圖案。在抱鼓石上一般是不雕刻圖案的,而重修后的慈禧陵隆恩殿的石欄桿的抱鼓石的兩側鼓鏡上都雕刻一只展翅欲飛的鳳,俯首下看。鼓鏡下的海水之上雕刻一條行龍,昂首上望。原來的御路石被廢掉,重新又雕刻了一塊鳳在上,龍在下的御路石,因為采用的是高浮雕加透雕的手法,在龍腿、龍須、鳳腿、鳳嘴等10個部位都刻通刻透,所以立體感很強,栩栩如生,堪為石雕藝術中的杰作。無論是望柱、欄板、抱鼓石,還是御路石上的圖案都是變體的“龍鳳呈祥”圖案,而且這些圖案的共同特點都是以鳳為主。兩座配殿除沒有石欄桿圍繞,不設御路石外,裝修與隆恩殿一樣。
慈禧陵隆恩殿和東西配殿在重修之前,內(nèi)壁上身用糙磚灰砌,抹飾黃灰,提刷黃漿,周邊用兩條直線勾勒,沒有任何圖案。重修后的隆恩殿和東西配殿內(nèi)壁,下堿用澄漿磚干擺,上身方磚陡砌,然后在方磚上用陽刻的手法雕刻:明間和兩山面為五蝠捧壽,四角為盤長、綬帶,底紋為卍字不到頭圖案。利用字的諧音,寓意“萬福萬壽”“福壽綿長”“萬代福壽”。這些圖案四框分別環(huán)以回紋、掐珠子、纏枝蓮花三層邊框。隆恩殿及東西配殿內(nèi)壁雕磚總面積為228.44平方米,全部掃金。不同的部位分別使用紅金粉和黃金粉,形成亮度反差,紅白金色交相輝映。
重修前,只有隆恩殿內(nèi)明間的4根柱子是瀝粉掃金的纏枝蓮花和八寶圖案,其他的都是紅油漆柱子。紫禁城的太和殿內(nèi)有72根柱子,只有明間的6根柱子是瀝粉金龍,其余66根都用紅油漆柱子。而重修后的慈禧陵隆恩殿和東西配殿,所有外露的64根柱子,全部用半立體的鍍金銅龍盤繞,龍身最粗處直徑達35厘米。
隆恩殿、東西配殿的彩畫中多為龍、錦、蝙蝠、壽字、盤長、工王云等圖案,其寓意與雕磚圖案一樣。三殿的天花(東西配殿內(nèi)沒有天花板,前廊有天花板),每塊天花板上都瀝粉貼金一條金龍。如今只能從老照片上領略昔日天花板全貌的風采。因為如今的慈禧陵隆恩殿只剩下五塊半天花板了。
重修前,慈禧陵隆恩殿和東西配殿都是旋子彩畫,重修后改為等級最高的和璽彩畫,而且全部貼金。
重修前,隆恩殿內(nèi)的三間暖閣的隔扇和上面的橫披窗均為六角菱花形式。重修后,這些完全改為卍字不到頭形式的窗欞,而且上面嵌有團壽、蝙蝠、八寶等。上、中、下絳環(huán)板上雕刻二蝠捧壽,裙板上雕刻五蝠捧壽,而且上面所有圖案全部飾金。這種到處都是蝙蝠、壽字、卍字、盤長圖案的裝修,可能是重修工程的承修大臣慶親王奕劻、大學士榮祿(光緒二十五年授文淵閣大學士)為討得慈禧的歡心而為之。在紫禁城儲秀宮的裝修上我們可以看到與這些相似的圖案,但遠不如慈禧陵的精美豪華。
置身隆恩殿內(nèi),但見貼金的彩畫、掃金的墻壁、鍍金的龍柱,金光閃閃,耀眼奪目,猶如處于黃金的世界一樣,可謂是真正的金碧輝煌,震撼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