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大學體育部 遼寧 沈陽 110000)
足球運動被譽為世界第一大運動項目,足球運動由于其技巧性高、對抗程度激烈,同時團隊配合要求高和極強的觀賞性,因此深受廣大中小學生喜愛。目前我國校園足球注冊球員達到19萬人,足球人口已經超過了300萬余人,但是總體所占人口比例與足球高水平國家地區(qū)差距還是非常大。2015年2月,習近平召開了中央深化改革組織第十次會議,會議通過并正式啟動了《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總體方案》。此方案的提出,為中國足球改革發(fā)展指明了道路。受中國足球改革方案的影響,濟源市足球發(fā)展迎來了一個新的高潮,但是足球工作開展的難度較大,較多問題顯現(xiàn)。因此,本文通過對濟源市足球特色學校的現(xiàn)狀進行研究,為其相關人員理清脈絡,促進校園足球的發(fā)展。
截止到2018年河南省濟源市校園足球特色學校33所,小學占18所,初中學校占10所,高中占4所,在國家46號文件的引領下,我市依據(jù)現(xiàn)有狀況出臺《濟源市青少年校園足球實施方案》,不斷加強對我市校園足球的領導和完善,在此基礎上,我市校園足球隊伍,師資力量,場地硬件設施等顯著提高。2014年濟源市恒大陽光青少年足球俱樂部在民政局注冊,2015年,恒大陽光足球俱樂部、恒大皇馬足球學校招生站在濟源市揭牌成立,這一系列舉措更加促進了校園足球的建設與發(fā)展。目前俱樂部已與濟源一中、太行路學校、玉川路學校、梨林中心小學、天壇路幼兒園等簽署了戰(zhàn)略合作伙伴關系,建立了訓練基地;且校園足球賽事開展的很好,從參賽隊伍到賽事質量都有一定提高。
(1)課時。
足球是一項技術復雜,對抗強度較大的團體運動項目,每一項技術的形成都必須精雕細琢,都需要長時間的操練,因此,校園足球的開展必須要有課時來保證。通過實地訪談調查得知,除了濟源市第四中學和濟源市濟水第一中學兩所中學每兩周一次足球訓練、體育課兩周三節(jié),一周一次足球大課間外,其余三所中學都能保障每周一次足球隊訓練,體育課每周二節(jié),一周兩次大課間進行足球運動,學生的足球訓練時間得到了保障。濟源市教體局多次指出:要充分利用大課間時間、課外活動時間來開展多樣化的足球活動不斷去吸引、培養(yǎng)學生對足球的興趣,以此增加學生參加校園足球的人數(shù),達到普及足球的目的。
(2)學生參與足球訓練時間。
學生每次參加足球運動所持續(xù)的時間是評判學校開展足球課程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學生每次持續(xù)運動時間越長,則代表他對足球運動的喜愛,更利于他的技能水平提高和足球文化價值觀的培養(yǎng)。本次調查從河南省濟源第一中學和濟水第一中學隨機各采訪55人,統(tǒng)計結果顯示,初中學生每次參與足球運動持續(xù)時間較高中持續(xù)時間長。在調查的110人中,持續(xù)運動時間在40分鐘以上的學生有64人,占比73.1%,其中53人是初中學生,高中學生足球訓練持續(xù)時間多維持在20-40分鐘,占比36.3%,其中有12.6%的學生活動時間在20分鐘以下,多為女生。此情況是可以理解的,高中學生面臨高考的巨大壓力,有繁重的課業(yè)壓力,如果訓練時間較長,容易疲憊;且在面臨繁重的課業(yè)壓力和升學壓力下,進行較多的足球訓練,學生、家長、老師會有較多的抵觸情緒。
(1)年齡結構。
通過調查得知,濟源市體育教師隊整體伍趨于年輕化,40歲以下占比56.8%,40-50歲之間占比32.2%,50-60歲占11%,這對校園足球的發(fā)展是個良好的現(xiàn)象,年輕的教師,正值事業(yè)的開創(chuàng)期,具備更多的活力,更多的朝氣,接受新的理念、新的訓練方法也較快;同時具備較好的身體素質,面對學生做示范,能使學生由衷的欽佩。年齡較大的資歷教師,有更多的門路,更多的經驗,可以為年輕教師提供更多的學習平臺,讓其更快的成長,為教學提供更多的活力。
(2)專業(yè)水平。
通過調查得知,濟源市足球教師整體教練水平趨于較低水平,沒有A、B級教練,A、B級教練一般都是踢過聯(lián)賽的職業(yè)球員,考取教練資格證,大多在職業(yè)俱樂部任教,這些教練沒有可以理解。C級教練一般是中學階層水平稍高一點的,濟源市這5所學校相對仍較少。D級教練是最基礎的教練,經過一周系統(tǒng)的學習都可以掌握并考取的教練資格證明,這5所學校仍較少。還有相當一部分足球教師沒有教練證明,占據(jù)了足球教師的大多數(shù)。
(3)執(zhí)教年限。
根據(jù)走訪調查,執(zhí)教年限在0-5年的有4人,占8.1%,執(zhí)教年限在6-10年的教師有13人,占24.3%,執(zhí)教在10年以上的教師只有22人,占68%。綜上所述,年輕教師與有資歷的老教師,分配比例合理,師資力量趨于平衡狀態(tài)。老教師有更豐富的教學經驗,扎實的業(yè)務能力,對全局有更全面的把握;年輕教師有更多的活力、更飽滿的激情、更多的訓練方法、有較多的訓練經驗。應做好新老教師的銜接工作,給年輕一代的教師更多的磨礪機會,為我市足球事業(yè)做好更多的工作。
(1)家長對足球運動的認知。
在濟源市5所特色足球學校中隨機抽取150名學生家長,其中,不了解校園足球的家長人數(shù)最多,有52人,占34.32%;基本了解校園足球的家長有50人,占30.78%;了解校園足球的家長有34人,占23.17%;其中非常了解校園足球的家長有6人,占5.31%。綜上所述,只有極少數(shù)家長非常了解校園足球,這一部分家長或從事足球教學工作,或有極強的足球主觀愿望;有過半數(shù)的家長不了解校園足球,甚至說不了解足球運動;更多的家長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tài)。
(2)家長對足球訓練的支持度。
在對濟源市足球特色學校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有87%的家長對于孩子的足球訓練還是比較支持的,他們對孩子的教育培養(yǎng)持有開明的態(tài)度,尊重孩子的興趣選擇。有13%的家長對孩子參加足球訓練是比較反對的,主要是因為家長出于對孩子身體和學習成績的考慮,認為學生踢球會浪費學生的學習時間,而且非常容易受傷;有一部分學生家長存在著錯誤的思想觀念,她們認為孩子在學校訓練就是學校來全權負責而不用在過問,甚至有相當一部分家長是因為學校免費帶孩子訓練而同意的,但是一旦涉及到收費以及和家長溝通學生訓練問題就顯得不太主動。由此調查得出家長對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認識度不足,對孩子參加足球訓練以及體育運動的支持度不高,對校園足球活動的開展造成一定的阻礙。
(1)場地基本情況。
任何一項體育運動都不會憑空進行,體育運動的順利進行都需要運動場地、運動器材來輔佐。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濟源市5所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的足球場地之間存在著較大差距,只有河南省濟源第一中學擁有2片足球場地,其余4所學校均只有1片場地。由于學校財政方面的投入不同,僅有河南省濟源第一中學、濟源市高級中學2所學校的場地較好,其余3所學校的場地由于使用時間過長,后期維修不足而顯得較差。在對球門網的調查顯示也只有三所學校為球門安裝了球門網和標出了足球場地線,另外兩所學校既沒有標線也沒有球門網。
(2)器材情況。
通過走訪調查所選的5所學校,3所高中設備配備較為完善,并且按照每學期定量采購器材以供學校教師教學使用,訓練設施較為齊全。其他兩所初中學校受制于學校等各方面的財政撥款,只是偶爾采購器材,并且只在上課時間使用,其余時間不對學生開放,學生更多依靠自己的設備器材。
(1)學生參與足球活動時間較少。在調查的5所學校雖然都能夠按照上級文件指示開展校園足球活動,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限制,足球活動的時間并沒有得到保障;
(2)教師年齡結構較年輕化,執(zhí)教年限較長,但專業(yè)能力水平有限。在對5所中學的調查中發(fā)現(xiàn),盡管每所學校都有足球教練員,但是只有三所中學配備的是足球專業(yè)出身的教師,而且教練員的水平也參差不齊,其中一部分教師對現(xiàn)代足球技術理論和專業(yè)技術水平都是欠缺的;
(3)家長不夠重視,且對足球運動的認知不足。在現(xiàn)有的應試教育制度下,家長更關注升學和學校排名,從而造成家長抓文化課成績而輕視體育運動;
(4)場地設施不足。經研究表明,這5所學校的硬件設施相對較差,訓練器材也存在嚴重不足的現(xiàn)象。
宣傳力度的不足是影響社會各界對校園足球活動認識不足的重要原因。在校內可以充分合理利用足球宣傳手冊、公示欄、班級板報等對校園足球進行宣傳,也學校可以通過組織足球夏令營活動、足球節(jié)、各級足球聯(lián)賽等活動使更多的學生和家長了解足球,喜歡上足球,爭取更多的家長了解并支持校園足球的開展。
場地設施、器材是學生訓練的基本條件。如果條件允許,可以在比賽中進行主客場循環(huán)賽制度,并組織學生家長和社會人士進行觀賽。學校有關部門可以適當爭取一些學生家長、校友們和社會人士的贊助以及在聯(lián)賽中可以拉攏合適的贊助商,多種渠道增加了校園足球活動的經費收入,不僅可以改善學校場地、相關器材不足的問題,也從側面對校園足球的開展進行宣傳。
對各?,F(xiàn)有教練員進行系統(tǒng)的培養(yǎng),積極組織各校之間教師交流與學習,定期組織教師參加各種培訓學習,適當引進優(yōu)秀的足球教師教授新的技術理論來提升教師隊伍的業(yè)務能力,進而提高足球訓練隊競技水平。
增加學校體育課課時和足球訓練隊訓練時間。通過實地調查中發(fā)現(xiàn),雖然每所學校都開展了校園足球活動,但是仍然存在著許多問題,比如,足球訓練時間過少,有的學校甚至連學生體育課課時都不能保證。因此學校應合理安排各項教學任務時間,增加學校課余訓練時間和延長課外足球的訓練時間,提高足球訓練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