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聚餐、朋友聚會,合餐時相互夾菜表現(xiàn)親密的觀念在人們心里根深蒂固,被認為是中國的飲食文化特色。但現(xiàn)在,不妨在每一道菜旁放置公筷、公勺,為自己和他人的健康留意一分。
筷子是多種疾病的“引路人”
筷子在給別人夾菜的同時,亦把唾液、病菌隨著筷子帶入菜中,成為疾病的直接“引路人”。
除了新冠肺炎,以下幾種通過消化道傳播的疾病,也可能在一頓飯中,因混用筷子等餐具傳播。
甲肝、戊肝。甲肝和戊肝主要為糞口傳播,且病毒易在空氣中散播,如果長期和這兩類肝病的患者公用杯子、碗筷,病毒可能通過唾液等傳播。
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以發(fā)熱、口腔潰瘍和皰疹為特征,傳播途徑多為感染者的鼻、咽分泌物或糞便。6歲以下孩子處于“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狀態(tài)”,更易因共用碗筷等受到病毒交叉感染。在家里和幼兒園應(yīng)注意飲食和個人衛(wèi)生,專碗??陮S茫A(yù)防兒童間相互傳染。
胃病甚至胃癌。幽門螺桿菌是多種胃病的罪魁禍首,世界衛(wèi)生組織下屬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gòu)已將其列為誘發(fā)胃癌的第一類致癌因子。
幽門螺桿菌感染具有家庭聚集性的特點,感染者的牙菌斑和唾液中會有幽門螺桿菌,在不分餐的情況下,筷子就很可能成為病菌的傳播媒介。
如何正確使用公筷
抗疫,從每個人家里的餐桌開始,將病毒有效“擋”在嘴外。正確使用公筷,需注意:使用公勺公筷后應(yīng)放回原處;取菜宜適量,不將多余的菜返回菜盤;夾取盛器中靠近自己的菜,不隨意翻菜;不將公勺公筷插入菜或飯中;使用公勺舀湯應(yīng)避免湯汁溢出;餐后剩余食物收集,應(yīng)使用公勺公筷。
在家吃飯時應(yīng)注意:公筷公勺,不能每個人使用自己的碗、筷子和勺子吃飯,在每個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個人都用公勺公筷取食物;固定餐具,每個家庭成員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顏色上容易辨別;踐行分餐,把做好的飯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員的盤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圍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飯;兒童喂養(yǎng),鼓勵孩子盡早獨立進食。對不能進食的嬰幼兒,家長或監(jiān)護人一定用適當?shù)姆绞礁杏X孩子食物的溫度,嚴禁用嘴嘗試孩子食物、幫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對口喂食孩子、與孩子公用餐具等。
外出就餐時,同樣需要:帶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館的餐具作為公筷公勺;使用餐館的餐具,主動要求在每個菜盤、盆、鍋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備公筷公勺。(來源:《健康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