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史鑒研究的相關問題探討

2021-01-01 10:51趙子芳
兵團黨校學報 2021年6期
關鍵詞:中華文化

[摘要]當前,以各個歷史時期新疆民族文化交流發(fā)展的史實為基本脈絡,系統(tǒng)梳理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史證是加強新疆文明融合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同時,以史為鑒,印證新疆各民族始終浸潤于中華文化體系并豐富發(fā)展中華文化的歷史貢獻,推進歷史知識社會化對形成各民族共同的歷史共識,解決新疆歷史領域認知問題也有現實緊迫性。因此,從了解研究動態(tài)、明確研究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著手,加強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史鑒研究,知古鑒今、資政育人,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增強新疆各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推進文化潤疆工程有重要現實意義。

[關鍵詞]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史鑒研究

[中圖分類號]G122?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274(2021)06—0096—06

[作者簡介]趙子芳,女,兵團黨委黨校民族宗教學教研部副教授,民族學碩士,研究方向:民族地區(qū)社會發(fā)展與文化研究。

新疆古稱西域,實為狹義西域之地,即新疆古代天山南北廣袤之地,因其處于亞歐大陸腹地的重要地理位置,早在2000多年前就成為東西方不同民族遷徙、角逐、居留、交往、交流、融合及多種文化交匯融集的要地?;仡櫸覈y(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悠久歷史,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血脈相連的家庭成員,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是不爭的歷史事實。而當前,民族文化發(fā)展的歷史記憶與解決現實問題緊密交織,一方面,以各個歷史時期新疆民族文化交流發(fā)展為基本脈絡,系統(tǒng)梳理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歷史是加強新疆文明融合史研究的主要內容;另一方面,印證新疆各民族始終浸潤于中華文化體系并豐富發(fā)展中華文化的歷史貢獻,推進歷史知識社會化對形成各民族共同的歷史共識,解決新疆歷史領域問題也有現實緊迫性。一直以來,鑒于境內外“三股勢力”為實現分裂新疆的政治圖謀,在新疆若干歷史問題上有意渲染和擴大民族間文化差異,企圖抹殺和否認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密切關系,削弱和淡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因此,從了解研究動態(tài)、明確研究的重要意義和主要內容著手,加強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史鑒研究,知古鑒今、資政育人,對維護國家統(tǒng)一、增強新疆各民族中華文化認同,推進文化潤疆工程有重要現實意義。

一、國內外相關研究的學術史梳理及研究動態(tài)

新疆各民族文化碰撞共存、交融互補發(fā)展一直是國內外學界關注的熱點問題。自17世紀,西方人類學、史學界逐漸關注民族文化歷史發(fā)展的理論及方法研究,意大利的維科,英國的泰勒、湯因比、馬林諾夫斯基,德國的赫爾德、斯賓格勒、馬克思·韋伯、拉策爾及美國的摩爾根、C·恩伯和M·恩伯、鮑威爾、博厄斯等,對文化的變遷、傳播、涵化、濡化、創(chuàng)新、統(tǒng)一性和多樣性等問題進行了開拓性研究。由于立場問題,西方學者多表現“西方文化中心論”的色彩。19世紀,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辯證方法論超越了東西方二元對立思維框架,馬克思在《〈黑格爾哲學批判〉導言》中提出“現實的歷史敘述法”,用文化交往理論揭示了社會生產方式的變更是文化變遷的最終動力,文化交往最終推進人類文明進程。20世紀初,國外關于西域民族文化史研究開始起步。英國的奧里爾·斯坦因的《沙埋和闐廢墟》《西域考古記》研究了古代新疆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表現。同期,日本史學家羽田亨的《西域文明史概論》《西域文化史》探究了西域人種、宗教、美術、回鶻等遷徙、漢文明發(fā)展史及文化影響。藤田豐八的《東西交涉史研究》的“西域篇”和羽溪了諦的《西域佛教的特征》對中亞和新疆宗教文化進行了參證。至今,西域文明史研究仍受國外學界矚目,法國史學家魯保羅(Roux J.P.)的《西域文明史》(2014),系統(tǒng)考證了西域文明史及民族文化發(fā)展的內在聯系。

國內關于新疆各民族及文化發(fā)展研究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在漢代至清代的編年體、傳記體、政史類史籍中,均有記載西域各民族及文化交流的內容。20世紀30年代,學界逐步拓展了新疆各民族與中原文化發(fā)展聯系的史鑒研究。向達的《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1933)對唐代長安、洛陽的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宗教等的“胡化”現象及與西域諸族關系做了詳盡考察,初步印證了中華各民族文化交融的史實和規(guī)律。

改革開放后,學界更加注重從宏觀視角進行察史觀今的研究,形成了一批有學術影響力的成果。國家民委政策研究室出版的《中國民族關系史論文集》(1982),收錄了1951-1980年間李維漢、白壽彝、翦伯贊、齊思和、趙儷生等一批專家學者關于各民族對祖國文化貢獻的論文。張廣達的《論隋唐時期中原與西域文化交流的幾個特點》(1985)闡述了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交融中加強團結、增強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認同的歷史規(guī)律。1988年,費孝通提出的“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宏觀概括了中華民族形成發(fā)展的歷史和特點,該理論指出中華民族歸屬成分都已具有中華民族認同意識,并形成休戚存亡、榮辱與共的多語言、多文化交融的不可分割的整體,為民族文化發(fā)展研究拓展了新視角。此后,學界關于新疆民族文化的史鑒研究日漸成熟。1996年,余太山的《西域通史》以豐富史料勾勒了新疆政治、地理、民族、宗教發(fā)展的歷史軌跡。高永久的《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西北卷》(1999)梳理了新疆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等民族為祖國統(tǒng)一和經濟文化繁榮做出的貢獻。

21世紀以來,鑒于解決新疆歷史領域現實問題的緊迫任務,學界加強了史論結合駁斥“三股勢力”歪曲新疆若干歷史的史鑒研究。馬大正的《新疆歷史縱論》(2002)和《新疆史鑒》(2006)提出應面對現實和未來研究歷史,并深入考述了自西漢統(tǒng)一西域后,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的交流極大地增強了各民族的向心力,各民族多元文化共存、交融與互補,積極主動保持和中央王朝的密切聯系。苗普生、田衛(wèi)疆著的《新疆史綱》(2004)用殷實的考古材料肯定了新疆文化類型的東傾性特征,駁斥了西域文化“西來說”觀點,對新疆民族經濟、文化生活、社會變遷及與中原經濟文化內在聯系進行史證研究。仲高的《西域藝術通論》(2004)《新疆文化知識讀本》(2009)闡述了西域諸族在樂舞、木卡姆、石窟建筑、繪畫、節(jié)慶、詩韻方面的成就,體現多民族聚居與中華文化包容的景象。賀萍的《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變述略》(2005)認為民族文化變遷與交融構成新疆多元民族文化流變的主線;厲聲的《中國新疆歷史與現狀》(2006)、田衛(wèi)疆的《中國新疆通史》(2009)、《新疆歷史叢稿》(2011),均考究和梳理了新疆民族、宗教、文化等史證觀點和史論影響問題,以史印證新疆各民族有悠久豐厚的歷史和璀璨的文化遺產,且多元文化繼承并存、融合發(fā)展的歷史規(guī)律。王恩春的《元代北庭畏兀兒歷史名人在元朝的影響》(2011)以元朝畏兀兒歷史名人的貢獻印證中華文化是各民族進步的動力和源泉;王勇、高敬的《西域文化》和陳世明、孟楠、高健合著的《二十四史西域史料輯注》(2013)介紹并考證了漢代以來西域政治、經濟、文化、民俗等歷史。尚衍斌的《元代于闐人哈八石事跡考述》(2016)探究了哈八石及家族成員在漢地生活及對社會發(fā)展的貢獻,展現了各民族文化交融并存的歷史面向。

通過梳理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從關于華夏、華夷一體到中華一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及其文化發(fā)展脈絡的研究內容可以看出,近年來學術界對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史鑒更加重視。姚大力的《溝通歐亞的“瓶頸”:新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地位》(2018)從探究新疆歷史上各民族人群、語言和文化的交往、積淀與變遷的規(guī)律,證實了新疆成為中國疆域的一部分的歷史必然性。洪美云、艾比·沙拉木、趙斌的《馬克思文化交往理論視域下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多元一體關系探析》(2019)指出在中華民族大一統(tǒng)視野下, 才能看到新疆各民族文化產生發(fā)展、繁榮興盛的動力源泉與內在機理;趙海霞、孟楠的《從自在到自覺:近代新疆各民族的中華民族認同之路》(2019)認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新疆各民族實現從自在到自覺的中華民族認同。阿布來提·麥麥提、閆煒煒、張志偉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李元斌的《中華文化是新疆各民族文化形成發(fā)展的根和魂》、阿布都外力·克熱木的《中華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等成果,以大量史實證明新疆各民族文化同中原文化聯系緊密,少數民族積極學習和借鑒中原文化,以及各民族相互學習交流共同豐富了中華文化寶庫。

上述研究為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化提供豐富的史論佐證,對后續(xù)研究無疑也極具啟發(fā)意義。因中外關于西域民族及歷史文化的主、客位研究視角差異,與西方一些學者注重各民族文化的“個體-個性-區(qū)別”研究不同,國內學界更側重新疆諸族融入中華民族的“母體-共性-聯系”的文化發(fā)展規(guī)律研究,但以各個歷史時期新疆民族文化交流為基本脈絡,系統(tǒng)梳理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史鑒研究成果還不多見,新疆各民族始終浸潤于中華文化體系并豐富發(fā)展中華文化的歷史貢獻,以及推進歷史知識社會化的研究也有待深入。

二、加強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史鑒研究的重要意義

新疆自古就有多民族聚居和多文化共生的鮮明區(qū)域特點,千百年來,隨著古絲綢之路的暢通,新疆地區(qū)不僅成為中華文化對外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也是邊疆文化和內地中原文化匯聚交融的關鍵驛道。新疆民族文化既有日益強烈中華文化內聚性,也兼具一定多元性、融合性和開放性?;仡櫄v史,中央政權強大的時期都是中華文化包容性增強、凝聚力增大和新疆各民族中國一體意識濃厚和各民族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重要時期。反觀當下,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奮進的關鍵節(jié)點,加強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史鑒研究,對回應社會各界尤其是學術界期盼,為增強新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探索新疆各民族文化歷史邏輯和發(fā)展規(guī)律,對深入貫徹落實好第三次中央新疆座談會,推進新疆文化潤疆工程等有重大現實意義。

(一)學術研究意義

2015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第二十二屆國際歷史科學大會的賀信》中曾指出:今天遇到的很多事情可以在歷史上找到影子,歷史上發(fā)生的很多事情也可以作為今天的鏡鑒……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可以給人類帶來很多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chuàng)明天的智慧。所以說,歷史是人類最好的老師。1研究歷史、以史鑒今,加強新疆各民族與中華民族及中華文化“關聯—歸屬”的史鑒研究,對準確把握民族文化交流交融規(guī)律,拓展新疆文明融合史和中華文化史研究有重要價值:其一,梳理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歷史佐證,尊重和把握中華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明融合規(guī)律,探究歷史結論的現實意義,對各民族進一步了解新疆始終統(tǒng)一于祖國的歷史文化內因,對學史致用和形成中華民族歷史共識和歷史情感有理論價值。其二,辨析新疆各民族文化匯聚交融于中華文化一體的豐富史料,探究中華文化在新疆各民族文化交流中的凝聚作用,對促進各民族正確認識我國疆域關系,新疆各民族與中華民族的關系,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關系以及新疆各民族及其文化關系等奠定史證基礎,以及對推進新疆文明融合史和中華文化史研究均有重要學術價值。

(二)實際應用價值

歷史問題是重大政治原則問題。新疆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化的史鑒對各民族共同發(fā)展和夯實國家意識形態(tài)建設基礎至關重要,是解決新疆意識形態(tài)領域現實問題的一個緊要課題。首先,鑒于實現新疆社會穩(wěn)定和長治久安的總目標,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史鑒研究是立足于中華民族整體利益系統(tǒng)梳理新疆文明融合史、新疆各民族與中原各族頻繁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以各民族增強中華文化認同的豐富史料證實新疆自古是偉大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歷史結論,這是解決意識形態(tài)領域尤其歷史領域實現共識問題的重要舉措。其次,該研究為新疆各民族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歷史觀、文化觀、宗教觀,以及為構筑新疆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提供堅實的史證基礎。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客觀理性對待歷史認知問題是解決思想認識根源的長期系統(tǒng)工程,以大量史料為學理支撐的史鑒研究對增強各民族中華文化認同和歸屬感,實現民族團結、文化繁榮更具應用價值。再次,以史明鑒,警示當下,加強史鑒研究不單是學術問題,更與社會現實問題緊密相連,關乎樹立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把握明晰的工作方向,是駁斥 “三股勢力”割裂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歷史和批判其編織的所謂“一個民族、一種宗教、一種文化”反動思想體系的有力武器。對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主動權、主導權、話語權,做好干部群眾宣傳思想工作有重要實踐意義。此外,以史印鑒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文化的政治、歷史、民族、文化等多學科史鑒價值,為政府及相關部門推進歷史知識普及化、社會化,為正確認識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發(fā)展問題,亦可為增強各民族的“五個認同”和做好新疆意識形態(tài)工作、宣傳思想工作和宣傳教育工作等提供決策依據。

三、 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史鑒研究的重點內容

以古為鏡,以史鑒今是我國研究歷史的重要傳統(tǒng)。通過鑒析各個時期促進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人物、歷史事件、歷史故事、歷史文物和歷史資料等,闡明中華文化對促進新疆各民族文化繁榮發(fā)展的現實關照,印證新疆各民族在頻繁交往中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等均是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史鑒為重要研究對象,其具體內容包括以下方面。

(一)從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繁榮發(fā)展的宏觀視角考察新疆各民族及文化交融匯聚問題,印證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的歷史事實

通過研究不同歷史時期反映民族文化交融的“禮樂志”、傳說故事、名人傳記、語言文字、宗教文化、美術工藝、樂舞詩歌、建筑科技,以及漢唐烽燧、古絲綢之路商道驛站遺址等歷史文物素材,梳理漢代以來在新疆活動的主要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歷史,以史印證伴隨新疆民族遷徙和文化交融、整合過程,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具體包括:其一,西域歷史上的文化名人和促進民族文化交往的代表人物,是傳播和引領各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使者”。從《山海經》和《穆天子傳》中記述的中原與西域民族文化交流傳說,到漢代以來來自中原地區(qū)的細君公主、解憂公主、馮嫽、張騫、班超等不畏艱險入西域加強溝通聯系;以及西域地區(qū)匈奴西邊日逐王、烏孫王、龜茲王絳賓等少數民族歷史人物,在完成各自的歷史使命的過程中,對于增進西域與中原的文化傳播、物資交流等方面也做出了突出貢獻。魏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分裂割據,各民族為躲避戰(zhàn)爭的迫害,發(fā)生了一次次向南、向西遷徙。有中原地區(qū)遷入吐魯番地區(qū)并建立高昌王國的漢人,也有柔然、高車、懨噠人、吐谷(讀yu音)渾、悅盤人等,其中吐谷渾已通漢文,高車等也被中原各民族熟識,這些古代民族對新疆民族文化發(fā)展產生了影響,也彼此吸收各民族文化內容,并傳承著中華文化。其次,中華文化是各民族相互交融匯集中形成的文化。歷史記載充分證明了少數民族吸納漢文化,中原地區(qū)漢文化中也融合了新疆民族文化特點,各地區(qū)各民族在經濟社會生產互補、物資交換中頻繁實現文化交流。同時,各時期不同民族之間的角逐、戰(zhàn)爭,遷徙、互市、交往,促進了各民族語言、宗教、習俗、建筑等各個領域文化的交流。東西方文化交流也更加激烈,佛教、摩尼教、景教等在新疆得到了快速的發(fā)展。中原的道教與西域佛教文化之間發(fā)生了新的交流與碰撞,掀起了繼祆教之后外來宗教中國化的又一次高潮。再次,政治上的統(tǒng)一局面更加促進了各民族間的文化交融。隋唐統(tǒng)一后,北方少數民族突厥、嘉良儀等先后歸附隋朝。唐代及以后,在語言溝通方面,出現了“沙門將軍善胡歌、葉河蕃王能漢語”的新景象;音樂歌舞方面,琵琶、羌笛、龜茲樂、胡旋舞等西域樂舞一度引領長安宮廷風潮。同時,邊疆地區(qū)的突厥、吐蕃、回紇、契丹、蒙古等少數民族文化主動向中原文化靠攏,使得各民族對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政治格局目標更加認同,增強了各民族對代表中國主流政治文化的中原文化的認同,各民族文化交往交流空前繁盛。元代,中央政權在新疆建立與內地相同的行省制,各民族在政治經濟、語言、習俗禮儀、歌舞文娛、詩歌等各方面,以主動接受中原文化和不斷傳播西域風貌特色文化的方式增進各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大批畏兀兒、回回等民族通過學習漢文、漢語參加科舉考試,涌現出一大批軍事家、政治家、農學家、戲曲家、天文學家和翻譯家等優(yōu)秀人才,助推新疆民族文化發(fā)展出現高峰,而各民族文化溝通的順暢促進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新疆少數民族移居內地生活更為便利和普遍。最后,各民族在反抗侵略中形成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是各民族共創(chuàng)中華的歷史佐證。清代,土爾扈特部東歸和河北張家口的察哈爾蒙古、東北的滿族、錫伯族、達斡爾族軍民跋山涉水遠赴新疆加強祖國邊疆駐防,以及各民族反抗浩罕軍官阿古柏入侵、反抗西方列強侵略新疆的歷史故事,進一步反映出新疆各民族對祖國和中華文化極大的認同,各民族為國家利益和民族復興英勇無畏的民族精神等都是新疆各民族共同參與創(chuàng)造中華文化的史鑒研究內容。

(二)通過史籍史料研究新疆各民族與中原各族長期、頻繁的文化交流交融,印證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的歷史聯系

回顧歷史,中華各民族文化是相互交融的,隨著各民族之間頻繁接觸往來,民族文化也是相互借鑒、滲透融合 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始終有著不可分割的歷史聯系。中華文明五千年始終沒有斷流的重要原因在于中華各民族繼承了這一方水土形成的獨特文明形態(tài),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都崇尚大一統(tǒng)的政治智慧、堅持熱愛祖國、團結凝聚、維護統(tǒng)一、頑強拼搏的民族精神。同時,中華文化內部雖呈現不同地理和氣候環(huán)境下的東西南北的差異,各民族因農耕、游牧或靠近海洋和內陸等區(qū)域經濟文化的互補性,使中華文化在各民族文化交流中更具海納百川、博采眾長的博大胸懷。

自古以來,關于西域民族及文化交流在《漢書·西域傳》《魏書》《新唐書》《大唐西域記》《西州程記》《宋史》《新元史》《明史·西域傳》和清代《欽定皇輿西域圖志》等史籍及釋本中都多有記載。近代以來,沿襲歷史上“因其教不易其俗”的因俗而治政策,關于西域地方史的史料記載,也從側面反映中國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中的西域與中原民族文化交流,這些內容不乏新疆各民族物質、精神文化發(fā)展對中華文化豐富繁榮的歷史例證。其中,漢文化是少數民族文化融入中華文化體系的關鍵紐帶。漢代,漢文作為官方通用語文對西域各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深遠,漢文化作為西域各民族重要的文化發(fā)展歷史記憶延續(xù)至今。至西晉末年,漢文字和傳統(tǒng)文化典籍等就已傳入西域各地,并對各民族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在中央政權強大的各個時期,中華文化強大的感召力使文化的包容性和輻射性折射出各時期民族文化發(fā)展要求與民意相和的理性,以及不斷延展了中華文明禮儀的廣度和積淀了中華民族歷史厚度,使得各民族都強烈認同和自覺傳承能引領經濟社會發(fā)展的中華文化。中華文化對各民族文化包容、吸納,也使新疆各民族不斷增強中華文化歸屬感,融入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

通過史鑒研究,將進一步明確新疆各歷史時期的民族文化是在中華文化體系中吸取給養(yǎng)并完成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新疆各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一緊密的歷史聯系也是不容置疑和割裂的。鑒析新疆各民族是“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發(fā)展中的貢獻者、傳承者,以及中華文化對各民族文化吸納、包容、整合的凝聚作用,將印證新疆各民族文化與中華文化一脈相承、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各民族文化“和美與共”交流融匯于中華文化體系的歷史規(guī)律。

(三)深入研究中華文化體系中多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軌跡,印證新疆各民族文化對繁榮中華文化的歷史貢獻

從多元文化匯聚交流、發(fā)展變遷、融合繁榮到中華文化格局確立等不同層面梳理新疆民族文化交融的歷史軌跡,明確用史鑒引導各民族正確認識新疆歷史文化發(fā)展問題,是政府和社會各界加強新疆文明融合史的宣傳教育,推進“文化潤疆”工程和新疆文明融合史知識普及化、社會化,維護新疆團結穩(wěn)定,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發(fā)展的重大舉措。各民族都對中華文化豐富發(fā)展作出貢獻,各民族在文化交流中豐富了中華民族絢麗多彩的文化寶庫,這其中不乏新疆少數民族的文化精品,如公元10世紀在新疆地區(qū)形成的被載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中的少數民族英雄史詩《瑪納斯》《江格爾》;宋代著名的維吾爾套曲《十二木卡姆》,著名突厥語工具書《突厥語大詞典》、優(yōu)秀的詩集佳作《福樂智慧》《真理的入門》等,這些均是中華文化園中的瑰寶??傊陆髅褡逦幕陌l(fā)展始終伴隨著各時期民族的遷徙、戰(zhàn)爭、貿易和交流。由于歷史的局限性,雖然不同民族在西域力量角逐的過程中,民族文化間的交往也許是被動的,但客觀上,沖突博弈也使民族間的交往成為可能,不同民族在西域生活的過程中都留有其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記,吸收其他民族的優(yōu)長的同時,也對其他民族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民族間的遷徙流動,交往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發(fā)展和繁榮,對于當前新疆各民族文化發(fā)展而言,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仍是不變的歷史規(guī)律。

綜上,文化認同是最深層次的認同,是民族團結之根,民族和睦之魂。1中華文化來源于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是各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本質反映,因而具有各民族共同認同的內在基礎。2新疆各民族形成的歷史共識正是民族文化認同的內在思想基礎。當前,面對西方“以疆治華”的遏制策略仍未改變,“三股勢力”妄圖利用各民族文化間的差別挑撥民族關系,破壞民族團結,以期擾亂人們的思想,實施分裂活動,新疆歷史領域相關問題已成為與敵對勢力斗爭的重點。正本清源、端正思想認識,旗幟鮮明地反對錯誤思想言論,必須從形成正確的歷史觀和歷史共識著手解決新疆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現實問題,仍是一個長期堅持不懈的奮斗過程。

因此,以史為鑒,加強對新疆若干歷史問題的學習和研究,以歷史材料印證各民族文化有多樣性差別的同時,也應更多展現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中華民族是一個有整體利益的命運共同體,各民族在崇尚愛國團結統(tǒng)一、共同反抗壓迫剝削、追求美好生活方面的利益是一致的;展示和宣傳中華各民族文化交流交融的歷史印證,進一步增強各民族中華文化認同,凝聚更多人心和力量,是鑄牢新疆民族團結和睦之根本,也是為新疆構建起堅強思想堡壘、共創(chuàng)美好明天的基礎性工程。

責任編輯:楊偉民

猜你喜歡
中華文化
賴聲川、黃磊獲稱中華文化人物
泰國僑領羅宗正:讓文化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樑
兩岸青年在廈門共商中華文化傳承與青年擔當
瘋狂猜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