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云
摘要:對于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來講,其實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因為這個階段的學生接受能力較強,理解能力與共情能力也比較強,所以教師教授起來其實并沒有那么困難,對于教師來講,利用課堂朗讀來進行小學語文的教學創(chuàng)新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在小學的教學過程當中是非常有幫助的。由于學生接觸語文的時間比較長,而且次數(shù)也很多,所以學生對于語文的接受程度是比其他科目要更高的,這也更加有利于教師在小學階段,對學生進行語文的相應教學。
關鍵詞:提高課堂活躍程度;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促進學生知識理解。
中圖分類號:A 文獻標識碼:A
在小學階段的教學當中,教師最應該注意的,一是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與吸收,再一個就是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如果學生的參與程度并不高,學習熱情也不高漲,那么教師的教授就是在做無用功,學生根本不知道教師在教什么也就沒有辦法對于知識進行一個堅實的掌握,這就導致學生在小學階段的語文學習中基礎打得并不好,那么就很難對于學生日后的學習有一個更好的幫助,所以教師要利用課前閱讀來幫助學生以一個更飽滿的狀態(tài)進入課堂,一個更加精力充沛的狀態(tài)來進入課堂,這樣才可以保證學生在課堂當中的活躍度,讓學生更好地在課堂上進行知識的吸收,從而幫助學生取得一個比較優(yōu)異的成績,讓學生在語文的學習當中感受到更加如魚得水,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提高,對于語文學習的富有興趣,來為學生日后的語文更高層次的學習打一個良好的基礎。
一、提高課堂活躍程度
小學階段的學生,其實他們的精力是十分充沛的,這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件壞事,壞事,是因為學生過于充沛的精力可能會導致躺在課堂上無法集中注意力在課本與教師的講授上,而是更多的放在與課堂無關的地方,好事,是學生保持這樣的精力,可以更加有力地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吸收,讓教師教授的知識可以更快速地進入到學生腦海中,教師可以對于學生的這一特點進行積極的引導與利用讓學生的這一特點服務于課堂,對課堂的教授更加有利。
例如,在教授《魯濱遜漂流記》時,這是一篇小說,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對于學生來講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普遍較小,所以對于故事的抵抗力比較弱,他們普遍熱愛小說與故事,所以教師可以在此時讓學生進行課堂朗讀,讓學生對于這一課程的知識有一個更加深刻的了解,同時可以提高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程度,學生對于這一課有相應的興趣,同時讓學生對于這一課本進行課堂的朗讀,可以更好的幫助學生提高課堂參與度,更好地參與到課堂中來。
二、培養(yǎng)學生口語能力
小學階段的學生具有無限的創(chuàng)造力,他們的各項能力還沒有被開發(fā),所以需要教師與家長的積極引導來幫助學生進行知識的拓寬以及自己個人能力的培養(yǎng),課堂閱讀可以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與口語能力,讓學生的表達更加流暢。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在生活當中培養(yǎng)一個更加有幫助的技能,讓這個技能陪伴自己終身,同時在日后的學習與生活當中,也為自己提供一個相應的幫助。
例如,在教授《兩小兒辯日》時,這是一篇文言文,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文言文的教學主要是讓他們對于文言文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對于文言文的教授方式提前進行一個適應,讓學生對于日后學習文言文打一個基礎。對于此時這個階段的學生來講,教師可以利用課堂閱讀,讓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閱讀,在閱讀的過程當中,學生會試著去理解這篇文章的文意,從而大大的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同時也讓學生的口語能力與思維能力得到了相應的提升。
三、促進學生知識理解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當中,大多數(shù)都是處于聽故事的狀態(tài),對知識以及作者情感的理解知之甚少,甚至可以說是不理解的狀態(tài),因為在他們的世界觀里沒有“文章中賦予的感情”這個概念,所以教師利用課堂的閱讀可以幫助學生在自我進行閱讀的過程當中,進行對文章相應思考,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當中,體會到文章中富有的更加深層次的情感,以及對于這篇文章當中一些疑難知識的理解,其實這個階段的教學當中,尤其是語文的教學當中不會有難度很高的問題,所以這是培養(yǎng)學生自我解決問題的一個良好過程,同時教師利用課堂閱讀來幫助學生提高自己的認知能力以及知識的理解水平都是非常有幫助的。
例如,在教授《少年中國說》時,這篇文章是清朝末期梁啟超所作的一篇散文,它寫于戊戌變法后的1900年,在當時的社會上掀起了非常轟動,并且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也具有非常強大的教育意義,所以教師在進行這篇文章的教學過程當中,可以讓學生進行課堂閱讀,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體會到這篇文章當中作者所表達的豐富情感,以及對于中國少年寄予的厚望,讓學生在體會這篇文章過程當中,對于自己肩上的使命感有一個更加清楚的認知,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樹立起好好學習的觀念,讓學生的學習更加的有目標有前進的動力。
對于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講,語文的學習不僅僅是一個識字的過程,更是對于他們思維培養(yǎng)的一個過程,教師要在對于學生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當中,對于學生語文思維能力進行一個相應的提高,來幫助學生在日后的語文學習當中有一個更快速的捷徑,幫助學生適應語文學習的狀態(tài),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對語文知識進行理解與吸收,讓學生在這個過程當中享受到語文學習的樂趣,同時也對自己個人的綜合能力進行相應的培養(yǎng)來幫助自己進行個人的能力提高。
參考文獻
[1]田本娜.我的小學語文教育研究歷程[J].課程.教材.教法,2018,38(02):116-123.
[2]高斯?jié)惾?思維導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研究綜述[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7,16(11):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