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彤 張璐瑤 高天妹 張兵儒 王子龍 王曉蘊 邱昌龍
據(jù)流行病學調查顯示[1],2型糖尿病患病率呈逐年增長的趨勢,肥胖和超重人群糖尿病患者明顯增加。肥胖不僅是糖尿病的危險因素,加重胰島素抵抗,而且與脂代謝密切相關[2],可使糖尿病患者脂代謝紊亂。故將肥胖型2型糖尿病與脂代謝相聯(lián)系,探討肥胖型2型糖尿病不同中醫(yī)證型與脂代謝的關系。
1.1 一般資料收集2019年2月—2019年12月就診于河北省滄州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門診及病房的2型糖尿病患者共143例,分為肥胖組73例、非肥胖組70例。
1.2 診斷標準
1.2.1 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參照2017年中華醫(yī)學會指南糖尿病診斷標準:①典型糖尿病癥狀加隨機血糖≥11.1 mmol/L;②FPG≥7.0 mmol/L;③葡萄糖負荷后2 h血糖≥11.1 mmol/L。
1.2.2 肥胖的診斷標準參照2017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①BMI≥28 kg/m2為肥胖;②腹型肥胖:男性>90 cm,女性>85 cm作為腰圍增大的切點。
1.2.3 中醫(yī)證型診斷標準參照2011年中華中醫(yī)藥學會糖尿病分會發(fā)布《糖尿病合并代謝綜合征中醫(yī)診療標準》并結合臨床實際制定:①熱盛痰阻夾瘀證:口干口渴, 多飲多食,大便秘結難行,小便黃赤,舌質暗紅、苔黃膩,或有瘀點,脈弦滑或澀;②氣陰兩虛夾瘀證:神疲氣短,少氣懶言,腰膝酸軟,五心煩熱,心悸失眠,舌紅少津,脈細數(shù)或澀。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
1.3.1 納入標準①符合2型糖尿病的診斷標準;②符合肥胖的診斷標準;③符合中醫(yī)辨證分型;④年齡18~75歲。
1.3.2 排除標準①有嚴重并發(fā)癥者;②肝、腎功能明顯異常者;③藥物及(或)酒精濫用者;④其他類型的糖尿病者;⑤依從性差,精神失常者。
1.4 方法
1.4.1 收集、整理資料按照患者就診時四診情況,由兩名專業(yè)中醫(yī)師進行辨證分型,并記錄病程、FPG、BMI、WC、WHR、TC、TG、HDL-C、LDL-C。
2.1 2組間不同證型TC、HDL-C的比較肥胖型2型糖尿病熱盛痰阻夾瘀證患者的TC明顯高于其他組(P<0.05),各組間HDL-C未見明顯差異。見表1。
表1 2組間不同證型TC、HDL-C的比較
2.2 2組間不同證型BMI、腰圍、腰臀比的比較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的BMI、WC、WHR明顯高于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P<0.05)。見表2。
表2 2組間不同證型BMI、腰圍、腰臀比的比較
2.3 2組間不同證型TG、LDL-C秩均值比較肥胖型2型糖尿病熱盛痰阻夾瘀證的TG明顯高于其他組(P<0.05),各組間LDL-C未見明顯差異。見表3。
表3 2組間不同證型TG、LDL-C秩均值比較
2.4 2組間FPG、病程秩均值比較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夾瘀證的病程明顯高于其他組(P<0.05);各組間空腹血糖未見明顯統(tǒng)計學差異。見表4。
表4 2組間FPG、病程秩均值比較
2.5 肥胖及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醫(yī)證型分布情況肥胖型2型糖尿病以熱盛痰阻夾瘀證為主要證型,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以氣陰兩虛夾瘀證為主要證型(P<0.05)。見表5。
表5 肥胖及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中醫(yī)證型分布情況
2型糖尿病與肥胖、脂代謝密切相關,糖尿病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全身代謝紊亂, 可表現(xiàn)為糖、蛋白質、脂肪代謝異常[3]。結果表明:肥胖組中熱盛痰阻夾瘀證患者TC、TG明顯高于氣陰兩虛夾瘀證及非肥胖組,有研究顯示[4]肥胖與TG、TC呈正相關,BMI增加則高脂血癥患病率增加。高脂血癥在中醫(yī)學中屬于“痰濁”“肥胖”等范疇[5],并沒有明確的病名,痰、瘀、濕、濁為其致病因素也為病理產物。高脂血癥與肥胖病因有相同之處,二者均由長期不節(jié)飲食、喜坐懶動,致脾健運失司,無力運化水谷精微,而化為濁;濕性重濁黏膩,阻礙氣血運行,可形成痰;痰濁日久化熱,成瘀,最終導致脈道堵塞,脈絡不暢[6],這與現(xiàn)代醫(yī)學中脂代謝異常的病理狀態(tài)相似[7],痰瘀凝結于血脈,血液處于高凝狀態(tài),導致血流動力學改變,血液流動受阻,日久管腔狹窄堵塞,導致糖尿病并發(fā)癥發(fā)展迅速[8]。從中醫(yī)、西醫(yī)2個角度分析,都可得出肥胖可導致血脂異常,而痰、瘀更可加重脂代謝紊亂的結論,故肥胖組中熱盛痰阻夾瘀證脂代謝異常較其他組嚴重,與楊敏研究結果[9]:痰、瘀與高脂血癥病理呈正相關相一致。
肥胖與糖尿病雖是兩種不同的疾病,但李枝萍等[10]調查表明,無論性別、年齡,超重者2型糖尿病患病率明顯高于非超重者,故肥胖可導致2型糖尿病的發(fā)生。肥胖患者長期攝入過剩,不僅表現(xiàn)為體質量增加,還表現(xiàn)為脂肪異常堆積[11],使胰島功能受阻,胰島β細胞親和力降低。研究結果示:肥胖組中BMI、WC、WHR明顯高于非肥胖組(P<0.05),其中WC>90 cm則可視為腹型肥胖, WC、WHR增加,預示著內臟脂肪增加,胰島素抵抗增強[12]。
肥胖型2型糖尿病以熱盛痰阻夾瘀證為主要證型,以痰熱瘀為主要病因,而非肥胖組中氣陰兩虛夾瘀證的患者明顯多于熱盛痰阻夾瘀證患者且病程明顯長于肥胖型2型糖尿病。糖尿病在中醫(yī)屬“消渴病”范疇,主要病因為飲食不節(jié)、稟賦不足,陰虛為本虛、燥熱為標實是基本病機,以陰虛更為明顯,由于陰虛日久,陰津虧損,最終發(fā)展為氣陰兩虛、并常兼瘀血[13,14]。通過臨床觀察表明,在糖尿病中早期[15],由于耗損較輕,“三多一少”的癥狀并不明顯,多表現(xiàn)為濕熱、痰阻,以肥胖、口干渴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隨著病情進展至中晚期[16],氣陰損耗嚴重,表現(xiàn)為氣陰兩虛,氣虛血瘀,以消瘦、煩熱等為主要臨床表現(xiàn),故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氣陰兩虛夾瘀證的病程較長。
綜上,肥胖型2型糖尿病多存在脂代謝異常,且熱盛痰阻夾瘀證更為明顯,肥胖及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不同的中醫(yī)證候分布特點,我們要重視肥胖、血脂、血糖的相互影響,運用中醫(yī)知識準確地辨證分型,充分發(fā)揮中醫(yī)方法治療本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