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毓誠 李根壽
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為了實現“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不斷推進國家建設和國家治理的實踐,并創(chuàng)新發(fā)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明確提出了“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yōu)越性充分展現”[1]的戰(zhàn)略要求。梳理我們黨推進國家治理基本歷程、實踐內容和理論創(chuàng)新,對于新時代全面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具重要意義。
一、國家治理理論隨著治理實踐開展不斷深化
從“統治”到“治理”的理念轉變是國家治理理論的核心。在我們黨推進國家治理的基本歷程中,治理理論的發(fā)展依據治理主體、治理范圍、治理向度、治理原則這四個維度表現出如下趨勢:
1.治理主體層次關系更加明確。中國共產黨對于治理主體的理論認識,經歷了從最開始的對黨的領導地位的確定到現在治理主體層次更加清晰的轉變。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帶領勞動人民創(chuàng)立工會、農會、婦女會等群眾組織,建立工農政權,對各種治理主體的關系在理論上進行了思考。這一階段對國家治理主體層次的認識集中體現為,對黨在眾多治理主體中處于領導地位這一認識的不斷深化。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前期,黨對在國家治理主體中的地位并不明確,存在著右傾機會主義的錯誤認識。隨著實踐的不斷深入,黨深刻認識到黨的領導地位的重要性。1942年中央政治局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統一抗日根據地黨的領導及調整各組織間關系的決定》,明確提出黨“應當領導一切其他組織”[2]P427,從而確定了黨的領導地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開展國家治理,對國家治理各主體進行一定的探索。在1956年發(fā)表的《論十大關系》中,毛澤東細致地討論經濟治理中國家、生產單位和生產者個人的關系,政治治理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中國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關系等,對各種治理主體的相互關系和層次做了一定的探索。但是,隨著“左”傾錯誤的發(fā)展,這一積極的理論成果沒能堅持下去。在“文化大革命”時期,黨的一元化領導過度加強,革命委員會幾乎成為唯一的治理主體。改革開放后,認真吸取過度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教訓,鄧小平在1980年指出,“權力過分集中的現象,就是在加強黨的一元化領導的口號下,不適當地、不加分析地把一切權力集中于黨委”[3]P329。此后,更多治理主體參與到國家治理之中。新時代,中國共產黨基于長期的實踐和理論探索,明確了各治理主體的相互關系,基本形成黨居于領導地位、政府扮演國家治理的重要角色和支柱、人民團體和社會組織參與協同、全體公民參與的國家治理主體結構。
2.治理范圍更加廣泛。中國共產黨推進國家治理范圍的擴大,是在黨由革命黨轉向執(zhí)政黨的過程中發(fā)展的,是在黨對社會主要矛盾認識的發(fā)展中發(fā)展的,也是在黨對國家治理實踐的發(fā)展中發(fā)展的。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作為一個革命黨,其運用國家機器的主要目的在于運用革命手段實現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因而,這一時期黨對國家治理的范圍集中于軍事、政治、政黨等領域。盡管有一些經濟領域的內容,但是“在現在的階段上,經濟建設必須是環(huán)繞著革命戰(zhàn)爭這個中心任務的”[4]P123。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的身份由革命黨轉為執(zhí)政黨,社會主要矛盾也發(fā)生了變化。黨的八大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yè)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yè)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fā)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5]P810國家治理范圍開始向經濟、社會等方面擴大。可是,隨著對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的誤判,在“以階級斗爭為綱”思想指導下,國家治理范圍完全被限制在政治、政黨和軍隊等領域。改革開放時期,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國家治理的范圍開始向更多領域發(fā)展。1982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大提出要把我國建設成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國家。[6]P11987年召開的黨的十三大將建立和發(fā)展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政治、經濟、文化體制作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重要內涵。[7]P11在這一階段,國家治理的范圍擴大至經濟、社會、文化和公共安全等領域。新時代,隨著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8]P9,國家治理范圍在民主、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huán)境等領域都不斷擴大,而且將隨著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的發(fā)展不斷地發(fā)展進步。
3.治理向度更加豐富。國家治理向度從單一的自上而下式國家治理轉向“十字型”國家治理。所謂“十字型”國家治理表現為,可以是自上而下的國家治理,也可以是自下而上,還包括了平行的治理向度。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于復雜的斗爭形勢,自上而下的集中統一領導被置于極端重要的位置,這一時期的國家治理向度基本是以黨為中心,自上而下的治理向度為主,甚至在很多時候,黨的組織會越俎代庖,越過國家政權去進行國家治理。毛澤東對此批評道:“黨在那里直接做了,把政權機關擱置一邊。這種情形是很多的?!盵4]P73同時,中國共產黨沒有忽略開展自下而上的國家治理,而是不斷地強調民主的意義,要求干部堅持群眾路線、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新中國成立后,為了“把國內外一切積極因素調動起來,為社會主義事業(yè)服務”[9]P23,中國共產黨推進國家治理更加注重發(fā)展多向度的國家治理,主要體現為民主黨派參政議政、民主制度的完善和大興調查研究之風。改革開放后,為了解決過度集中的“黨的一元化”領導體制,中共中央開始全面推進國家治理向度由單一的自上而下式向“十字型”轉變。鄧小平談到,要“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鞏固和發(fā)展安定團結、生動活潑的政治局面”[3]P322。在實踐中,隨著基層治理制度的完善、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發(fā)展以及大量新興社會組織的出現,國家治理向度基本形成了“十字型”。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吸取了改革開放以來的成功經驗,更加清晰地認識到豐富治理向度的重大意義。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政府層面要“轉變政府職能,深化簡政放權”[8]P31,在社會治理層面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8]P38,將關于治理向度的認識推到一個全新的高度。
4.治理原則內涵更加清晰。在推動國家治理發(fā)展的過程中,治理原則是國家治理實現其自身價值的根本前提。大體上說,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黨在國家治理實踐中貫徹的根本原則。當然,對于這一國家治理原則內涵的認識不是一蹴而就的。早在1927年成立的中國第一個縣級紅色政權——茶陵縣工農兵政府,實行工農民主專政,確立工農兵代表大會為最高權力機關,就體現了政府治理原則的雛形。此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建立的工農政權基本上都依據這些原則開展國家治理。但是,在實踐中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為對這些原則的理解十分抽象,思想上存在主觀主義、宗派主義和封建思想殘余等。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進一步開始探索這些原則在國家治理過程中的具體運用,由抽象轉化到與中國具體實際結合的階段。毛澤東指出,要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國情的二次結合,帶領中國共產黨人創(chuàng)造了人民民主專政理論、社會主義社會矛盾理論、多黨合作理論,使這些原則在國家治理中同中國實際有機結合起來。但是,由于對社會主義的本質問題沒有搞清楚,在實踐中出現了將對原則的堅持轉化為對具體制度的堅持和對抽象概念的堅持等問題。改革開放后,在明確社會主義本質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治理原則的內涵更加清晰了。1979年,鄧小平明確提出要堅持“四項基本原則”。1992年,鄧小平發(fā)表南方談話,將國家治理中判斷是否堅持了“四項基本原則”的檢驗標準歸結為“三個有利于”。黨的十八大之后,面對出現黨的領導被削弱、社會思想輿論混亂等一些不良狀況,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采取全面從嚴治黨、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等一系列措施,在國家治理過程中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并更加清晰了其內涵,即通過將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之一,堅持社會主義道路;通過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堅持共產黨的領導,并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寫入憲法;通過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fā)展道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通過宣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等。
二、國家治理實踐內容圍繞國情變化不斷豐富發(fā)展
國家治理實踐內容主要體現為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國家治理體系以及培育國家治理能力。中國共產黨百年對于國家治理實踐的兩大成果,一是創(chuàng)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促進其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二是提升運用國家治理體系治理國家的能力,促進治理能力不斷與時俱進。
1.國家治理體系不斷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中國共產黨推進國家治理的實踐中,國家治理體系經歷了從體系建構到體系改革再到體系現代化三個階段。第一,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開始進入建構階段。通過制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治理體系的建構進行初步探索。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立了以工農民主專政為國體,以民主集中制的工農兵代表大會為政體,以黨的領導制度、民主選舉制度、蘇維埃法律制度體系、財政金融體系、蘇維埃文化教育體系為主體的國家治理體系。這一國家治理體系體現新民主主義制度體系的基本原則,基本上蘊含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體系的萌芽。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等政治制度構建完成;通過三大改造,確定公有制為主體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初步完成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構建。但是,在“文化大革命”的沖擊下,全國陷入無政府狀態(tài),國家制度體系幾乎陷入停擺狀態(tài)。第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家治理體系進入改革階段。鄧小平在1980年指出,“為了適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為了適應黨和國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為了興利除弊,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以及其他制度,需要改革的很多”[3]P321-322。在這一改革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確立。1979年,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標志著國家治理體系在經濟制度體系方面率先開始。同年召開的五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發(fā)布《關于修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若干規(guī)定的決議》,通過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規(guī),開啟了政治體制改革的進程。1997年,黨的十五大系統、完整地提出并論述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為國家治理體系改革繪制了更加明確的藍圖。第三,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將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確定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之一,國家治理體系進入體系現代化階段。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國共產黨對國家治理體系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采取一系列措施:通過全面從嚴治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完善了黨的領導制度體系;通過加強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制度的構建;通過全面依法治國,加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通過設立監(jiān)察委員會,加強了黨和國家監(jiān)督體系建設等。在這一系列措施的作用下,國家治理體系的“四梁八柱”更加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yōu)勢更加明顯。
2.國家治理能力不斷與時俱進。國家治理能力是國家治理主體運用國家制度體系治理國家的能力。在我國,中國共產黨是最重要的也是居于領導地位的國家治理主體。以加強黨的建設帶動國家治理能力的發(fā)展,是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發(fā)展的基本路徑。在這一路徑下,中國共產黨的國家治理能力得以不斷提升。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培育國家治理能力的最大問題在于黨的大部分成員都是農民和小資產階級,黨內充斥著非無產階級思想。一方面,“封建時代獨裁專斷的惡習慣深中于群眾乃至一般黨員的頭腦中……不喜歡麻煩的民主制度”[4]P72;另一方面,黨內長期存在宗派主義、主觀主義。這些問題阻礙了黨的先鋒隊作用的發(fā)揮,黨的思想制度優(yōu)勢無法轉化為國家治理能力。為此,我們黨強調思想建黨,用馬克思主義逐步消除非無產階級的思想;強調群眾路線,要求善于通過群眾路線了解群眾思想,宣傳黨的政策,使黨的政策轉化為群眾的自覺行動;強調“沒有調查,沒有發(fā)言權”[4]P109,要求黨員通過調查研究了解真正的情況,克服主觀主義。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黨內出現一些驕傲自滿情緒、腐化墮落現象;沒能正確認識政治生活主題的轉化,在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時出現了過激的狀況;許多干部對新的情況不夠了解,憑主觀意志開展工作等等。中國共產黨不斷通過加強黨的建設提升治理能力。例如,通過貫徹“兩個務必”、開展整風運動等一系列措施,以自我革命方式防止腐化墮落的風險;通過《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統一全黨思想,明確政治生活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內部矛盾;通過向全黨發(fā)出大興調查研究之風的號召,促進全黨對全國實際情況的了解,為國家治理的順利開展發(fā)揮重要作用,也為新時期國家治理能力的發(fā)展提供寶貴經驗。在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以加強黨的建設帶動國家治理能力的發(fā)展取得重大進展。1979年,鄧小平發(fā)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講話,重新確定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打下堅實基礎。1980年2月黨的十一屆五中全會通過的《關于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了黨內的政治紀律,提升運用黨的組織制度治理國家的能力。通過不斷實踐,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國家治理能力的提升還需要依靠一大批具有較強治理能力的干部。因此,鄧小平在1980年提出“大量培養(yǎng)、發(fā)現、提拔、使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比較年輕的、有專業(yè)知識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人才”[3]P322。1982年中共中央做出《關于建立老干部退休制度的決定》,號召老干部們主動退休,為中青年干部提供走上領導崗位的機會。2002年黨的十六大正式提出“加強黨的執(zhí)政能力建設”的命題,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完成對于自身位置變化的認識,極大地促進國家治理能力的發(fā)展。黨的十八大以來,面對全面深化改革的新要求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形勢,中共中央提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要求。為實現這一目標,中共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促使黨推進國家治理的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三、中國共產黨推進國家治理的經驗啟示
1.堅持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中的領導地位。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最大優(yōu)勢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8]P16。沒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就不會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就不會構建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就不會形成強大的國家治理能力。這是因為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將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國家治理的實踐相結合,用以指導中國的國家治理實踐;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在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豐富發(fā)展國家治理體系;只有中國共產黨可以憑借黨的建設不斷地自我革新,與時俱進地增強國家治理能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厘定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指引中國共產黨國家治理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在這個階段,既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保持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方向;也要總結實踐經驗,豐富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還要加強監(jiān)管和宣傳,加強治理主體執(zhí)行能力,使國家治理主體嚴格遵守和執(zhí)行制度,使制度真正擁有生命力。在新時代,要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體目標,需要中國共產黨更加堅定地領導人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既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也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需要中國共產黨按照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規(guī)劃的目標和任務,領導人民開展國家治理實踐,與時俱進地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需要中國共產黨對內推進黨的建設這一偉大工程,提升自身的組織力和執(zhí)行力,使制度擁有生命力;需要中國共產黨對外加大宣傳力度,向人民群眾講好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yōu)勢,引導人民遵守國家治理體系,增強制度自信。
2.不斷推進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理論是實踐的先導,要實現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總目標,沒有正確的國家治理理論作引導,實踐便會迷失方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是中國共產黨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國家治理實踐相結合的成果,科學回答了國家的治理主體、治理范圍、治理向度、治理原則等問題。新時代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面對現實中國家治理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結合當前實際情況,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第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中的指導地位,用馬克思主義的國家理論來認識國家治理實踐;第二,要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在發(fā)展歷程中的基本趨勢,深入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使之具體化;第三,積極面對國家治理實踐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治理理論;第四,積極宣傳中國特色國家治理理論,尤其是宣傳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國家治理的重要論述,使之能夠更好地同實踐相結合。
3.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創(chuàng)新發(fā)展國家治理體系。中國共產黨對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建設的歷程表明,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密不可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是國家治理體系的根本,沒有這個根本,國家治理體系便難以擁有目前具有的多方面顯著優(yōu)勢。國家治理體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在國家治理層面的豐富和演繹,只有通過豐富和發(fā)展國家治理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才能夠在新時代煥發(fā)新的光彩。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面回答了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應該“堅持和鞏固什么、完善和發(fā)展什么”[8]P118這一重大政治問題。因此,我們要在堅持和鞏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基礎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突破阻礙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體制機制障礙,堅持頂層設計與摸著石頭過河相結合,創(chuàng)新發(fā)展國家治理體系。
4.堅持以黨的建設為引領提升黨的國家治理能力。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國家治理實踐表明,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最重要的國家治理主體,其自身的治理能力決定了國家治理能力。要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就必須要通過黨的自我革命帶動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從歷史經驗出發(fā),中國共產黨在新時代實現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繼續(xù)加強反腐敗斗爭,凈化黨的組織;需要繼續(xù)加強政治建設,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增強黨的組織力、動員力;需要繼續(xù)貫徹群眾路線,以人民為中心開展治國理政;需要繼續(xù)堅持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立足于中國國情進行國家治理;需要繼續(xù)堅持構建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通過學習新知識更好地解決國家治理的新問題。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
[2]中共中央文件選集(第13冊)[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1.
[3]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文獻[G].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6]十二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7]十三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
[8]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9]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建設研究”(編號:18BKS020),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項目“井岡山精神傳承視野下黨員干部‘不忘初心’研究”(編號:MKS161004)。
[作者簡介]戴毓誠(1997—),男,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黨建理論;李根壽(1968—),男,博士,南昌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究方向:黨建理論。
責任編輯 / 彭月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