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的第一個清晨,世界在緬甸政局突變的消息中驚醒。緬甸軍方扣押國務資政昂山素季、總統(tǒng)溫敏等人,隨即接管國家政權,并宣布該國進入為期一年的緊急狀態(tài)。一些西方國家和媒體用“政變”形容這一事態(tài)。但緬甸軍方堅稱其根據(jù)憲法行事,意在對“選舉舞弊”做出回應。去年11月,昂山素季領導的全國民主聯(lián)盟(民盟)在大選中獲得83%的壓倒性勝利后,緬甸文官政府和軍方之間的緊張關系不斷升級。2月1日中午,發(fā)表在昂山素季臉書賬號上的聲明敦促緬甸民眾竭力抗議“政變”。這場突變有可能令緬甸陷入更尖銳對立和新的動蕩。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激烈反應則為這種可能增加了新的不確定性。他們強烈譴責緬甸軍方,并威脅將采取行動。接受記者采訪的專家認為,此事或成為美國重新介入緬甸的一個抓手,不排除美國對緬甸施加制裁或軍事打壓的可能性。中國外交部發(fā)言人汪文斌2月1日表示,中方希望緬甸各方在憲法和法律框架下妥善處理分歧,維護政治和社會穩(wěn)定。
緬甸從1962年開始由軍隊主導了近50年,后來軍政府主動后退,施行民主化改革,開啟了民主選舉的進程,長期被軟禁的昂山素季得以在2016年正式率民盟開始執(zhí)政。軍隊仍在議會中保持25%的規(guī)定席位,不過軍隊的影響力呈不斷萎縮之勢。另一方面,軍隊在打擊羅興亞人的事情上起了主導作用,在受到西方譴責的同時得到緬族人的支持。
緬甸的民主化進程一開始比較順利,昂山素季和民盟很快通過選舉翻身,但緬甸后臺的深層利益沖突并沒有化解。民選政府和軍隊應當說都做了一些努力,一度緩和了矛盾,但無法形成根本解決矛盾的機制。總的來看,他們之間的矛盾,連同各民族間的矛盾都在原地打轉(zhuǎn)。
這次軍隊重新拘禁民選領導人,宣布國家進入緊急狀態(tài),讓一度廣受贊揚的緬甸民主化進程遭遇重挫,也讓很多人備感震驚。它讓人看到,政治改革單獨做火車頭,它帶來的表層繁榮很可能是脆弱的,緬甸的困境不僅在于政治改革未能提供解決深層次問題所需的足夠推力,也沒有提供該國避免在政治上反復折騰的保險閥。
軍政府長達半世紀的執(zhí)政塑造了國家的利益格局,加上民族矛盾錯綜復雜,緬甸施行什么樣的新體制,客觀說都會步履維艱。就地重新分配利益,好說好商量很難,緬甸沒出現(xiàn)流血革命,已屬萬幸,但也決定了新格局的極不穩(wěn)定。緬甸需要一段較長時間經(jīng)濟的強勁增長來支持利益調(diào)整,讓所有群體和階層都有獲得感,不恐懼未來,同時又有辦法保障這個過程不出大亂子,這的確非常不易。
(摘自《環(huán)球時報》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