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佛教在中國的傳播、滲透是一個漸進的過程,佛教一度是中國封建主義社會時的官方宗教,由于統(tǒng)治階級對佛教的推崇,老百姓對佛教的認知程度非常之高,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深遠,在宗教方面對道教、儒教產(chǎn)生影響,形成三教合一的中性文化,同時對中國思想、文學、藝術、科學發(fā)展諸方面都產(chǎn)生了影響??梢哉f,佛教深深的影響著中國,同時中國也在影響佛教。
關鍵詞:佛教;中國文化;影響
一、中國佛教的起源
佛教這個宗教本來源于印度,佛教傳入中國,自漢末歷魏晉南北朝三百余年間,可以說為中國學術思想,注入了新的血液??梢哉f“中國原來關于天、自然、社會、人生的成套觀點和體系,只是因為糅雜了從印度佛學中汲取的成分,方才取得了它后期特有的面貌?!币部梢哉f引起中國學術思想,經(jīng)過一段相當長久的紛爭。
但佛教在中國史上,白始自終,沒有直接影響到政治的作用,在隋唐之間,只有為爭取學術地位的師道尊嚴,經(jīng)過幾次辯論,結果被歷代帝王政權所承認,對于出家僧眾,在宗教地位上,始終以師道相待,彼等對帝王,可以長揖問訊而不跪拜,這個傳統(tǒng)后來一直延續(xù)到清末??傊?,佛教在中國政治史上,因高僧大德們的注重教化,從不干預政治,所以向來都被優(yōu)容尊敬,任從民間自由信仰。此外,佛教在中國史上,一直與儒道兩家,互相消長,此起彼落,形成中國文化思想儒釋道三家的巨流。
但佛教在政治上也間接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尤其是在中國古代佛教盛行的王朝,特別是東晉南北朝時期,統(tǒng)治階級為了自己的利益,鞏固政權,培養(yǎng)順民,在全國推行佛教。唐朝重視儒術,不過也提倡佛教和道教,以崇儒尊孔為基本,以佛道兩教為輔助手段,這些都是為了鞏固政權,加強控制。宋朝由于階級斗爭,民族矛盾的復雜性,統(tǒng)治者推行儒釋道三教融合的政策。他們認為佛教“有裨政治”,所以對佛教非常熱心,有意把佛學作為輔助儒學的統(tǒng)治工具。這一政策也為后來促進理學的形成和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佛教成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也被大多數(shù)人稱為中國佛教。與此同時,“中國”這二個字已經(jīng)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變成了一種文化概念。佛教傳入中國時期,中國玄學思潮奉行,為了能夠讓佛教在中國更好的發(fā)展,于是一些譯師采取了外典內(nèi)用的手法,用中國人所熟悉的詞語來解釋佛教名相,對其進行格義,自此,佛教文化與中國文化開始了互相影響和融合的過程,佛教磅礴浩瀚的概念對中國文化,乃至各個層面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
二、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只限于宗教,而是于宗教之外,如文學、思想、藝術等等,均有顯著的影響,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燦爛輝煌的佛教文化遺產(chǎn)。
(一)對思想界的影響
佛教文化豐富了中國文人的想象世界,促進了中國文學觀的多樣化,更豐富了中國的文學思想。佛教傳入前,中國傳統(tǒng)的思想中只有今生今世,既無前世,也無來世。就連孔子都說:“未知生,焉知死!”佛教傳入之后,給中國帶來了三世因果、五道輪回以及三界的思想。這些思想一下子把中國文人的想象世界打開了。從而在中國的思想領域出現(xiàn)了心性觀以及關于境界、形神、空與無常、象和象外等理念,極大地豐富了中國人的文學思想。
王陽明,亦取禪宗方法,為其提倡“致良知”的根本??偠灾?,周程朱子等之理學,及陸象山、王陽明等之心學,無一不受佛教禪宗思想的影響。被列為我國四大奇書之一的《紅樓夢》,就是深受佛教思想影響的一部巨著。它透過家庭的興亡盛衰,表現(xiàn)人生若夢、世事無常,字里行間,佛家思想流露無遺。沒有佛教文化對中國文學思想的豐富與影響,這樣的偉大作品是不會出現(xiàn)的。
(二)對文學界的影響
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首先表現(xiàn)在對文人的影響上。《中國現(xiàn)代作家的宗教文化情結》一書(劉勇著)所列舉的現(xiàn)代作家中,與佛教結緣的就達134位。在中國文學史上,有特色、有影響的作家都與佛教文化有著某種關聯(lián)。其次,佛教的傳入,為中國文學語言增添了新的詞匯。尤其是唐以后的文學作品,其中源于佛教的成語,幾乎占了漢語史上外來成語百分之九十以上。如世界、“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等都源于佛教用語。它們不僅方便了人們的思想交流,也極大的推進了中國的文學創(chuàng)作。
所以,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影響非常巨大,就文學而言,這對于豐富文學思想以及藝術形式、表現(xiàn)手法,都有很大影響,其主要是使中國文學作品想象更豐富,故事性更強。天竺聲韻理論影響了中國音韻學的產(chǎn)生,進而影響到詩歌格律的形成。佛教還豐富了中國語言與詞匯,豐富了文學觀念。
三、佛教對中國社會風俗的影響
佛教傳入中國,除了對中國文學思想等有直接間接影響外,從不參預政治活動,但對社會風俗習慣,卻有潛移默化之功。從以下三方面來說明:
(一)民間信仰。中國本土的民間信仰已相當豐富!而傳入中國的佛教又大大增加了信仰的神秘性、復雜性、系統(tǒng)性!在俗神崇拜中,中國漢族民眾重生育,傳統(tǒng)觀念中,多子多孫福壽占有首要位置。因此對送子觀音及廣生娘娘普遍崇拜!其中“送子觀音之說”就源于佛教觀世音菩薩的由來。最早于魏晉隨佛教盛傳時進入我國,到了明清兩代,在救苦救難的職司中,民間突出了招財送子的內(nèi)容,于是在觀音廟中多以求子為崇拜目的,改變了原佛教要旨,成為廣泛的俗信,稱為送子觀音了。
(二)民間習俗。中國文化不僅接受了佛教的理論,還接受了各種禮佛的儀式,尤其是佛教在本土化的過程中,產(chǎn)生了一些以隆佛為目的的節(jié)日。這些崇奉佛教禮節(jié)或成為民間固定的節(jié)日,或漸漸融入傳統(tǒng)風俗之中,例如,人們在節(jié)日期間,于固定的場所,如集鎮(zhèn)、寺廟,組織一些傳統(tǒng)集會,舉行各種儀式,并表演與之相應的節(jié)目,以示慶祝。
(三)民間傳說。佛教故事伴隨教義的宣講活動廣泛流傳,成為民間文藝的一類主題。民間傳說就是民間文藝的主要形式之一。家喻戶曉的故事中,如唐僧取經(jīng),白蛇傳,就有佛教徒的形象。
所以,佛教滲透到了古代中國民俗文化的各個領域,影響了民俗文化的內(nèi)容與形式,對中國民俗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作用。中國的傳統(tǒng)習俗與佛教也相互滲透、影響。一方面形成一些中國佛教獨有的儀式和習俗,另一方面也強化或轉移了某些固有的中國民俗。了解佛教對民俗文化的影響,有助于認識佛教對中國古代的影響及其在傳統(tǒng)文化中的地位。
綜上,我們應該知道,佛教是歷史上一種文化思想革命的產(chǎn)品,而佛教傳入中國后,對中國文化的影向既深且巨。所以,我們要研究中國文化,首先要研究佛學;要復興中國文化,首先要復興佛教,欲想使中國文化傳播于世界,更非先發(fā)揚光大佛教。
參考文獻:
[1]卓新平:《宗教與文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呂徽:《中國佛學源流略講》[M]上海:中華書局1979年版。
[3]蘇淵雷:《佛教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4]王仲堯:《國際奇僧》[M]香港:國際文化出版社1992年版。
[5]溫室知識編輯部:《佛教與中國文化》[M]上海:中華書局1988年版。
[6]方立天:《中國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注釋:
①王小甫,范恩實,寧永娟:《古代中外文化交流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67頁。
②張燕嬰譯注,孔子:《論語》(先進第十一)[M]上海:中華書局2006年版,第157頁。
③北京大學哲學系中國哲學教研室著《中國哲學簡史》(第二版)[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年版第326頁。
④[古印度]釋迦牟尼:《悲華經(jīng)舍詩存》[M]北京:慎思軒洪氏1933年版,第3卷。
作者簡介:趙文(1988年),女,漢族,學歷: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外國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