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祥 唐卓然 齊鑫 孫懌澤 趙海濱
當前把具有類似與不良情緒及心境相關的心血管軀體癥狀,伴或不伴有器質性心血管疾病的情況歸為“雙心疾病”的范疇[1]。在中國,流行病學研究分析證明,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在心血管疾病患者中發(fā)病率可達40%~50%[2]。目前非藥物療法治療雙心疾病效果局限,化學藥物的副作用、停藥反應及患者依從性差等問題依舊突出。
中醫(yī)雖無“雙心疾病”的病名,但根據其心血管癥狀和神志情緒等相關表現,可與“胸痹”“心悸”“不寐”“郁證”“百合病”等疾病互參。中藥對未達到焦慮抑郁癥診斷標準的雙心患者療效顯著。
《傷寒論》是辨證論治的代表作,方證相應為其經方的使用原則[3]。筆者認為,經方中交通陰陽、鎮(zhèn)靜安神二法對應雙心疾病之“標本”病機,溫陽養(yǎng)心、健脾利水二法對應“虛實”轉歸。故臨床中以經方四法為指導,辨證選用半夏秫米湯、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及苓桂術甘湯等方劑,予以化裁運用,常常效如桴鼓。
雙心醫(yī)學是生物-心理-社會-醫(yī)學模式的再體現,其前身是“心身醫(yī)學”,最早由Deutsch[4]提出,離不開Halliday[5]及Alexander[6]的大力提倡。1980年美國心身醫(yī)學研究所明確了原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神經源性心絞痛、心律失常和心臟神經癥等心血管疾病與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關,即目前“雙心疾病”的范疇[7]。中國雙心醫(yī)學起步較晚,1995年由著名心內科專家胡大一教授最先提出。
中醫(yī)雖未明確提出“雙心疾病”一詞,但雙心思想已蘊含在歷代醫(yī)家的醫(yī)路歷程中。《靈樞·口問篇》說“悲哀愁憂則心動,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靈樞·天年篇》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吨T病源候論》有言:“心氣盛為神有余,心氣不足善憂悲?!边@些均闡述了血脈之心與神明之心的緊密關聯,心血充盈,則神明得安,本課題組前期已有“雙心”生理相依的相關論述[8]。另外,神志異常亦可影響心的功能,如張景岳《類經》有云:“情志之傷,皆從心而發(fā)”“若情志之郁,則總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也”?!峨s病源流犀燭》亦云:“七情失調可致氣血耗逆,心脈失暢,痹阻不通而發(fā)心痛?!惫是橹具_則氣血和,營衛(wèi)通,反之則心氣郁痹而致心病[9]。
有關雙心疾病的發(fā)病機制,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有提及?!端貑枴ゐ粽撈吩疲骸靶闹魃碇}”,《靈樞·邪客篇》有言:“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精神之所舍也”,說明心具有主血脈及神志的雙重功能,二者唇齒相依[10]。王麗萍等學者從五臟一體觀入手,重視心在情志變動中的重要作用[11]。目前,有關雙心疾病的病因病機認識呈現出百家爭鳴之勢,但總體從肝論治者居多。元代朱震亨認為“氣郁是百病之根”,清代林佩琴在《類證治裁》中指出:“七情內起之郁,始而傷氣,繼必及心[12]”。故寶珠琳[13]、宋旸[14]、段文慧[15]等認為肝氣郁結為雙心病的核心病機。《丹溪心法》則提出:“氣血沖和,萬病不生,一有怫郁,諸病生焉”,故氣機失調及氣血失和也被視為雙心病的重要病機。
《素問·五臟生成論篇》曰:“諸血者,皆屬于心。”血液在脈中循環(huán)往復,離不開心陽之溫煦鼓動。食飲入胃,“上輸于脾”,經心陽化赤后“濁氣歸心,淫精于脈”,則血液得生。若心陽虧虛,行血無力,血流失常,一方面會引起氣虛血瘀、痰瘀互結等瘀滯不暢之候[16];另一方面“奉心化赤”作用受損,心脈失養(yǎng),會引起胸痹心痛病的一系列軀體癥狀。正如《醫(yī)理真?zhèn)鳌匪裕骸皻庹哧栆病栒哧幹饕?,陽氣流通,陰氣無滯則百病不作;陽氣不足則百病叢生?!?/p>
《靈樞·本神篇》曰:“任物者謂之心”,《靈樞·邪客篇》曰:“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生理狀態(tài)下,思維、意識等精神活動需在心神統(tǒng)領下進行?!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吩唬骸瓣枤庹?,若天與日……故天運當以日光明?!比梭w各臟腑的運轉均有賴于陽氣之溫煦氣化,心陽不足,心神失養(yǎng),病情轉虛,可見恍惚、心悸、失眠等心神不安之證。
另外,心陽不足,存在邪從實化之病理轉歸。仲景有言:“陽微陰弦,即胸痹而痛……責其極虛也。今陽虛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陰弦故也?!毙年柌蛔?,內寒易生,借機上乘,出現水飲凌心之象,可發(fā)為雙心疾病。其中,陽氣不足為發(fā)病之根,陰邪乘襲是發(fā)病之關鍵環(huán)節(jié)[17]。
古人把陰陽視為“天地之道、萬物之綱紀、神明之府”。陰陽學說是中醫(y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yī)在處方用藥及未病先防等方面,皆難離陰陽學說的指導?!秲冉浿v義》指出“天地萬物,生殺變化,皆本乎陰陽,那么病之本亦在陰陽”,故筆者認為雙心疾病的根本病機在于陰陽失衡?!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酚醒裕骸?陰陽)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标柼摎馊酰幒似湮槐憧沙霈F水飲凌心之證,心悸、胸痛等胸痹心痛病癥便隨之出現。
當陰陽消長處于動態(tài)平衡中時,“神明之心”不受邪擾,情緒得以正常疏泄。陰陽不和,焦慮、抑郁、膽怯、驚恐等神志不安之候便隨之發(fā)生。故神志不安作為雙心疾病的直接表現,可單獨或與其他癥狀合并出現。臨床上,失眠多為雙心疾病患者就診時的突出癥狀?!额愖C治裁》有言:“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庇纱丝梢?,“陽不交陰”是失眠的發(fā)病之基[18]。
明代徐彥純言:“病久氣血虛損及平素作勞羸弱之人患心痛者,皆虛痛也。”心氣不足,日久損及心陽,便會出現胸痹心痛病?!端貑枴ど鷼馔ㄌ煺撈酚衷唬骸瓣枤庹撸珓t養(yǎng)神”。雙心為病,病理互損[19],故心陽不足,神明之心為其所累,可見緊張焦慮、膽怯易驚等心神不安證。李中梓《內經知要》云:“火者,陽氣也。天非此火,不能發(fā)育萬物,人非此火,不能生養(yǎng)命根,是以物生必本于陽?!迸R床上針對此類患者可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為基礎方加減治療。方中桂枝配炙甘草為核心藥對。桂枝辛甘溫,助心陽,通血脈,炙甘草甘溫,補心氣,合桂枝辛甘化陽,溫補并行,共奏溫心陽、養(yǎng)血脈、安心神之功。龍骨與牡蠣共引浮越之神氣歸于心,兼重鎮(zhèn)安神定悸之效。
心陽不振,陰乘陽位,心脈痹阻,病從實化,可引起心悸、怔忡、脈結代等癥狀,正如《傷寒論》所言“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等[20]。結合臨床印證,筆者認為水飲是雙心疾病的重要原因。心陽虛弱,蒸騰氣化動力不足,水飲不化,隨氣流行至全身,一方面發(fā)為痰飲病。另一方面,水飲凌心,血脈及心神均受擾動,發(fā)為雙心疾病。
《醫(yī)宗必讀》有云:“脾土主運行……轉輸之臟,以制水生金者,悉屬于脾”,故治療水飲之邪萬不能離脾。正如《四圣心源》所言:“濕則中氣不運,升陷反作,清陽下陷,濁陰上逆……以故醫(yī)家之藥,首在中氣。”故筆者認為健脾利水法一可健中而治本,二可利水祛邪,體現了“通陽不在溫而在祛其邪”之理[21]。臨床中常用苓桂術甘湯加減,茯苓與桂枝作為方中核心藥對,一則溫陽健脾利水,使實邪可除;二則健脾氣,資中焦,使氣血生化有源,虛實兼顧,避其“純補純?yōu)a”“管中窺豹”之弊。
《臨證指南醫(yī)案》中有“不寐之故,雖非一種,總由陽不交陰所致[22]”的記載。失眠有時可作為雙心疾病患者的核心癥狀,病情頑固且易反復,為治療增加了難度。正如沈朗仲所言:“陰陽反背,營衛(wèi)之行,失其常度。不可治也”。《靈樞·邪客篇》又曰:“陰陽通則臥立至……此所謂決瀆壅塞,經絡大通,陰陽和得者也。”故“陰陽不和”為雙心疾病之“本”,治療上應將調和陰陽奉為總綱,可選半夏秫米湯加減。半夏與夏枯草為交通陰陽之經典配伍,常相須為用。夏枯草“四月采收,五月枯”,《本草綱目》言其“夏至后即枯,蓋稟純陽之氣,得陰氣則枯”。《經疏證》又曰:“半夏生于陽長之會,成于陰生之交,故其為功,能使人身正氣自陽入陰[23]”。半夏得陰而生,可引衛(wèi)氣由陽入陰,夏枯草又可引浮散之衛(wèi)氣入陽,二藥相合,共同促進營衛(wèi)二氣的正常循行,恢復人體的陰陽平衡。
《素問·舉痛論篇》曰:“驚則心無所倚,神無所歸?!痹谥委熒?,《內經》有“驚者平之”的相關記載。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為治療雙心疾病的常用方劑,直中心神不寧之標。仲景用此方治療病傳少陽卻經誤下所致“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之邪入少陽,膽郁痰擾,心神逆亂證。龍骨、牡蠣為方中的核心藥對,二者同用一能治煩躁驚狂、鎮(zhèn)靜安神平其“標”,二可攝陽歸土、據陰召陽以治“本”,;三能引逆上之火及泛濫之水歸宅,治痰飲火邪。張錫純有云:“龍骨能安魂,牡蠣能強魄?;昶前矎姡褡宰??!?/p>
患者,男,62歲。初診日期:2018年12月27日。主訴:心悸伴緊張焦慮6個月?;颊呓?個月無明顯誘因出現心悸,伴氣上沖胸感,平素易緊張焦慮??滔掳Y見:心悸,緊張易怒,膽怯易驚,時有烘熱汗出,口干口苦,不喜飲水,納差,入睡困難,二便可,舌質淡紅,苔黃膩,脈滑。既往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后1年。輔助檢查:廣泛性焦虛量表-7(genralized anxiexy discorde-7,GAD-7):10分,抑郁癥篩查量表(patient health questionnaire-9,PHQ-9):9分,漢密爾頓焦慮量表-14(hamilton anxiety scale-14,HAMA-14):15分,漢密頓抑郁量表-17(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17,HAMD-17):5分。西醫(yī)診斷:PCI術后,失眠,焦慮狀態(tài)(輕度)。中醫(yī)診斷:心悸,不寐;陽虛水停,郁而化熱證。予苓桂術甘湯與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合方加減。處方:桂枝30 g、炙甘草20 g、茯苓20 g、白術15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澤瀉20 g、柴胡15 g、黃芩15 g、合歡皮30 g、絞股藍30 g、青葉膽10 g。14劑,日1劑,水煎分早晚服用。
2019年1月10日二診:服藥14劑后,患者心悸、頭暈明顯好轉,眠安,時有呃逆噯氣,胃脘部不舒,舌質淡紅,苔薄黃,脈沉弱。GAD-7:8分,PHQ-9:8分,HAMA-14:10分,HAMD-17:5分。原方加枳殼15 g、蘇梗15 g、神曲20 g。14劑,水煎服,日1劑,分2次早、晚服用。2月后隨訪癥狀未再發(fā)作。
按 陽虛氣弱,津液蒸騰氣化不利,水飲內停,飲邪上逆,可出現“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敝?。水飲凌心則血脈之心受損,故心慌動悸,甚如奔豚。水邪上擾,神明之心受擾,可致緊張焦慮、膽怯易驚。脾失健運,氣化失司,津液失布不歸正化,故口干但不欲飲。飲邪化熱,故口苦。予苓桂術甘湯溫陽健脾以利水祛邪,合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溫陽養(yǎng)心、重鎮(zhèn)安神,標本虛實共治。方中茯苓甘淡能滲,善于利濕寧心,又善于平飲邪之上逆,為本方之主藥,《本經》載其“主胸脅逆氣……利小便”。桂枝作用有二:溫陽以利水化飲兼制水寒,平沖降逆以定悸。桂枝與茯苓相配,一利一溫,相得益彰。白術為佐,與澤瀉同用,有澤瀉湯之意,增其利水之效。炙甘草助桂枝上扶心陽,中溫脾氣,以制水濕之勢。
桂枝據《本經》記載主治“上氣”,即“氣上沖”,心悸不安者尤為常用。氣上沖感可表現在胸、咽、腹等不同部位,輕則僅有氣窒、悶脹感,或僅以心慌或臍腹跳動為主要表現,重則喘促、煩躁甚至暈厥。其發(fā)作多與氣虛或驚恐相關,桂枝與甘草相伍則益氣平沖定悸效佳。
此外,患者入睡困難、緊張焦慮、易怒氣急的癥狀同樣突出。結合相關量表評分,考慮患者處于輕度焦慮狀態(tài),予煅龍骨、煅牡蠣鎮(zhèn)驚安神以治其“標”,柴胡、黃芩和解陰陽以治“本”,佐合歡皮、青葉膽清解郁熱。諸藥合用,四法并行,共奏利水降逆、溫陽補心、標本兼顧之功。二診則根據患者兼證加蘇梗、枳殼以行氣和胃。
患者,男,83歲。初診日期:2019年4月5日。主訴:間斷胸痛2年余?;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胸前區(qū)悶痛,于外院診為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置入支架2枚,后胸痛反復發(fā)作,多次查心電圖未見明顯異常??滔掳Y見陣發(fā)性左胸前區(qū)悶痛,坐立不安,焦躁易怒。納可,難以入睡,多夢,尿頻,尿急,便干,舌質暗,少苔,有裂紋,脈滑數。3年前于安定醫(yī)院診為中度焦慮癥,間斷服用抗焦慮藥物,具體用藥不詳。GAD-7:15分,PHQ-9:10分,HAMA-17:22分,HAMD-14:4分。西醫(yī)診斷: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焦慮癥(中度)。中醫(yī)診斷:胸痹,心悸,郁證; 肝膽郁滯,心神逆亂證。予柴胡加龍骨牡蠣湯合半夏秫米湯加減。處方:柴胡12 g、黃芩15 g、半夏18 g、夏枯草20 g、生薏苡仁30 g、北沙參30 g、茯苓20 g、酒大黃10 g、桂枝20 g、珍珠母30 g、煅龍骨30 g、煅牡蠣30 g、生姜15 g、大棗15 g、炙甘草10 g。7劑,日1劑,水煎分2次服。
2019年4月12日二診:諸癥好轉,胸痛發(fā)作次數減少,家屬訴患者情緒明顯改善,仍有便干,眠差。原方去棗、草,改桂枝30 g,加黃精30 g、生地50 g、百合30 g、青葉膽10 g、三七粉沖服6 g,14劑。隨訪癥狀好轉,GAD-7:11分,PHQ-9:9分,HAMA-14:14分。HAMD-17:4分。囑繼續(xù)服用中藥1個半月調養(yǎng)鞏固。
按 該患者以胸部悶痛為主訴就診,說明血脈之心的功能受損,但患者長期急躁易怒、失眠的情緒癥狀不容忽視。細問病史,患者在確診冠心病之前,已有焦慮癥的存在,這也印證了雙心相依互損的觀點[8],屬于神明之心影響血脈之心的典型案例。該病因情緒而起,結合舌脈,可推斷該病由肝膽郁滯日久,化火生熱,心神受擾所致,故煩躁易怒、坐立不安、失眠多夢。氣機郁滯則津液運化失司,聚而生痰,痰熱互結,脈絡痹阻而成胸痹,故見胸悶胸痛。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由小柴胡湯化裁而來。小柴胡湯疏肝利膽,加桂枝使內陷之邪從外而解,并能降沖逆而定悸;龍骨、牡蠣鎮(zhèn)靜安神、據陰召陽以標本兼治。大黃瀉熱和胃,茯苓寧心安神,諸藥合用,攻補兼施,共奏鎮(zhèn)驚安神、和解清熱之功。合半夏秫米湯調和陰陽。張錫純言半夏“生于夏半,即陰陽交換之際、由陽入陰之候,故能通陰陽合表里,使心中之陽漸藏于陰而入睡也”。吳鞠通又云:“半夏逐痰飲而和胃,薏苡仁秉燥金之氣而成,故能補陽明燥金之不及而滲其飲,飲退則胃和,寐可立至”。故遵之,以薏苡仁代替原方中的秫米。加珍珠母清肝瀉火,朱良春先生謂:“加之可入肝安魂”。
二診時失眠癥狀仍未解,故與百合地黃湯合用。同時,大劑量生地雖安神之功顯著(劑量可從1兩起,最大可用至2兩上下),但使用時需注意顧護脾胃。或可將生地黃改為熟地黃,或生熟地各半,或與干姜、肉桂等溫陽健脾之品配伍以制其涼膩礙胃之弊。
“雙心醫(yī)學”在強調治療患者心血管疾病軀體癥狀的同時,還需要關注患者的精神心理問題及主觀感受,倡導心身的和諧統(tǒng)一。目前中醫(yī)藥治療雙心疾病的優(yōu)勢逐漸顯現,筆者認為從“標本虛實”認識雙心疾病較為全面。陰陽失調為雙心疾病之根本病機,神志不安為致病之標,并存在虛實之不同病理演變。在治療上,以經方之溫陽養(yǎng)心、健脾利水、鎮(zhèn)靜安神、交通陰陽四法為指導,既可區(qū)分陽虛及水飲等虛實之變,又可標本兼顧,于臨床實踐當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