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麗梅(遼寧省凌源市中心醫(yī)院,遼寧 凌源 122500)
痙攣性癱瘓又稱上運動神經(jīng)元性癱瘓、硬癱,病理改變主要在脊髓中、雙側皮質(zhì)、脊髓束的軸索變性和脫髓鞘,以胸段最重。臨床表現(xiàn)為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呈剪刀步態(tài),影響患者生命健康,若不及時治療,還可增加廢用性肌萎縮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病風險,需引起重視,及時入院接受治療[1-2]?,F(xiàn)階段,臨床多采用巴氯芬片療法治療患者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狀況,但部分患者接受巴氯芬片療法治療,整體療效仍不能令臨床滿意[3-4]。對此,本院改進治療方案,以巴氯芬片療法治療作對比,采用芍藥甘草湯與血府逐瘀湯加減聯(lián)用方案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期間在我院接受康復性治療的128例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病例數(shù)為64例。對照組中,男性30例,女性34例,患者年齡52-75歲,平均(63.18±5.15)歲。觀察組中,男性31例,女性33例,患者年齡53-74歲,平均(63.22±5.2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P>0.05),可比性高,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 ①納入標準:納入患者均確診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符合診斷標準。接受肌電圖檢查,且資料完整。伴隨雙下肢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亢進,病理反射陽性,呈剪刀步態(tài)等癥狀。納入患者臨床資料完整,無資料不全者。納入患者及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②排除標準:并發(fā)其他腦血管疾病的患者。精神病患者。難治性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對本次研究應用藥物過敏患者。
1.3 方法 (1)對照組方案:采用巴氯芬片治療,具體如下:藥物為巴氯芬片,5mg/次,3次/d。連續(xù)治療10周。(2)觀察組方案:采用芍藥甘草湯與血府逐瘀湯加減聯(lián)用方案。方劑基本組成:炒白芍15g、炙甘草10g、熟地黃20g、當歸12g、桃仁10g、紅花12g、柴胡9g、枳實12g、牛膝20g。同時進行辨證加減治療。①針對語言能力差的患者:加遠志12g、石菖蒲15g;②針對頭暈的患者:天麻20g、鉤藤15g;③針對四肢酸痛的患者:加姜黃15g、乳香10g。分早晚兩次服用。連續(xù)治療10周。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認知功能改善情況及治療滿意度評分。①臨床治療總有效率評價指標包括:基本痊愈(癥狀表現(xiàn)改善91%-100%)、顯著(癥狀表現(xiàn)改善46%-90%)、有效(癥狀表現(xiàn)改善18%-45%)及一般(癥狀表現(xiàn)改善17%以下),總有效率=基本痊愈+顯著率+有效率。②認知功能改善情況采用簡易精神狀態(tài)檢查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進行評分,共包括定向力、記憶力、注意力和計算力四個評價項目,總分為30分,正常:評分27-30分;輕度癡呆:21-26分;中度癡呆:10-20分;重度癡呆:0-9分。評分越高,代表癡呆癥狀改善情況越好。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shù)據(jù)均采用SPSS26.0系統(tǒng)處理,計量資料用(±s)表示、以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表示、以χ2檢驗,P<0.05則表明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96.88%)高于對照組(84.38%)(P<0.05)。
2.2 兩組認知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與對照組MMSE評分比較,(20.29±1.08)VS(20.32±1.11),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MMSE為(27.18±3.15),對照組為(23.18±2.15),觀察組的認知功能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
2.3 兩組治療滿意度評分比較 觀察組的治療滿意度評分為(85.69±3.15),高于對照組的(81.18±2.01)(P<0.05)。
臨床醫(yī)學研究[5-6]表明,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是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受損之后,所形成的神經(jīng)缺血惡化的一種疾病,屬于中風常見后遺癥之一。近年來,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的臨床發(fā)病率呈現(xiàn)上升趨勢,越來越引起臨床重視,目前認為,由于皮質(zhì)運動區(qū)及下行的錐體束較集中的支配肌群,故病患常導致整個肢體癱瘓、一側肢體癱瘓,雙側病變可引起雙下肢癱瘓。患者可有典型的肌張力增高、腱反射活躍、病理征陽性,需引起重視,給予患者有效的救治工作,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并大幅度改善預后。
近年來,隨著醫(yī)學上對中風后痙攣性癱瘓重視程度的提升,已經(jīng)明確能夠?qū)е禄颊咧酗L后痙攣性癱瘓的病因較多,主要有腦內(nèi)動脈狹窄、閉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腦血液循環(huán)障礙等,最終引發(fā)上運動神經(jīng)元包括錐體系和錐體外系,錐體系神經(jīng)纖維組合成傳導束,經(jīng)腦干、脊髓到達脊髓前角這一途徑受損,而引發(fā)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故此,改善腦循環(huán),避免神經(jīng)缺血繼續(xù)惡化,挽救認知功能,降低癱瘓程度,促使運動神經(jīng)或者是肌肉平衡,防止并發(fā)癥,是最為有效的途徑[7-8]。
現(xiàn)階段,臨床多采用巴氯芬片療法、芍藥甘草湯與血府逐瘀湯加減聯(lián)用方案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巴氯芬片屬于伽馬氨基酸的衍生物,是一種作用于脊髓的骨骼肌松弛劑,鎮(zhèn)靜劑,適用于外傷,腫瘤,感染以及退行性病變所引起的脊髓的痙攣癥,能夠發(fā)揮解除肌肉痙攣的作用,可緩解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癥狀。芍藥甘草湯與血府逐瘀湯加減屬于中藥方劑,具有酸甘化陰、調(diào)和肝脾、肉筋止痛之功效,可用于治療中風后痙攣性癱瘓[9-11]。
本研究結果揭示,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認知功能改善情況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的治療滿意度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由此可見,芍藥甘草湯與血府逐瘀湯加減聯(lián)用方案能夠取得更好的治療效果,能夠更好地改善認知功能,提高患者對治療的滿意度,這是因為芍藥甘草湯與血府逐瘀湯加減方劑中,炒白芍可平肝止痛,養(yǎng)血調(diào)經(jīng),斂陰止汗;炙甘草可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熟地黃可補血滋潤、益精填髓;當歸可補血調(diào)經(jīng),活血止痛,潤腸通便;桃仁可活血祛瘀、潤腸通便、止咳平喘;紅花可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柴胡可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枳實可破氣消積、化痰散痞;牛膝可活血通經(jīng),補肝腎,強筋骨,利水通淋,引火(血)下行。諸藥合用,可奏解除痙攣、濡養(yǎng)經(jīng)脈、滋陰補血之功效,促進中風后痙攣性癱瘓癥狀改善,提高認知功能,達到更佳的治療效果,讓患者滿意[12]。
綜上所述,對中風后痙攣性癱瘓患者而言,應用芍藥甘草湯與血府逐瘀湯加減聯(lián)用方案的治療效果顯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病情,提高治療效果,改善認知功能,更值得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