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特約記者 呂克
“脫口秀”源自翻譯錯位
在去年年底的綜藝節(jié)目《脫口秀反跨年》中,脫口秀女演員楊笠的一番言論引發(fā)不小爭議——“男人,還有底線呢?”這種針對男性的諷刺語句激起部分網友不滿,也引發(fā)“脫口秀內核是什么”的討論。作為女性脫口秀演員,楊笠在脫口秀大會上說得最多的正是女性話題,尤其是聚焦女性在社會、家庭中遭遇的種種困境,而男性則常常成為她的吐槽對象,其中不乏令人捧腹的金句,在女性觀眾中引發(fā)極大共鳴。
但如果把楊笠節(jié)目中的段子單獨拎出來,刪除上下文放在社交媒體上,則會放大其“攻擊性”,包括另一位脫口秀演員池子在內的許多人認為:“脫口秀肯定不應該是楊笠那樣”。甚至有學者認為楊笠是在靠渲染性別對立“博出位”,把女性的性別弱勢變成自己的性別紅利,借此出名、得利。楊笠的支持者則認為,脫口秀這種藝術形式自誕生之日起,就是一種“冒犯的自由”,讓人“開心”是這種藝術形式的內核,那些玻璃心、自動帶入受害者身份的人,壓根沒必要去看脫口秀。
如今國內興起的所謂“脫口秀”其實源自翻譯上的錯位,并非在歐美流行的談話類節(jié)目“Talkshow”,若論形式和內容,更像“單口喜劇”(Stand-upComedy)。如果要嚴格進行類比,那種一個人站在舞臺中央,通過模仿、調侃、講段子吸引觀眾的幽默手法,更像是中國傳統(tǒng)的單口相聲或是日本傳統(tǒng)的“落語”,但在敘述方式和肢體語言上,又有西方式的特點。而“艾倫秀”“雞毛秀”等有固定的主持人,每期邀請不同嘉賓,坐在沙發(fā)上閑聊的方式,才是美國人熟知的脫口秀,與之對標的國內節(jié)目不是“脫口秀大會”“吐槽大會”,而是“金星秀”。
其實在李誕等人的脫口秀大火之前,國內已經擁有成功的單口喜劇先例——王自健的“今晚80后”曾在年輕人中擁有大量觀眾,培養(yǎng)了第一批創(chuàng)作者和粉絲,具有一定開拓意義。節(jié)目中幾乎只有王自健一個人在臺上講笑話,調侃自己和團隊成員“蛋蛋”“建國”“賴寶”等,后者在“今晚80后”停播后,開始借助網絡平臺擴大自身影響力,如今已經成為中國脫口秀大咖。
說回西方所熟悉的單口喜劇,起源可以追溯到歐洲早期的獨角戲,而美式單口喜劇則據傳與百年前的馬克·吐溫有關——這位擅長“毒舌”的大作家在落魄時,曾在酒吧、夜總會專門演出“單人吐槽”并頗受歡迎,逐漸帶動這種表演形式在全美流行,后來逐漸走入劇場、電臺和電視臺。如今在美國有大量優(yōu)秀的喜劇演員,像戴夫·查佩爾憑借睿智的幽默和犀利的金句,獲得美國喜劇界最高榮譽“馬克·吐溫獎”。
此外,還有杰夫·羅斯、比爾·伯爾,克里斯·洛克、凱文·哈特、特雷弗·諾亞、黃阿麗以及回到中國的黃西等喜劇明星。他們擁有各自的風格和領域,尤其擅長種族、性別、政治和宗教等社會敏感話題,而他們本身又大多是非裔、亞裔或女性,通過自嘲消解外界爭議,同時能夠博得主流輿論對于少數群族的同情和關注。除了美國,歐洲也有不少成功的單口喜劇演員,像英國的格雷格·戴維斯,法國的加德·埃馬勒等,都擅長運用語言和本土文化來挖掘笑料。
臺上“冒犯”不總是被寬容
目前許多單口喜劇明星逐漸走出劇場,或是登上電視成為主持人,或是主演、執(zhí)導電影,像黑人笑星艾迪·墨菲就是喜劇秀出身,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已是劇場和電視臺的紅人,然后轉戰(zhàn)銀幕帶來不少佳作,今年即將上映的《美國之旅2》就是他喜劇精神的集大成者。
不過,這些單口喜劇明星在劇場演出時,還能享受觀眾默認的“對冒犯的寬容”,而一旦站上更大舞臺,難免遭到更苛刻的質疑。去年凱文·哈特即將接任奧斯卡主持人之際,卻被爆料曾發(fā)表“恐同”言論不得不換人主持;2016年克里斯·洛克主持奧斯卡典禮時,把他在劇場里對亞裔的調侃搬上領獎臺,遭到林書豪等亞裔明星和觀眾的聲討。
“前喜劇人”面對敏感話題相對克制許多美國知名脫口秀主持人,本身也是單口喜劇演員出身,譬如“崔娃”特雷弗·諾亞、艾倫·德杰尼勒斯和“扣扣熊”史蒂芬·科拜爾。他們如今在自己的脫口秀節(jié)目中也會偶爾來段喜劇表演,在開場白和結尾時即興抖出包袱。
因為是在CBS、NBC等公眾電視臺上做節(jié)目,面對的是上千萬的電視觀眾,這些“前喜劇人”面對敏感話題通常相對克制:諾亞在電視上的吐槽就比較溫和,艾倫雖然早已公開同性戀身份,但她并不常以此為話題和噱頭,即便涉及政治立場和政治人物時,她的態(tài)度比其他男性同行更友好。美國前總統(tǒng)奧巴馬曾登上艾倫秀舞臺,還獲得不錯反響。特朗普在宣布參選時也上過科拜爾的脫口秀,主持人話鋒犀利,雖然當晚節(jié)目收視率不錯,但特朗普當選后反而鄙視科拜爾的表演“粗鄙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