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濤
(江西師范大學 日本學研究中心,南昌 330022)
日本無賴派代表作家太宰治(1909-1948年)一生的創(chuàng)作可分成前期、中期和晚期三個階段。在創(chuàng)作中期(1938-1945年),太宰治發(fā)表了多部改寫作品。改寫是文學中的一種寫作技巧,指的是將現(xiàn)有的小說、戲曲等原作加以潤色、改編、改創(chuàng),從而生成新的故事文本。太宰治的改寫作品大致有三種:第一種取材于中國古典文學作品,如《胯下之辱》《魚服記》《清貧譚》和《竹青·新曲聊齋志異》等;第二種取材于西方文學作品,如《女性的決戰(zhàn)》《乞討的學生》《快跑吧!梅洛斯》《新說哈姆雷特》等一系列作品;第三種則取材于日本傳統(tǒng)文學作品,主要有《新諸國故事》《御伽草紙》等作品集。
關于太宰治改寫作品的研究,最早給予關注的是日本學者木村小夜,在其專著《太宰治改寫作品論》中以太宰治創(chuàng)作中期三部典型的改寫作品(《女性的決戰(zhàn)》《新諸國故事》《御伽草紙》)為中心,將改寫作品與原作進行了縝密的對比和分析。木村小夜指出,改寫是太宰治一貫的創(chuàng)作方法,改寫的本質就是太宰治創(chuàng)作本身的特質[1]。九頭見和夫的《太宰治與外國文學——對改寫小說原著的研究》[2],從西方文學的不同角度來剖析太宰治文學,彌補了大多數(shù)太宰治研究者依賴翻譯原著來研究的不足,開啟了研究太宰治改寫作品的新切入點。渡部芳紀則在以上基礎上進一步將太宰治的改寫作品定位在“私小說”作品的延長線上,認為太宰治之所以會寫改寫小說,完全是因為他的親身經(jīng)歷之源泉已經(jīng)書寫殆盡,不再將他的人生經(jīng)歷如傷口般赤裸裸地攤在讀者面前,所以太宰治主張通過改寫的創(chuàng)作方式,透過別人的人生經(jīng)歷,將自己的思想表達出來[3]。綜觀以上由于研究角度和選擇對象不同而出現(xiàn)的多元論調可知,不論是文本比照分析,還是追根溯源式的推敲與研究,都認為太宰治數(shù)量多達20余部的改寫作品均發(fā)根于改寫的創(chuàng)作方式出現(xiàn)之后,展示了作家的創(chuàng)意與思想。但是以上的研究都各倚重一角,無論從任何一個側面討論太宰治改寫文學的脈絡關系,都難免忽視和割裂其與其他方面的關聯(lián)性。基于此,本論從橫向維度上對太宰治對中國古典文學主題的改寫與再創(chuàng)作、太宰治的改寫作品與西洋文學作品脈絡的因承關系、太宰治的改寫作品與日本傳統(tǒng)文學的承襲關系三個方面進行耙梳,或可為重新討論與全面評價太宰治改寫文學提供新的可能。
太宰治的多部作品都是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改寫之作,最有代表性的是《胯下之辱》《魚服記》《清貧譚》和《竹青·新曲聊齋志異》等佳作。其中影響最大的一部改寫之作《竹青·新曲聊齋志異》(《文藝》1945年第5期)原典為蒲松齡《聊齋志異》中的《竹青》?!吨袂唷菲?,講的是:貧窮書生魚容科舉落榜,返鄉(xiāng)途中在洞庭湖畔吳王廟歇腳,變身為烏鴉與吳王的神鴉竹青結為眷侶。不久,魚容受傷,變回人形,與竹青分離,回到家中。時隔三年,魚容再度參加科舉考試路過吳王廟,此時的竹青已變身為人,二人結為夫妻。時日一久,魚容思念故鄉(xiāng),善解人意的竹青支持魚容返鄉(xiāng)與原配妻子團聚。而太宰治改寫的《竹青·新曲聊齋志異》的主要情節(jié)則是:魚容儒雅向學,在養(yǎng)父的包辦之下娶一悍婦為妻。家庭生活不幸的魚容在鄉(xiāng)試結束的回鄉(xiāng)途中,于洞庭湖畔吳王廟歇腳之時,夢中邂逅竹青。魚容鄉(xiāng)試名落孫山,飽受悍妻的嘲諷和虐待,再度應試之后在吳王廟重逢竹青。二人自此在漢陽同居生活。時日一久,魚容開始思念家鄉(xiāng),返鄉(xiāng)后竟意外發(fā)現(xiàn)家中悍妻變成了竹青的模樣,自此夫妻生活幸福。通過比較兩部小說可以發(fā)現(xiàn),太宰治將蒲松齡筆下粗線條勾勒的落榜書生魚容、一筆帶過的魚容的妻子等人物刻畫得更為生動細膩,尤其是魚容,變成了典型的知識分子形象(甚至動輒滿口“大學之道止于至善”之語)。魚容的妻子也塑造得非常生動,其人不僅相貌丑陋,而且對丈夫的治學理想和奉行的“君子之道”嗤之以鼻。魚容在精神上被鄙視,身體上也遭受折磨,經(jīng)常被悍妻逼迫著洗衣、下地干活。太宰治將魚容的妻子刻畫為在身體和精神兩個層面上與丈夫完全對立的存在,這為后面魚容與竹青在吳王廟的相遇相知作了鋪墊。太宰治筆下的魚容夫妻關系狀態(tài)也為后來婚姻出軌并與竹青過上神仙生活埋下了伏筆。另一部作品《清貧譚》改寫于《聊齋志異》中的《黃英》,蒲松齡筆下的菊精黃英是一個賢妻良母型的女性形象,經(jīng)太宰治改寫則成為了風姿綽約、熱情奔放的女性形象,她甚至不拘禮節(jié),在深夜幻化為蝴蝶與男主人公才之助私交。擺脫了原作中“賢妻良母”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黃英敢愛敢恨的女性形象凸顯出來,這也為后來二人過上幸福生活創(chuàng)造了條件。
從以上兩個例子來看,太宰治的改寫技巧,不僅僅重新講述了《聊齋志異》中的經(jīng)典故事,還通過人物性格塑造和故事重新架構等手段,將原作中人與妖的愛情故事,變?yōu)樘接懭绾潍@取人生幸福的深刻命題。在太宰治改寫的《竹青·新曲聊齋志異》的結尾,變換為竹青模樣的悍妻幡然悔悟,對魚容說道:“我的容顏發(fā)生了全然變化,變得這么漂亮,真的是讓人開心,我的病痛和不快也都拋到九霄云外。我就立刻起床將家里的面貌煥然一新,沒想到你就回來了。我真的好高興呀!你原諒我吧?我現(xiàn)在不僅僅是長相,心靈也洗心革面了。之前都是我不對,請將我以前對你做過的不好的事情全部忘掉,讓一切成為過去,原諒我,讓我一輩子守在你的身旁吧!”[4]從此處來看,這一類別的改寫可以說是大文豪太宰治對中國古典文學認知之后的自主填補和想象,用日本式的想象重新解讀和架構中國古典文學中的經(jīng)典故事,在賦予原典新的文學內涵的同時,也凸顯了太宰治改寫文學高超的敘事技巧。
除了對中國古典文學進行改寫之外,太宰治的改寫作品與西洋文學作品之間亦有著多重維度的因承關系。這類取材于西方文學作品的有改寫于法國抒情詩人弗朗索瓦·維庸的詩集《大遺言書》的《乞討的學生》、改寫于德國作家赫伯特·奧伊倫貝格的同名短篇小說《女性的決戰(zhàn)》、改寫于德國詩人席勒敘事詩《人質》的《快跑吧!梅洛斯》以及改寫于英國戲劇大師莎士比亞的名劇《哈姆雷特》的《新說哈姆雷特》等作品。這幾部作品大多集中出現(xiàn)在太宰治創(chuàng)作生涯的中后期,是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戰(zhàn)時和戰(zhàn)后的時間分水嶺上,在神乎其技的寫作手法中交相輝映著明暗兩種意向,是太宰治改寫小說風格的完美體現(xiàn)?!犊炫馨?!梅洛斯》是其中比較重要的一部作品,講述的是:牧羊人梅洛斯因為挑戰(zhàn)生性多疑的國王而被判死刑,臨刑前決定用好友塞利奴提烏斯為人質,以三天為期限,去參加妹妹的婚禮。梅洛斯在返程的路上,遭遇了自然和人為的各種災害與危險,也經(jīng)歷了光與影的爭斗和靈與肉的反思,最后履約救出了好友塞利奴提烏斯,國王感動于他的守信,赦免了他的死刑。在這部作品發(fā)表的同時,太宰治撰文聲明此作是改寫于德國著名詩人埃貢·席勒(1890-1918年)的詩歌《人質》?!度速|》雖為詩歌體裁,但是在比較兩部作品之后可發(fā)現(xiàn),《快跑吧!梅洛斯》在故事情節(jié)、結構設置、表現(xiàn)手段等層面,幾乎是以毫無二致的篇幅再現(xiàn)了席勒敘事詩《人質》的敘事內容。不僅如此,設置的人物名字亦是席勒原作中人物的日文讀音。當然,太宰治的改寫之作并非僅僅是簡單地停留在套改之上,與原作執(zhí)著于歌頌友誼、忠誠與信守承諾等寶貴品質的主題不同,《快跑吧!梅洛斯》在人性書寫的維度上更顯得深刻而高超,即刻畫了一系列在性格、認識、人性上有缺陷的各類人物,讓他們在友誼與信任的溫暖之下,通過自我認知和他者參照的轉換與提升,被感召出人性層面上的良善與美好。太宰治改寫作品的創(chuàng)作時間基本上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開戰(zhàn)至日本戰(zhàn)敗投降的時間相吻合。因此,許多已有研究在探討太宰治這個時期的改寫文學特質時,往往多認為戰(zhàn)爭的激化以及戰(zhàn)時對文學作品檢閱、出版的嚴格化是造成太宰治在這段時期有很多改寫作品的根本原因。但也正是如此,太宰治以改寫的方式,表面上在因承西洋文學故事的同時,從更加深刻的維度上對故事的主體——人物進行了人性層面的審視與挖掘。
值得一提的是,二戰(zhàn)期間,太宰治全家躲在防空洞里生活,為了排解苦悶,也為了給女兒以文學和思想上的啟迪,太宰治決定寫一部給剛滿四歲的長女津島園子的故事集,這也是后來改寫故事集《御伽草紙》出版的重要契機。
熟諳中西方故事的太宰治對日本傳統(tǒng)文學亦有著深厚的積淀。根據(jù)西方文學作品改寫出《快跑吧!梅洛斯》和《新哈姆雷特》等名作的同時,太宰治同樣也擅長從日本的古代昔話中擷取素材,《御伽草紙》(1945年)就是太宰治根據(jù)日本的傳統(tǒng)民話改寫的故事集?!队げ菁垺分饕膶懥恕陡盍觥贰镀謲u太郎》《碦嗤碦嗤山》《切舌雀》四個故事。表面上是太宰治對日本傳統(tǒng)故事情節(jié)的蹈襲,實際上《御伽草紙》的出版煥發(fā)了日本傳統(tǒng)民間故事內部所潛藏的新生機。在《御伽草紙》的故事中,太宰治“用自己的筆觸將原本簡單的童話故事點出了人生的悲喜,在單純的故事情節(jié)間寫出了對人性與現(xiàn)實命運的無奈”[5]。其中《割瘤》出自《宇治拾遺物語》中的小故事《小鬼割瘤譚》[6],原故事梗概是:一位臉上長瘤的老爺爺在山中避雨,偶遇小鬼的宴會。因為老爺爺舞跳得好,小鬼希望老爺爺再來,就幫他把臉上的瘤子給割掉了。隔壁的另一位老爺爺知道了,也希望摘除自己的瘤子,但是他舞姿笨拙,最后被小鬼安上了之前老爺爺摘除的瘤子。這個故事經(jīng)太宰治改寫后變?yōu)椋豪蠣敔斚矚g喝酒,妻子勤謹,兒子像阿波圣人一樣偉岸,但是老爺爺總是有一種疏離感,臉上長的瘤子就成為他傾訴內心苦惱的唯一對象。偶然老爺爺山中遇到小鬼,酒過三巡趁興起舞互訴心聲,最后小鬼好心把老爺爺臉上的瘤子割掉,老爺爺卻陷入憂思。附近另有一位因臉上長瘤而深感苦惱的老爺爺,聽聞此事后也跑到山里,在小鬼跟前跳舞,但是小鬼根本不買賬,盡管這位老爺爺名望很高,仍舊沒幫他割瘤子。在新潮社出版的單行本《御伽草紙》解說中,奧野健男這樣寫道:“太宰治正處在空襲之下,明日如何無從卜知,在防空洞中為孩子寫了這本稱作是‘古老的古老的故事’的繪本,在日本人膾炙人口的御伽說話中,融入自己的人生觀、藝術觀、倫理、思想、所有的實際生活體驗,創(chuàng)作出渾然天成的藝術精品。”(奧野健男:「お伽草紙解説」)[7]在這里可以說,《割瘤》的寫作是在吸收和轉換《宇治拾遺物語》中《小鬼割瘤譚》情節(jié)的基礎上的一種重生與升華?!缎」砀盍鲎T》是太宰治《割瘤》的創(chuàng)作源頭,而《割瘤》則是《小鬼割瘤譚》的更高層次的藝術提煉,重構出比原故事更為深刻的思想內涵。
另一部改寫作品《浦島太郎》則是取材于在《日本書紀》《萬葉集》等日本古代典籍中都有記載的日本民話故事。民話故事的梗概為:漁民浦島太郎在海灘上看到孩子們捉弄烏龜,便上前搭救,后來烏龜為了報恩,把浦島太郎帶到了龍宮城,享受人間沒有的快樂。時日一久,浦島太郎開始想家,臨別之際,龍女贈送一玉盒,告誡浦島太郎不可輕易打開。浦島太郎歸家后,發(fā)現(xiàn)滄海桑田,家人都已經(jīng)故去了。懊惱的浦島太郎打開玉盒,從中冒出一陣白煙使浦島太郎變成了三百歲的老翁。這則民話故事起初宣傳的寓意有兩個:一個是善有善報,勸人行善;第二個是告誡人們不要貪圖享樂,要信守承諾,言出必行。在太宰治筆下改寫的《浦島太郎》則是從浦島太郎的家世寫起,浦島太郎是家境殷實的世家長子,“有著世家長子身份相匹配的高雅情調”[8],又由于有繼承家族“恒產(chǎn)”的使命,因此遭到弟弟和妹妹們的攻訐和詆毀。所以現(xiàn)實的不理想成為浦島太郎接受烏龜?shù)难?蠱惑)前往龍宮的起因。在浦島太郎看來,搭救烏龜不被孩童們捉弄只不過舉手之勞,他除了在烏龜面前炫耀自己愛好風雅之外,并沒有企求報答之意。在太宰治筆下通過烏龜和浦島太郎長達兩千多字的對話來暗示浦島太郎,龍宮才是正統(tǒng)的風雅之地,是風雅之士的美麗夢境和內心向往,這才是浦島太郎離開人間的最終動力。另外,浦島太郎能流連于龍宮,除了后面出現(xiàn)的龍女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在“正統(tǒng)的風雅之地”龍宮里,才意識到“自己的風雅僅僅是東施效顰罷了,說到底,自己仍是鄉(xiāng)下的一只野猴子”。在《浦島太郎》的結尾,太宰治坦率地寫道:“為了這事兒,我已經(jīng)想了很久了。就這么著,直到最近,我才終于覺得多少有些明白過味兒來了。說到底,是‘三百歲對于浦島太郎來說是極為不幸的事’這樣先入為主的觀念妨礙我們的正確理解。……所謂‘可憐’啦、‘犯傻’之類的,其實僅僅是我輩俗人的妄斷罷了。這‘三百歲’對于浦島太郎來說,絕不是什么不幸!”在這里,太宰治通過作者(敘事者)現(xiàn)身作品的形式(畫外音)點出了改寫的《浦島太郎》的新的內涵。在以往的認識中認為浦島太郎因為貪戀仙境而蹉跎了歲月是值得“可憐”和嘲笑(“犯傻”)的,但是現(xiàn)實中的浦島太郎面對人世間的各種攻訐,連他最后的尊嚴——“風雅”也成為弟弟妹妹和烏龜嘲笑的對象時,那么他在龍宮的所有見識——神圣的風雅和無盡的寬容與自由,比起虛度徒勞的歲月,更加的難能可貴,對于此,太宰治的評價是“浦島太郎就是因那股升起的白煙而得到救贖的”。
由上可知,《御伽草紙》取材于日本古老的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通過太宰治“脫胎換骨”式的改寫,重新賦予了日本民間傳說和神話故事以全新的寓意和時代內涵,這其實亦可看作是太宰治本人內心焦躁和渴望的真實呈示。從太宰治文學整體來看,《御伽草紙》迥異于其隨后創(chuàng)作的《斜陽》《人間失格》等“灰色幻滅”主題的作品,多處流露出作家對接下來新生活寄予的向往和好奇,是難得一見的具有明朗靜肅傾向的佳作。
眾所周知,太宰治最崇拜的一位日本作家是芥川龍之介。1927年芥川龍之介的自殺,給太宰治造成了巨大的影響,致使他寄希望于獲得“芥川文學獎”來彌補內心的缺憾。隨后,太宰治憑借《逆行》強勢入圍第一屆“芥川文學獎”,但是由于評委川端康成的評價“據(jù)我個人私見來看,太宰治當前的生活愁云慘淡,讓人生厭,作品的才華無法欣賞”而一票否決,惜敗給石川達三的小說《群氓》。在第二屆再次敗北之后,到第三屆評獎時,由于評獎規(guī)則改變,太宰治失去了評選資格,還被評委佐藤春夫將他寫信賄選的事情寫成紀實小說《芥川獎》,成為日本文壇的笑柄。一連三度在“芥川文學獎”中鎩羽而歸,導致太宰治在文學寫作風格上越發(fā)頹廢,而且連續(xù)五次執(zhí)念自殺,使大文豪走向悲劇人生。而在這之前的頹廢色彩相對稀薄的改寫文學階段,太宰治過著平和安寧的家庭生活,通過改寫中西方故事和日本傳統(tǒng)文學作品,逐漸展露出“浦島太郎”式的人生境界和對平淡生活的一種積極信念。這種信念其實來自太宰治在這一階段適意安穩(wěn)的生活。他以寫作市井小說為生,并不是拋卻過往那個因為自尊與他人不同而不斷反抗既有的社會結構然后寫出大量頹廢作品的太宰治,而是歷經(jīng)被周遭的人輕視、被環(huán)境排斥、夢想破滅、對人生產(chǎn)生無窮疲倦感之后仍然無法拋棄對生命熱愛的太宰治。這種“表白”立于太宰治內心對重新建構戰(zhàn)后新世界的渴望之上,也立于他對世界、生命、人性最直接樸素的認識之上,這也正是改寫文學之于太宰治的重要意義之所在?!队げ菁垺钒l(fā)表三年后,創(chuàng)作完《人間失格》的太宰治,在1948年6月13日深夜,和情人山崎富榮在玉川投水殉死。正如日本學者平野謙所評論的那般——“異常乃是平常,平常乃是異?!盵9],這位無賴派文學的代表作家通過決絕的行為為自己的文學生涯畫上了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