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康林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畜牧業(yè)科學研究所,四川 甘孜 626000)
梨形蟲病是蟲媒疾病,通過硬蜱傳播,因蜱的種類和分布有地區(qū)性,其活動有季節(jié)性,故梨形蟲病的發(fā)生也具有一定的地區(qū)性和季節(jié)性。
患畜體表寄生有蜱,高熱稽留,精神沉郁,食欲減退或廢絕,呼吸急促;反芻及胃腸蠕動減弱或停止,便秘或腹瀉;可視黏膜蒼白并逐漸黃染,血液稀薄,可視黏膜、肛門周邊、尾根部、陰囊等皮薄處出現(xiàn)出血點或溢血斑;有血紅蛋白尿,尿色隨著病情加重呈淺紅至棕紅色或黑紅色;有的患畜體表淋巴結腫大,重癥若不及時治療3~15 d死亡。
患畜消瘦,僵尸狀明顯;皮下組織、肌肉結蹄組織和脂肪呈黃色膠樣水腫;皮下、肌間、黏膜、漿膜上均見出血點和出血斑;肝、脾腫大;腎臟腫大,呈淡紅黃色,有出血點;皺胃和腸黏膜潮紅并有點狀出血;切開腫脹的淋巴結,見暗紅色、白色的大小不一的結節(jié)。
抽樣調查本地蜱蟲樣本300 份,顯示主要蜱種為西藏革蜱、青海血蜱。高寒草甸自然放牧區(qū)牦牛、藏羊蜱蟲感染相對較低的原因是氣候惡劣及自然天敵限制了蜱蟲的繁殖。低海拔,氣候、植被較好的河谷農(nóng)牧區(qū),半舍飼、舍飼畜蜱蟲感染率相對較高的原因是養(yǎng)殖方式粗放,蜱蟲天敵少,防疫、驅蟲、消毒不到位。
采集寄生蜱蟲較多或排血尿病畜的耳靜脈血液或頸靜脈血液10 mL,制成血涂片,放入4 ℃冰箱保存,送檢。檢測顯示致病主要蟲種為:牛巴貝斯蟲、中華泰勒蟲、瑟氏泰勒蟲。
對外地引進的牦牛、藏羊嚴格進行檢疫、驅蟲。病死牛及其糞便、污染物嚴格按照GB16548規(guī)定進行處理。
體內(nèi)體外結合驅蟲,全年用藥3~4 次并視驅蟲效果調整用藥量。驅蟲藥物有雙甲脒、二嗪農(nóng)、溴氰菊酯、氰戊菊酯、碘硝粉、伊維菌素等。本病流行地區(qū)發(fā)病期到來前用貝尼爾預防性治療。
加強圈舍及周邊的消毒,墻體裂縫及時封補。
治療藥物有咪唑苯脲、貝尼爾、硫酸喹啉脲、鹽酸吖啶黃、青蒿琥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