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青 宣丹丹 孫曉玲 夏正鳳
摘要:本文以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江蘇神農大豐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選育的中熟中粳水稻品種南粳5718作為材料,通過設置5種基肥肥料運籌和5個密度試驗處理,驗證該品種高產種植條件下的適宜肥料用量和種植密度。結果表明,粳稻品種南粳5718適宜基肥肥料用量為40%(20-5-15)40kg/667m2,適宜栽插密度為插秧2.3萬穴/667m2,水稻可獲得較高的產量。
關鍵詞:水稻;南粳5718;肥料運籌;密度;產量
連云港市地區(qū)溫光資源豐富,土地肥沃,中熟中粳面積約20hm2,一直是江蘇省省中熟中粳水稻優(yōu)勢產區(qū)。近年來。隨著種植制度的變化、栽插成本的增加,水稻種植出現了直播稻、移栽稻、機插等種植方式。隨著水稻種植方式的改變,種植戶對水稻生產亦提高了管理水平?!扒f稼一枝花,全憑肥當家”,在水稻生產過程中,肥料用量大,水稻貪青晚熟,影響品質;肥料用量小,水稻產量低,經濟效益上不去。密度是水稻產量的重要因素。密度低,水稻群體不足,難以實現高產;密度過大,群體蔭蔽,病蟲害增多,群體貪青晚熟,影響產量。因此,為獲得最大的水稻經濟效益,必須嚴格遵循在適宜的播期和栽培密度下種植水稻,發(fā)揮水稻最優(yōu)群體綜合潛能。前人對水稻已進行過密度和肥料的相關試驗。本研究為了探討高產粳稻品種南粳5718的基肥肥料用量和種植密度,掌握其對產量的影響規(guī)律,為水稻品種的推廣和推廣模式提供理論依據。
1 材料和方法
1.1 試驗地點
試驗田位于江蘇省連云港市稻麥展示基地,試驗田前茬作物為小麥,土壤類型為沙姜黑土。質地偏粘,肥力水平中等偏上,地力比較均勻。播種前采集耕作層土樣(0~15cm)進行分析測試。土壤pH7.1、有機質19.38g/kg、全氮1.06g/kg、速效磷30.24mg/kg、速效鉀121.35mg/kg。
1.2 供試水稻品種
中熟中粳品種南粳5718,由江蘇省農業(yè)科學院糧食作物研究所、江蘇神農大豐種業(yè)科技有限公司選育,于2019 年通過江蘇省作物審定委員會審定,具有產量高、米質優(yōu)、抗性好,生育期適中等特點,適宜于連云港市各縣區(qū)及周邊地區(qū)種植。
1.3 試驗設計
本試驗采用二因素隨機區(qū)組試驗設計,小區(qū)面積15m2(3m×5m),設3次重復?;史柿嫌昧糠譃椋篈1(40%,20-5-15配方肥30kg/667m2)、A2(40%,20-5-15配方肥40kg/667m2)、A3(40%,20-5-15配方肥50kg/667m2)、A4(40%,20-5-15配方肥60kg/667m2)、A5(45%,15-15-15復合肥40kg/667m2)5個處理;密度試驗分為:B1(1.7萬穴/667m2)、B2(2萬穴/667m2)、B3(2.3萬穴/667m2)、B4(2.6萬穴/667m2)、B5(2.9萬穴/667m2)5個處理。
采用旱育秧。秧齡控制在20d左右。667m2施純氮21kg左右,基蘗肥與穗肥比例為6:4,磷鉀肥用量分別為2.5kg和7.5kg/667m2,作基肥一次性施入。其他管理同常規(guī)大田。
1.4 考察指標和數據處理
成熟時,小區(qū)單打單收測產,水分統一控制在14.5%以下,折合實產。數據均為三次重復的平均數。
2 試驗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試驗處理對水稻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1可見:肥料用量處理方面,水稻栽插密度和基本苗一致,均為2.2萬穴,6.6萬苗,隨著肥料用量的增加,株高先增后降,A5與A5處理相當。拔節(jié)期、高峰苗苗數亦隨之增加,呈正相關關系,抽穗期的穗數隨著肥料用量的增加表現出先升后降,至A2為拐點,成熟期的畝穗數亦與肥料用量呈正相關關系。而各生育期A5處理與A2處理之間差異不顯著。
在密度處理方面,株高隨著水稻栽插密度的增加而增高,呈正相關關系,各生育期莖蘗隨密度增加而增加,呈負相關關系,這與水稻田的小環(huán)境相吻合。
2.2 不同試驗處理對水稻產量構成的影響
由表2可見:基肥用量處理方面,粳稻品種南粳5718的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有先增加后減低趨勢,至A2呈正態(tài)分布。千粒重亦呈負相關關系,由25.32g下降到24.01g;結實率隨著密度增加而下降,呈負相關關系,由95.12%下降到91.21%;每穗總粒數、有效穗數有先增加后減低趨勢,至B3為拐點,呈正態(tài)分布。
在栽插密度方面,隨著水稻栽插的密度增加,粳稻品種南粳5718的理論產量和實際產量有先增加后減低趨勢,至B3呈正態(tài)分布。有效穗數隨著栽插密度增加而不斷增加,由15.23萬穗/667m2增加到22.46萬穗/667m2;結實率隨著密度增加而下降,呈負相關關系,由92.63%下降到88.17%;千粒重亦呈負相關關系,由25.88g下降到23.45g;每穗總粒數有先增加后減低趨勢,至B3為拐點,呈正態(tài)分布。
3 結論
通過粳稻品種南粳5718基肥肥料用量試驗發(fā)現,處理A2(40%配方肥20-5-15,40kg/667m2)最高,實際產量平均628.37kg/667m2,處理A5(45%復合肥40kg)產量次之,平均產586.83kg/667m2,兩者差異較顯著。A3、A4肥料用量較大,相應生育進程推遲,遇到低溫,灌漿結實下降,導致產量降低。
通過密度試驗發(fā)現,處理B3(2.3萬穴/667m2)產量最高,平均產為564.73 kg/667m2。密度過大,群體蔭蔽,病蟲害多,無效分蘗多;密度過小,群體不夠,穗粒結構不合理。產量相對較低。
參考文獻
[1] 朱峰,王春蕾,王玲燕,等.優(yōu)質早熟水稻新品種“申粳1221”肥料運籌技術研究試驗簡報[J].上海農業(yè)科技,2018(5):121-123.
[2] 楊桂蘭,浦選昌,楊立,等.水稻不同品種、播期和密度對產量及性狀的影響[J].耕作與栽培,2004(6):24-25,54.
[3] 王成璦,王伯倫,張文香,等.栽培密度對水稻產量及品質的影響[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4,35(4):318-322.
[4] 鄭寨生,劉新華,吳吉祥,等.施肥方法和栽培密度對水稻品種間產量與品質的影響[J].上海農業(yè)學報,1995,11(3):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