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晏
TVB新劇《星空下的仁醫(yī)》,口碑很穩(wěn)健。
它說的是兒科醫(yī)生況叢昕(馬國明 飾)與許甘楓(鄭嘉穎 飾),因20年前的醫(yī)療事故分道揚鑣,最后又因為共同的醫(yī)療信念,重歸于好的故事。
宏觀看劇情走向,會覺得它有一點像現(xiàn)實主義的《白色巨塔》。
微觀看具體情節(jié),又覺得它很像理想主義的《機智醫(yī)生生活》。
這也能看出TVB的野心,它試圖用一部《星空下的仁醫(yī)》,盡可能貼合醫(yī)療劇的兩個經典標桿:既把醫(yī)療和政治相結合,涉足醫(yī)療背后的權力斗爭和復雜人性;又主打溫情和喜劇,在每一個病患案例的診斷與治療過程里,凸顯人情之間的溫暖與良善。
這就是為什么,在干凈利落的劇情推進里,馬國明會反復提及三代兒科醫(yī)生都未能完成的建設兒科大樓的心愿,并為了劇情設定,讓馬國明的恩師梁醫(yī)生猝然去世——梁醫(yī)生去世后留下巨大的權力真空,讓馬國明原本即將實現(xiàn)的念想,再次成了空中樓閣。
這條線涉及的,就是醫(yī)療巔峰劇《白色巨塔》的重心所在:它表面講的是醫(yī)療,內核卻是政治和人心。它要在話語權的爭奪里,凸顯醫(yī)療體制的黑暗面,以及人心在這個體制里逐漸異化的可悲可嘆。
但純政治講述,會讓故事顯得冷硬。
所以《星空下的仁醫(yī)》很取巧但也很真實的地方就是,它為故事穿插了一條20年前的醫(yī)療事故線:當時鄭嘉穎和馬國明還是跟隨鐘教授(龔慈恩 飾)的實習醫(yī)生,但龔慈恩在治療中為推卸醫(yī)療責任,置病人痛苦于不顧。馬國明為順利結業(yè),聽從鐘教授的指令,而鄭嘉穎卻憤而斥責前輩龔慈恩,最終被勒令退學。20年后,龔慈恩成為醫(yī)學界大佬,依舊對鄭嘉穎和馬國明的前途和命運,有實際上的話語權。
它把話語權對人的實際作用,嵌套上具體而微的人際關系,讓觀眾更能從角色的情感上,去體悟他們做出決定的諸多考量。
畢竟,任何一個身在職場的人,都會經歷這樣的過程。
但它沒有為了劇情而犧牲角色。
在醫(yī)療體系的敘事類型里,它們更傾向于強調病患關系里理想主義的一面,即:體制良性運轉、醫(yī)生兢兢業(yè)業(yè),病人乖巧配合,家屬溫柔善良——即便偶有不滿,也能在后續(xù)故事里充滿理解和悔意。
比如第11-12集里的未成年少女徐佳雪,單親家庭的她,先是被診斷為懷孕,接著又確診還患有卵巢生殖細胞瘤——原本就暴跳如雷的父親,面對“保大保小”的問題,毅然選擇摘除女兒的子宮,理由是“我不在乎她將來是不是有孩子,我只在乎我就這一個孩子”。
但故事緊接著反轉,一直未說過話的徐佳雪,躺在手術臺上的時候告訴醫(yī)生,她想保住這個孩子。而因為流產而喪失生育能力的主刀醫(yī)生Kay(周家怡 飾),違背患者父親簽字的同意書,沒有摘除徐佳雪的子宮。徐佳雪的父親勃然大怒,覺得周家怡害了自己女兒??僧斔吹脚畠旱漠?,和她在畫上寫的“親愛的寶寶,如果你能活著,要記得我好愛你”,這才幡然醒悟:原來女兒疼愛寶寶的心情,跟自己疼愛女兒的心情,如出一轍。
也就是說,《星空下的仁醫(yī)》既不喜歡人性和人際里密布的荊棘和裂縫,也不想直面伴隨病痛而來的生存壓力……那些圍繞在病患和醫(yī)療上的丑陋與不堪,都不是它在意的點。
《星空下的仁醫(yī)》想要的,是營造極其理想主義的粉色現(xiàn)實圖畫,讓人能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抱著最大的善意,相互之間達成真誠的理解,并在這個過程里,讓觀眾感受到溫暖。
一言以蔽之,就是強調愛和善良的力量。
在這個敘事前提下,一切矛盾、誤解或丑惡,都會變得情有可原(相信在大結局時,龔慈恩扮演的鐘教授當年所犯的醫(yī)療錯誤,也會被處理成可被原諒的過失)。
于是就不難理解,海俊杰扮演的周振堯,在前12集以“逢迎權貴、打壓同事、一言獨大”的工具人形象出現(xiàn)后,能在13集結尾給觀眾拉滿好感和好奇心的原因:他也曾是個不顧個人、純?yōu)椴∪丝紤]的醫(yī)生,為什么會變成現(xiàn)在這個樣子,他這些年都經歷了什么?
從這兩個層面看,《星空下的仁醫(yī)》確實把《白色巨塔》的現(xiàn)實主義,和《機智醫(yī)生生活》的理想主義的成分,調配得極其成功。
《星空下的仁醫(yī)》(2021)類型: 劇情制片國家/地區(qū): 中國香港語言: 粵語季數(shù): 1集數(shù):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