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浪
摘要語文教育不僅是學生素質教育最基礎的一環(huán),也是對學生文化方面、思想層面的教育,這其中也包含著審美教育。語文可以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發(fā)揮名著鑒賞的作用,用名著引導學生建立審美能力。高中階段的語文教材中有大量經典名著節(jié)選,都可以作為優(yōu)質閱讀材料,本文從審美教學現(xiàn)狀、意義、實施策略等方面著手,就中學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進行分析研究。
關鍵詞 中學語文 文學名著 閱讀教學 審美教育
中圖分類號:G424文獻標識碼:ADOI:10.16400/j.cnki.kjdk.2021.19.052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Reading Teaching of Chinese Literary Classics in Middle Schools
CHEN Hailang
(Gansu Pinglia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 Pingliang, Gansu 744000)
AbstractChineseeducationisnotonlythemostbasicpartofstudents’qualityeducation,butalsotheeducationofstudents’ culture and ideology, which also includes aesthetic education. Chinese can make use of its unique advantages, play the role ofappreciationofmasterpieces,andusemasterpiecestoguidestudentstoestablishaestheticability.Therearealargenumber of classic works extracts in the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of senior high school, which can be used as high-quality reading materials.This paperanalyzesandstudiestheaestheticeducationinthereadingteachingofChineseLiteratureClassics from the aspect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significance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aesthetic teaching.
Keywordsmiddle school Chinese; literary masterpieces; reading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1中學語文文學名著教學中審美教學的現(xiàn)狀分析
第一,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有待提高。引導學生閱讀鑒賞名著來提高審美能力需要教師專業(yè)地引導,但我國高中師資力量和水平還達不到要求,如有些教師的文學素養(yǎng)和文學儲備欠缺,或者將文學與時間結合不夠等,教師的專業(yè)性決定著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高低,如果不能將名著與審美有效結合,那邊無法發(fā)揮有大效果,筆者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部分實施審美教育的高校在教學設計上做得并不完美,盲目性較強,甚至有些隨意性,有一部分教師仍然認為審美教育要為應試教育服務,過于片面,導致學生無暇用心感受文學之美,更遑論理解文學審美了。
第二,教學模式固化。方式單一也是如今的教學現(xiàn)狀,教師沒有新穎的方式來引導學生閱讀,學生也沒有好的方式開展自主閱讀,從鑒賞名著到審美能力的升華還有漫長的路要走。
第三,沒有發(fā)展出一套完整的審美科學評價,那么我們怎么評判學生達到什么水平就達到了審美的標準呢?目前我們只能依靠模擬、期中、期末考試來對學生進行測試,將審美測試穿插進考試當中,沒有獨立科學的評價機制。
2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
2.1提升高中生審美意識
如今中學用的語文課本內容更加典型,蘊含著思想感情及藝術的多重審美。作品主旨豐富,內容多樣,閱讀這些名著作品,學生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還學到了各種各樣的實用知識,如名人軼事、建筑設計、園林風景、歷史典故等,多方涉獵為學生積累了大量的文學素材,為學生寫作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礎。
2.2提高高中生理解能力
有些學生存在偏科現(xiàn)象,喜歡理化學科而不重視文科學習,因此對文學、藝術、歷史類的知識興趣寥寥,這時我們需要用審美教育來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加強學習潛力,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學名著的主旨理解更深。
3中學語文文學名著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實施策略
3.1展現(xiàn)作品中人物的心靈美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學會分類教授,讓學生在理解的同時融會貫通,學會舉一反三。如展現(xiàn)人物心靈美的文章,心靈美往往是為了突出主人公的高尚品格,擁有令人敬佩的個人光環(huán),在教授這類作品時,要解析文章主旨,梳理脈絡,將表現(xiàn)主人公心靈美的文段突出來講,挖掘關鍵詞,凸顯主人公高尚人格,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強化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用心體會人物的心靈之美,同時教師還要設置合理的問題,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引導學生思路。如《水滸傳》中的林沖、“精忠報國”的岳飛都是我國古代令人敬佩的正面人物,那么如何讓學生體會到人物的高尚品格呢?我們不妨以對比方式來引導學生,如設置問題:《水滸傳》中林沖是被誰逼上梁山?岳飛是被誰陷害的?大家知道武穆祠的楹聯(lián)是什么嗎?通過鮮明的人物對比,學生能更加明顯的分辨出好人與壞人,從而感受到正面人物高尚的品格,“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這副楹聯(lián)有強烈的感情色彩,對岳飛極盡贊美,對奸臣秦檜也是不留余地的批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學會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是一次很好的審美教育。
3.2賞析作品的語言美
文學名著的可貴之處不僅在于內容經典,更不能缺少文字魅力的加持,語言美是名著學習中另一個可圈可點之處,很多學生通過閱讀經典,仿寫經典鍛煉了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名著的語言美在于刻畫、在于意蘊、在于情感,人物性格、形象通過文字表現(xiàn)得栩栩如生,語言的魅力不容小覷,文字不僅刻畫人物,還能營造畫面,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F(xiàn)在學生在寫作方面普遍存在一個毛病,就是語言表達過于直白,在人物刻畫和事件描寫上過于淺顯,讓人讀起來沒有情感共鳴,文章沒有吸引人的力量。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習名著中的語言表達方式,更加理解語言的魅力,將語言當作一種藝術,讓文章表達更加傳神。如《紅樓夢》中林黛玉進賈府這一段,作者對林黛玉進行了大量的形象描寫,臉部、手部、身段、甚至是生病的狀態(tài)都描寫的生動傳神,用“不足之癥”一語點破林黛玉體弱多病,又通過王熙鳳的嘴說出林黛玉的長相十分“標志”,沒有一字直接夸林黛玉的美,卻又處處在夸林黛玉的美,這就是曹公出神入化的文字運用,讓人不得不嘆服,《紅樓夢》一書之所以成為經典,語言美功不可沒。
3.3感受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及人物性格之美
文學名著中不乏大場面,多人物的場景,很多作者傾向于多線描寫突出人物性格特點,只有這樣,才能用類似白描的手法凸顯人物,否則在人物眾多的作品中,讀者根本無法對某一人物產生太深的印象,這樣就會導致作品的失敗,人物性格塑造的成功同樣為作品增光添彩。在《紅樓夢》中,仍舊以林黛玉進賈府為例,林黛玉由于母親病故而投身到外祖賈家,作者曹雪芹從林黛玉別父進京都一回就開始描寫林黛玉的心路歷程,表現(xiàn)了林黛玉對未來的擔憂,到了榮禧堂,眾人迎接林黛玉這一幕,通過描寫林黛玉不肯多說一句話,多走一步路來表現(xiàn)林黛玉的處處小心,同時在這一場景中給了王熙鳳和三春的首次出場,將鳳姐的潑辣,迎春的木訥,探春的機敏等都表現(xiàn)了出來,還制造了全劇第一場沖突——寶玉摔玉,表現(xiàn)了寶玉的頑劣。讀完這個場景,讀者就大概了解了林黛玉的小心謹慎,賈寶玉的頑劣異常和王熙鳳的精明潑辣、能說會道,這不能不說是作者語言的魅力。王熙鳳夸林黛玉時用了“瞧這通身的氣派,哪里是老祖宗的外孫女,竟是老祖宗的嫡親孫女?!边@句用一句話夸了四撥人,讓人不得不驚嘆文字的神奇之處。學生通過對作品語言美的深入理解,最終可以建立起自己的審美的體系。
中學教材所選的《范進中舉》出自古典文學名著《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識分子生活為題材的諷刺小說。作者吳敬梓在這部作品中成功的塑造了許多鮮明生動的人物形象,從而真實地反映了清代康、雍、乾時期的社會現(xiàn)實。小說中出現(xiàn)的人物形象,有它顯著的特征,具有很高的審美意義,非常值得我們分析、研究和探討。
所有的文學作品都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來反映社會生活的,而每一個社會屬性的人又無一不在一定的時間——這個人類發(fā)展的空間生活,所以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也就是無不受到時代的制約和影響,打上時間的烙印?!度辶滞馐贰分械娜宋镄蜗笠捕季哂絮r明的時代特色,一定是有區(qū)別于它產生之前、之后的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德國大詩人歌德就曾說過:“時代給予當時的人的影響是非常大的,我們真可以說,一個人只要早生十年或遲生十年,從他自己的教養(yǎng)和外面的活動來看,便成為全然另一個人了”。以《儒林外史》的人物形象和吳敬梓生活的時代進行對照,歌德所言就很有道理。
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的作者吳敬梓,是一個生活在封建社會晚期的人,當時,資本主義經濟以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已經在封建經濟內部已孕育和逐步形成,特別是作者足跡所至的揚州、淮安,南京、蘇、杭二州等經濟非常繁華的城市,一些商人積累起大量財富,形成巨大的商業(yè)資本,如兩淮的鹽商、山西的票商,大多擁有數(shù)十萬以至數(shù)百萬兩的資金。土地兼并現(xiàn)象日趨嚴重,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流入城市,城市手工業(yè)工人增多,市民階層逐步擴大,資本主義經濟的萌芽因素不斷增長,這就必然要與已經趨向崩潰的封建生產關系發(fā)生種種矛盾。反映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中,就表現(xiàn)為明清之際和清初的一些進步思想家對維護封建統(tǒng)治的程朱理學以及科舉制度進行了猛烈的批判,《范進中舉》就是這樣一個典型。
《儒林外史》是反映知識分子生活的小說,其主要人物形象觸及各類士人。但除此而外,也出現(xiàn)了封建官僚,農村地主,衙門吏役等等。在《儒林外史》中,作者用自己的生花妙筆,努力運用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從不同的側面、多角度,深層次的描繪出當時的現(xiàn)實社會環(huán)境對作品中的人物性格的影響。尤其是當時的統(tǒng)治階級有意推行的科舉制度,才使得很多胸無點墨、學問空疏的偽道學、假儒生充斥當時社會。
作者所塑造的人物不僅是科舉制度的產物,同時,還帶有濃厚的封建末世特征,重視禮、樂、兵、農的思想,是《儒林外史》中一些肯定形象共同具有的特征,是他們的“共性”,當然也是作者思想情操和社會理想的具體體現(xiàn)。例如全書的靈魂人物王冕,從他“七歲上死了父親”寫起,寫他讀書、放牛、學畫;寫他如何禮賢下士;寫他怎樣孝順母親,恪守母親教誨,終生不仕,最終,病逝于所隱居的會稽山中等等。在刻畫這些人物一生行跡之時,作者還運用側寫、反襯、補敘等多種寫作手法,從不同角度強化對他們的正面描寫,力圖把自己社會理想通過他們的形象完整的表達和體現(xiàn)出來。這明顯不同于其他的作品,但卻清晰地展示了作者思想的發(fā)展歷程,在作品之中,無論哪一種類型的人物,無一不是作者思想的結晶,無一不帶有作者的思想印記。
一部《儒林外史》,真可謂嬉笑怒罵,涉筆成趣,隨意點染,均為妙文,具有多角度、全方位、深層次的審美體驗。
4中學語文文學名著閱讀教學中的審美教育分析
4.1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
為了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審美興趣,教師可以把名著鑒賞、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讓學生在課堂中閱讀經典,讓經典名著豐富自己的課堂知識體系。文學是美的,但要引導學生感受到文章的美點,在此以《再別康橋》為例,《再別康橋》是一首現(xiàn)代詩歌,要強調與現(xiàn)實結合這個審美點,圍繞“關注學生,問題驅動,體悟詩情”這一主題進行教學引導。教師可以由提問引出課程,如,作者告別云彩用了怎樣的方式?作者為什么選擇這樣的方式來與云彩告別?引導學生順著這一思路來思考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詩歌,通過問題引入來保證學生的閱讀“深度”,學生在這種閱讀情形下,會不斷思考現(xiàn)代詩歌與古代詩歌的區(qū)別,進而發(fā)現(xiàn)現(xiàn)代詩歌無論是韻律節(jié)奏還是語言都更加淺顯,但是卻又有一種難以名狀的美感,這種朦朧美感是古詩所不具備的,學生這時就初步具備了詩歌的審美意識,最終將其轉化為自身的審美水平。
4.2利用多媒體實現(xiàn)審美教育的深入開展
時代的發(fā)展為教育事業(yè)帶來了很大的好處,從學校硬件設施看,可以引進更多的教學設備,如多媒體設備,這樣可以豐富教學手段,比如為教學活動提供了很多現(xiàn)代化設備,大大豐富了教學手段,讓原來的黑板加粉筆組合換成了多媒體教學,整個課堂信息化,影音結合的多媒體設備十分受廣大學生的歡迎,通過信息化教學手段,教師可以將枯燥的課文有聲化,將死板的內容生動化,改變原來死氣沉沉的教學環(huán)境。從軟件設施看,要引進多種教學技巧及教學方法,將教師和學生置于共同的學習氛圍中,拋卻以老師為主角的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增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如學習《念奴嬌·赤壁懷古》時,可以配合播放聽起來波瀾壯闊的音頻,再加上長江奔流的畫面,最后切換到三國英雄人物畫面輪播,將學生的思路帶到那個年代,感受英雄風范,感受金戈鐵馬的沙場征戰(zhàn),感受滾滾的歷史車輪,這些現(xiàn)代教學手段的配合更有利于學生樹立審美意識,強化學生的審美興趣。
4.3靈活應用多種教學手段
課堂審美教學的引導不拘形式,教師要學會利用多種教學手段,讓語文課變得生動有趣,擺脫枯燥,除此之外,還要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從教師層面說,教師過多地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如講課就是把所有知識一股腦的講出來,學生聽沒聽懂,怎樣才能聽懂都不去考慮,更遑論注重教學技巧了,這是典型的忽視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做法,填鴨式教學并不適應如今的課堂,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營造快樂學習的課堂。
5結語
綜上所述,文學作品可以作為引導材料幫助學生建立審美體系,經典之美是跨越時代的,通過感悟文學作品,可以實現(xiàn)與先賢的隔空對話,吸取文學精華,用經典作品武裝自己,提高審美能力和寫作能力,讓學生學會更多地感悟時代,感悟自然,樹立自己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高中老師要注重學生們的審美品位和教育公眾審美觀,結合中國古典詩歌內容和深度閱讀課程。靈活的適用于多種基本的專業(yè)教學方法,并使用全部教學內容的常用方法來幫助學生樹立榜樣,選擇正確的審美觀念和科學合理的審美標準。
參考文獻
[1]沈佳玲.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困境與改進對策[J].課程教育研究, 2019(42).
[2]李玉龍.生本理念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J].課程教育研究,2019(42).
[3]劉杰.生本理念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的實施[J].中學課程資源,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