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志美
“點染”本是傳統(tǒng)國畫中常用的藝術技法。畫家作畫,往往用中鋒點出景物,然后再用側鋒加以層層渲染,使畫面顯得更有立方體感。畫家揮毫作畫時點綴景物和著色,有時用點,有時渲染。兩法交互使用,畫出一幅幅意境優(yōu)美的圖畫。
“點”與“染”,這種繪畫技巧也常被我國古代許多詩人自覺或不自覺地運用到詩詞創(chuàng)作中來。所謂“點”,就是點明,將所要抒寫的情感、道理,一語點出,使讀者了然于胸;所謂“染”,就是渲染、烘托,即通過對相關事物或景物加以具體、細致的描繪、鋪寫,將所點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來,使詩歌的形象更豐厚,意味更濃郁,以便讀者對其能更具體、更生動地把握,而不至于使詩意過于單調枯瘦。
一“點”一“染”,往往能夠產(chǎn)生情景相生的藝術效果,使詩詞意境畢現(xiàn)。
詩詞中的“點染”手法,有時先點后染,有時先染后點。
(一)點染手法——先點后染
如柳永《雨霖鈴》中,“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里的“點”是“去去”,點出離別之情,遠而又遠;然而這“去去”的具體情狀又是怎樣的呢?“染”是用“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這三種景物來渲染,烘托出“去去”的山高水長和離情的深沉凝重。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jié)!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上兩句“點”出離別冷落之感,“今宵”二句乃就前面句意染之,孤寂幽美的意境、凄清感傷的情緒就具體可感了。
再如韋應物的《聞雁》:“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茨锨镉暌梗啐S聞雁來?!边@里“歸思”是點,直言思念故園。接著用“秋雨”“雁聲”來烘托,即染。正當懷鄉(xiāng)之情萌發(fā)之時,獨坐高齋的詩人又聽到了自遠而近的雁叫聲,這聲音在寂寥的秋雨之夜,顯得分外凄清,更加撩人鄉(xiāng)愁。通過點染,使得詩歌意境更加直觀生動。
(二)點染手法——先染后點
如王實甫 《長亭送別》 [正宮·端正好]“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是染,渲染描繪秋日蕭瑟枯索之景;后面“總是離人淚”是點,點明離人流淚、別情凄苦。
綜上所述,點染手法包含“點”與“染”,是辯證對立統(tǒng)一的兩方面?!包c”,指的是畫龍點睛的主旨句或中心詞。“染”,是用意象來烘托渲染?!包c”與“染”結合運用,可以創(chuàng)造出優(yōu)美的意境,抒發(fā)強烈的感情,增強詩詞的藝術魅力。理解了這種藝術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同學們便又掌握了一把打開詩歌鑒賞大門的鑰匙。
賞析下列詩詞中的點染手法:
走馬西來欲到天,辭家見月兩回圓。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岑參《磧中作》)
“今夜不知何處宿,平沙萬里絕人煙”,先點明無處投宿,再用“平沙萬里”來渲染。這樣,荒涼大漠無際無涯、沒有人煙的朦朧景象就把蒼涼的詩歌意境全襯托出來了。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
先寫秋景“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刻意渲染旅途黃昏蕭條、寂寞、悲涼,結句 “斷腸人在天涯”為“點”睛之筆。凸現(xiàn)了客居異鄉(xiāng)的游子日暮途窮、離愁腸斷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