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子怡
中國古代文人中愛吃精吃之人定非蘇軾莫屬,“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長江繞郭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自古“民以食為天”,同時食物中蘊(yùn)含著不同地域的文化習(xí)俗。
就拿我的家鄉(xiāng)——延慶來說,要問我們這兒最有名的食物是什么,那延慶人都會不約而同地告訴您——“火勺”。那一次,我有幸和“火勺”來了一次親密接觸。
要說最好吃的火勺還是得去嘗嘗永寧的火勺王,這個寒假我只身騎車去到永寧尋找我期盼已久的熟悉的味道。等到了永寧,被寒風(fēng)眷顧了一路的我顧不上暖和一會兒,就直奔“火勺王”去了。剛看見那大牌匾,我的狗鼻子就聞到了期待已久的味道,沒錯,就是這個feel!“阿姨!給我打10個火勺!”我好似王熙鳳在《紅樓夢》中的出場一樣,還未進(jìn)到店里,聲音就已經(jīng)傳到阿姨的耳朵里了。一邊等著,我一邊問阿姨“您家這打火勺的手藝是祖?zhèn)鞯膯??”“是呀!我們家打火勺的技術(shù)可是三代祖?zhèn)?!還上過電視呢!”阿姨一臉驕傲地接著說,“火勺歷史悠久,相傳是當(dāng)年修筑長城時老百姓帶的干糧,方便人們攜帶和保存,據(jù)說好幾個月都不變質(zhì)?!痹瓉磉@小小的火勺藏著的不僅是美味,還有這么悠久的歷史文化呀?!霸蹅冄討c的先人有智慧?!蔽也挥蓻_著阿姨豎起了大拇指。
她看我對打火勺這么有興趣,就趁著現(xiàn)在客人少邀請我進(jìn)去試一試,“激動的心,顫抖的手”簡直太適合我當(dāng)時的心情了!我迫不及待地走進(jìn)后廚,從和面到上鍋這是我第一次完整地看到火勺的制作過程,后廚叔叔還讓我自己做火勺芯然后按壓成餅狀,上鍋烤,當(dāng)我看到自己做的火勺出鍋時別提多興奮了!那一刻,我似乎看到從歷史中走來的“火勺”正沖我微笑呢。這小“火勺”中的飲食文化魅力,怎能不讓人陶醉其中!
回家的路上,想著剛才做火勺的過程我的嘴角忍不住的上揚,那個出自我手的火勺也是我吃過最好吃的火勺。
在延慶,像火勺這樣的飲食文化,民俗文化還有許多,這些祖祖輩輩世代相傳的文化我們應(yīng)該加倍珍惜和繼續(xù)傳承,這些都是中華民族永垂不朽的“偉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