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卿
摘要:目的:分析放射治療食管癌中應用CT的意義。方法:實驗對象是52例食管癌患者,對其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在放射治療中應用CT檢查。結果:食管癌外侵CT檢出率73.07%(38/52),縱膈淋巴結檢出率51.92%(27/52),與腫瘤外侵存在關聯(lián),P<0.05。結論:放射治療食管癌中應用CT,可以對患者食管病灶侵犯部位后進行明確,對放射治療范圍進行決定,意義重大。
關鍵詞:CT;食管癌;放射治療;臨床意義
Abstract:Objective: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CT in radio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cer. Methods: the subjects were 52 patients with esophageal cancer. The clinical data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CT was used in radiotherapy. Results: the CT detection rate of esophageal cancer invasion was 73.07% (38 / 52), and the detection rate of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was 51.92% (27 / 52), which was associated with tumor invasion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CT in radiotherapy for esophageal cancer can clarify the invasion site of esophageal lesions and determine the scope of radiotherap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CT; Esophageal cancer; Radiotherapy; Clinical significance
診斷食管癌患者過程中,將常規(guī)食管X片應用,可以對患者原發(fā)灶部位以及長度進行診斷,但是,在對患者腫瘤外侵與否以及范圍確定方面,意義不大,不能對患者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與否進行確定[1],將CT掃描應用,可以對患者腫瘤大小、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癌腫侵犯周圍結構進行確定,有一定臨床應用價值。本組實驗納入52例患者,分析放射治療食管癌中應用CT的意義。
1資料和方法
1.1資料
從我院2020年1-12月隨機納入52例食管癌患者進行實驗研究,其中46例患者經(jīng)由病理確診,另外6例患者經(jīng)由食管X片確診。男性、女性分別是45例、7例,年齡46歲至60歲,均值(52.2±1.2)歲。
病變長度3.1-5cm,胸上段5例,中段4例,下段3例,合計12例;5.1-7cm病變長度,胸上段4例,中段12例,下段5例,合計21例;病變長度7cm以上,胸上段2例,中段14例,下段3例,合計19例,總結而言,胸上段11例,中段30例,下段11例,合計52例。
1.2方法
食管X片上,將病灶長度測量,對患者腫瘤潰瘍存在與否進行確定,對腫大淋巴結以及外侵是否存在進行確定。
在放射治療中應用CT檢查:測量患者腫塊大小、食管壁厚度、外侵存在與否、異常腫大淋巴結存在與否。
食管X片腫瘤外侵:食管與椎間、食管與食管之間存在顯著壓跡,食管外軟組織陰陽。
CT外侵:腫塊向周圍組織結構直接突入;食管腫塊、鄰近組織之間消失脂肪層。
正常食管壁厚度5mm內(nèi),淋巴結的直徑是1cm以上,判定為異常腫大淋巴結。
由1名放射科、1名本科主治醫(yī)師對同一個患者的食管X片以及CT掃描結果進行閱片、記錄,同時完成。
1.3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有序列聯(lián)表法來處理數(shù)據(jù)。
2結果
2.1本組實驗中,病變長度與淋巴結腫大、外侵與否之間關系如下表:
食管癌外侵CT檢出率73.07%(38/52),外侵率低是5cm以內(nèi),5-7cm增加外侵,7cm以上外侵程度未出現(xiàn)較大變化。
2.2縱膈淋巴結檢出率51.92%(27/52),與腫瘤外侵存在關聯(lián),P<0.05。分析得出,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情況見下表:
各段食管癌中常見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轉(zhuǎn)移部位一致于原發(fā)灶部位,相對而言,較少發(fā)生跳躍性轉(zhuǎn)移機會。中段食管癌上下縱膈區(qū)均容易發(fā)生轉(zhuǎn)移情況。
3討論
診斷食管癌患者過程中可以應用CT掃描,臨床醫(yī)師對其更加重視。利用CT掃描檢查,可以對患者食管癌外侵與否以及范圍進行準確判定,有較高縱膈淋巴結陽性率,用于指導設計食管癌患者的放射治療[2],將腫瘤漏照率明顯減少。
若醫(yī)院沒有CT檢查條件,病變5cm以上患者,應對其腫瘤外侵進行充分估計,對放射治療放射野寬度加強注意。在改善食管癌患者預后過程中,需要了解患者腫瘤區(qū)域有無淋巴結轉(zhuǎn)移、有無外侵存在,利用CT掃描檢查,有助于指導設計食管癌放射治療方案,意義重要。
臨床報道中,國內(nèi)依據(jù)是食管X片,中心是食管中軸,寬度在5-6cm,為患者實施照射治療,若患者有外侵情況,不適宜開展放射治療,對于存在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的患者來說,應用這一治療方式,不夠合理[3]。研究得出,術后食管癌患者實施放射治療,部分患者使用小野照射治療殘存癌患者之后,容易發(fā)生照射野外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在放療食管癌患者過程中,不可忽視問題是縱膈區(qū)域照射。
以往文獻中提及,食管癌患者有明確的病變長度,估計其侵犯深度時,難度大,1978年,部分研究人員提出利用CT對患者食管壁厚度、周圍組織結構之間關系進行觀察,1980年提出食管癌臨床分期指標是CT[4],許多學者對其進行了研究。目前來說,國際上爭議食管癌分期中采用CT的準確性,多數(shù)學者認同CT的重要性。食管沒有漿腹,有異常豐富的引流淋巴,容易發(fā)生早期直接浸潤。分析早期食管癌患者CT表現(xiàn),是局部管壁增厚,一般情況下,是不對稱性增厚、偏心,會導致全州管壁增厚,將腫塊形成[5]。傳統(tǒng)放療定位,可以依據(jù)食管X片來完成,將6cm寬照射野設計,但是,腫瘤實際寬度不同,本組實驗中,腫瘤直徑3.1cm至7cm以上,為了確定患者的有效劑量獲得,可以設計不同寬度照射野。
筆者認為,在放療食管癌患者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病變長度腫瘤外侵情況進行有效去除,重視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臨床分析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不管是病變早期以及晚期,尤其是腫瘤明顯外侵,更加容易發(fā)生此種情況?;诖?,筆者建議擴大照射野寬度的范圍,包括縱膈??v膈區(qū)常規(guī)使用DT45-50GY預防量,若存在較為明確的縱膈淋巴結轉(zhuǎn)移情況,提高到DT60GY。筆者認為,針對野寬度提出,前野寬8cm合適,二后斜野寬7cm合適,在90%等劑量曲線內(nèi),可以將原發(fā)灶、縱膈淋巴結納入,但是,因為加寬野,可能發(fā)生放射方面反應,尤其是開始治療就使用了等中心三野照射,增加肺組織的照射受量以及體積。筆者采用前后二對穿野,野寬7-8cm,照射DT3600-4000CGY,改變?yōu)榈戎行娜爸委?,將縱膈區(qū)劑量補足,此時,明顯減少肺組織受量,脊髓受量范圍安全。若消退原發(fā)腫瘤不夠滿意,可以實施腔內(nèi)照射加量或者再小野照射治療。
此次實驗得出:食管癌外侵CT檢出率73.07%(38/52),縱膈淋巴結檢出率51.92%(27/52),與腫瘤外侵存在關聯(lián),P<0.05。
總結以上,放射治療食管癌中應用CT的意義重大,可以對患者食管病灶侵犯部位后進行明確,對放射治療范圍進行決定,意義重大,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黃婕,邵勇剛.CT模擬定位在食管癌放射治療中的應用與結果分析[J].影像研究與醫(yī)學應用,2021,5(12):2.
[2]劉紅麗,許雪冬,邵倩.18F-FDGPET-CT在食管癌放射治療靶區(qū)勾畫中的應用進展[J].中華臨床醫(yī)師雜志:電子版,2020,14(4):4.
[3]熊偉堅,許曉峰,嚴德星,等.食管鋇餐造影結合CT對食管癌放療后近期療效的評估價值[J].現(xiàn)代消化及介入診療,2019,024(006):679-681.
[4]彭櫻花,麥神忠,陳銳娜.超聲內(nèi)鏡聯(lián)合CT掃描在食管癌術前分期中的應用價值[J].中國醫(yī)學工程,2019(6):190-191.
[5]張佳.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療CT模擬和常規(guī)模擬定位的對比[J].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2019,019(096):23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