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葉圣陶先生在1961年6月26日為《文匯報》寫的《“教師下水”》一文中倡導(dǎo)教師要“下水”。梅貽琦先生曾經(jīng)打過一個比方:“學校猶水也,師生猶魚也,其行動猶游泳也,大魚前導(dǎo),小魚尾隨,是從游也,從游既久,其濡染觀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為而成?!崩蠋熛翊篝~,學生像小魚,老師領(lǐng)著學生,學生跟著老師,一起生活和學習,時間長了,教育效果自然而然就達到了。從作文教學來說,教師就是要把自己和學生一起放進“寫”的水中。我們欣喜地看到,教師“下水”作文蔚然成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作文教學的研究與實踐。本期,我們特邀“智慧作文教學”的倡導(dǎo)者洪超老師撰文談一談他“下水”作文24年的經(jīng)歷和經(jīng)驗,讓我們從他的娓娓道來中體悟作文教學之“道”。
摘要:為什么主張教師“下水”作文?教師為什么要“下水”作文?“下水”作文給教師的寫作教學帶來哪些影響?24年“下水”作文的實踐告訴我們:作文教學不僅要常?!跋滤?,而且要堅持“下水”,經(jīng)?!笆痉丁保?jīng)?!胺治觥薄:玫淖魑闹笇?dǎo)是要讓學生有信心去寫出下一篇作文。教師“下水”與學生同題寫作,才知道寫作的甘苦;有了這些體驗,才能使自己對學生的指導(dǎo)更有說服力,才能選擇更適切的策略提高作文教學的效果。
關(guān)鍵詞:作文教學;“下水”作文;教學智慧
我“下水”作文,是被逼的,是為了逼自己更好地研究“寫”。這里的“寫”含義豐富,不僅包括作為寫作者的“寫”,即寫作心理、寫作動力、寫作過程、寫作障礙、寫作成果(包含作品)等,也包括作為“寫作教學者”所研究的“寫”。
一、“下水”作文,從讓學生的自信心不受傷害開始
1997年11月下旬,我迎來了做教師之后的第一次期中考試。語文滿分100分,年級均分不及格,最高的班級均分61分,而作文30分,一個班上能夠得到21分以上的學生寥寥無幾。這次期中考試考的是議論文。因為種種原因,或許是要給甫入高一的新生一個下馬威,或許是高一學生還不諳于議論分析,反正,全年級作文均分都不及格。
那時候,“升格作文”是中學語文教師公認的提高作文的好辦法。所謂“升格作文”,就是挑選一篇中等作文,讓學生集體“開處方”,談如何修改,如何提高。具體做法是:教師讀,或者學生讀,然后,讓其他學生指出這篇作文的問題所在,提出具體修改的辦法。說實在的,我也沒有更好的辦法,于是就“跟著走”。
剛好,蔣南云同學來問我,她的作文為什么會不及格。我一看,她作文中的問題正是此次考試作文中集中爆發(fā)的。我特地跟蔣南云同學商量,能否用她的作文在作文講評課上進行講評,她愉快地答應(yīng)了。于是,上課時,我就抵著她的桌子角,讀她的作文。
“啪”的一聲,我環(huán)顧四周,沒有發(fā)現(xiàn)什么異常,繼續(xù)讀;“啪”的又一聲,我低頭一看,蔣南云的筆記本上有了兩滴大大的眼淚,有一攤已經(jīng)洇開來了。
我一看,這不行,再讀下去是要出問題的。起碼傷透了她的心。我說:“洪老師覺得這么讀下去,大家聽得很費力,改起來也很吃力;為了省力,待我今晚謄抄到投影片上。下面的時間,來跟大家談?wù)勎覀兊淖h論文存在的問題,以及我們?yōu)槭裁匆獙W會去分析?!闭剢栴},找原因,本身就是讓學生“學會分析”的過程。
這一節(jié)課算是“混”過去了,明天的課怎么辦呢?肯定是不能跳過“讀”這個環(huán)節(jié)的。但是,蔣南云同學的作文是不能再讀了,更不能把她的作文簡單謄抄下來,邊看邊讀,邊傷害。讀任何一位學生的作文,都是顯性或隱性傷害這位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怎么辦呢?
——“我來寫”。
這三個字閃現(xiàn)在我的腦袋里,仿佛一束光,照亮了我。我把兩個班17—19分的作文中,使用較多的例子、采取“三段論”結(jié)構(gòu)的文章進行分析,用“三段論”的結(jié)構(gòu),沒用好的例子,這篇用一段、那篇摘一句,“湊”成了一篇800字的議論文——即使把這篇作文“混”到學生作文里,也難以判斷究竟是誰寫的。
我把這些共性問題糅合在一篇作文里,與學生共同分析點評。第二天的課無疑很精彩,而且效果也很好。有一個男生舉手問:“洪老師,這不是我的作文嗎?”“不會吧,怎么跟你的作文是一樣的?。俊蔽矣心S袠拥匕阉淖魑哪脕硪槐日?,一個例子相同,這又為我們剖析“陳詞濫調(diào)的例子”提供了鮮活的教學素材。就這樣,消除學生的顧慮,讓他們暢所欲言。學生在發(fā)表意見的同時,也開始悟?qū)懽髦馈?/p>
因此,我對于高中作文教學的探索,可以說是從我的第一篇“下水”作文開始的。
嘗到了初涉“下水”作文的甜頭,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guī)缀趺恳淮巫魑闹v評,用來“升格作文”訓(xùn)練用的作文,都由自己來“組塊寫作”。我所提供的中等作文,讓我的“升格作文”訓(xùn)練沒有負擔。學生發(fā)現(xiàn)的問題越多,我越開心,這說明他們正對寫作之道有深入的接觸和把握。
二、好的作文指導(dǎo),是要讓學生有信心去寫出下一篇
這么多年來,我們的作文教學似乎并無體系可言。作文,幾乎就是教師布置一道題目,學生寫,教師打個分數(shù),然后講評課上,把好作文讀一讀。一個學期反復(fù)六次,作文的教學任務(wù)就算完成了。即使到了現(xiàn)在,這依然還是不少教師作文教學的基本路數(shù)。“學生怕寫作”是不爭的事實。更可怕的是,學生寫了十多年的作文,連自己寫出來的作文是好是壞,都沒有概念。
從那次把“教學事故”轉(zhuǎn)變?yōu)椤敖虒W故事”的“驚天逆轉(zhuǎn)”中,我悟到了作文教學的一個真諦:好的作文指導(dǎo)是要讓學生有信心去寫出下一篇作文;后來,我又發(fā)現(xiàn):最好的作文指導(dǎo),是讓學生歡天喜地地去寫下一篇。作文指導(dǎo)的底線,是學生還能寫出下一篇;而我們的作文教學現(xiàn)實,卻是學生越來越不想寫下一篇了。
作文教學,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不怕寫作文。
學生為什么會怕寫作文?歸根到底,是因為怕老師。學生為什么會怕老師呢?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學生總是難以達到教師的要求。學生從老師那兒得到的不是充分而持久的激勵、表揚,而是質(zhì)疑和批評。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呢?那就要教師降低要求。但是,怎么降呢?
如果“明目張膽”地降,會引發(fā)學生對教師的不信任,加上高中生本身對知識難度的渴望與追求,總期望自己的學習更深一點,難度更大一點。所以,一般來說,學生根本不會要求和認可教師主動降低難度。比如,語文考試100分,怎樣叫作考得好呢?初三可以80分為基準,但到了高中,一個年級五六百人,也就十來個80分以上。但是學生不這么看,家長更不這么看。試卷難度大,批改標準執(zhí)行嚴,往往都會成為家長和學生眼中的“說辭”。有成績,不一定有發(fā)言權(quán);沒有成績,肯定沒有發(fā)言權(quán)。我深深地意識到了這一點,并將之作為我從教生涯中的一條鐵律。我從不反對應(yīng)試,但我堅決反對應(yīng)試教育。一切教學改革都不能以犧牲學生的成績?yōu)榇鷥r,更不能以增加學生的負擔和犧牲教師的健康為代價。
我首先梳理了語文教學的幾個突破口:最能提高學生分數(shù)的,不是默寫,不是字詞,不是現(xiàn)代文閱讀,不是文言文閱讀,也不是詩歌鑒賞,而是作文。我反對語文教師為默寫和字詞進行反復(fù)的、低效的甚至無聊的練習,更反對教師中午時間把學生叫到辦公室,以輔導(dǎo)的名義讓學生再次默寫名句和訂正字詞。一切的默寫、一切的字詞、一切的現(xiàn)代文閱讀、一切的文言文閱讀、一切的詩歌鑒賞,都是可以指向作文的,甚至連作文題目里的素材,也可以指向下一次的作文。
但是很多教師都不這么想,他們把主要教學精力都用在了“盯、磨、泡”,放在作業(yè)布置、批改作業(yè)上。這其實解決不了學生語文學習“少慢差費”的問題,因為“教”與“學”契合的“點”錯了,教考分離的方向錯了。不少專家說,目前高中語文教學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高考考的才教,不考的就不教。事實上,這話完全說反了,教考分離才是最大的問題,考的永遠教不到,教的永遠考不到。過去,還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日常教學”和“應(yīng)考教學”兩張皮的現(xiàn)象,即平時教學和應(yīng)對考試的復(fù)習教學完全剝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以導(dǎo)學案為主要形式的教學改革之后,變成了以題代練的題海戰(zhàn)術(shù),將語文教學完全理科化、題?;?。學生越學越苦,越學越無味,越學越無聊。結(jié)果就是學生怕學語文,怕寫作文。因為語文學不學一個樣,作文寫不寫一個樣。
怎么扭轉(zhuǎn)這個傾向、這股逆流?這個問題應(yīng)該成為我們思考的重中之重。
三、讓學生寫的作文,教師寫一篇給學生看一看
之后的期末考試,我監(jiān)考。我一看這個作文,審題難度較大,作文講評時,恐怕又將是“哀鴻遍野”,何不我自己先把“問題作文”寫好?省得作文講評時,還要花時間去拼湊,再這么拼湊下去,學生也會起疑心的。一旦引起了學生的信任危機,又要花時間去消弭。
于是,我故意寫了一篇“問題作文”作為“升格作文”的案例。一番“密集轟炸”之后,學生很過癮,我也很過癮。我趁機揭穿了這個秘密:“這是老師在監(jiān)考時寫的,分數(shù)也很低,老師畢竟還讀過本科,比你們大8歲,不要說你們作文寫不好,就連老師也沒有寫好?!?/p>
在學生面前故意示弱,讓學生瞬間獲得一種同理心,進而重拾因得分失利而丟失掉的寫作自信。但這種示弱,不能盲目,更不能常常示弱。示弱后一定要關(guān)注個別學生的反應(yīng),在必要的時候,要告訴他們這是教師的有意為之,而不是真實的水平使然。而要想證明自己確實是有一點水平的,就需要在考試中,真的寫出好文章,還要得到一個好分數(shù)。于是,我就利用監(jiān)考時間,與學生同步寫就一篇,夾雜在學生試卷中,讓閱卷老師“盲評”:有些分數(shù)非常高,成為年級里最高分的作文,有些也只是中等分數(shù)。為什么應(yīng)該得高分的作文卻被打成了中等分數(shù)?我?guī)ьI(lǐng)學生一起討論,啟發(fā)學生去思考,如何讓自己的作文成為閱卷老師的“瞬間之愛”。
每學期,我們要求學生寫6—8篇大作文。每一個語文教師都應(yīng)該寫一寫要求學生寫的作文,只有自己寫,才能對學生的應(yīng)試寫作有一種切身體會和深刻感悟。比如,學生寫作文,究竟需要多長時間?為什么學生的作文寫到200字左右,會有很多的涂改痕跡?只有自己像學生一樣寫了,才能對寫作之道、寫作規(guī)律有一種切身感受。而且,我的“智慧作文教學”成果也表明,教師“下水”作文對提高學生寫作興趣、掌握寫作規(guī)律是大有裨益的。
“好作文是打出來的”“好作文是寫出來的”“好作文是想出來的”,教師要教學生科學認識“打分”的規(guī)則,從而“打動”讀者?!按蚰ァ蔽恼拢寣W生的人生見識和寫作素養(yǎng)都能夠得到提升,起碼在作文分數(shù)上,不要下降。
我找了學生座談,問學生對我的作文教學有什么意見、建議,我們在作文上還可以做哪些努力。學生說了幾件事情,我至今記得:一個是每周五上作文課,以前從來沒有過;二是學生寫一篇,我也跟著寫一篇,事實上,我沒有完全做到,但是我確實寫了很多年的“下水”作文;三是教會學生如何改作文。
是的,好作文不是教師“改”出來的,而是學生“改”出來的。但問題是,我們老師能否讓學生知道憑借什么來“改”自己的作文呢?
四、繼續(xù)“下水”,是為了喚醒更多的教師來研究作文教學
我對“下水”作文也產(chǎn)生過動搖。2010年2月,我被借調(diào)到南京市教育局,工作性質(zhì)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我的朋友、領(lǐng)導(dǎo)都很支持我繼續(xù)“下水”。2012年8月,我工作調(diào)動到了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從此離開我鐘愛的課堂教學。2013年6月,在朋友和同事的鼓勵下,我繼續(xù)“下水”作文。
2015年6月,有一個微信公眾號在評論我的“下水”作文時說:“下水”作文,不是被逼迫寫作的“落水”作文,也不是炫耀文筆的“玩水”作文,而是教學生“游泳”的示范作文。江蘇省江都中學湯愛琴老師在《語文知識》2016年第19期上撰文《下水作文從哪里下水比較好》,點評分析我的三篇“下水”作文,認為:“下水”作文是語文教師的看家本領(lǐng)。《中國教育報》記者杜悅老師在2016年11月2日撰文《核心素養(yǎng)呼喚作文教學突破》中,以我的“下水”作文為例,倡議語文教師要有自己的看家本領(lǐng),要“自己‘下水’寫作文”,應(yīng)以自己的閱讀和寫作影響學生,讓學生有信心寫好作文,要“智慧地表達自己的智慧”。王俊文先生在《教育家》2018年第29期撰文《“多下水”與“不注水”》,以我為例,指出:教師只有“多下水”,教育方能“不注水”。2018年6月,我接受人民網(wǎng)記者采訪,他們問我:“離開教學一線已經(jīng)七年多,為什么還要堅持‘下水’作文呢?”我的回答是:“為了喚醒更多的老師來研究作文教學。”
2004年起,我堅持每年高考后“下水”作文。每年高考作文出來的時候,總有一些家長或者老師批評作文命題差、不好寫。我期望自己的行動能夠給大家一些積極的引導(dǎo),同時也是對自己專業(yè)能力的一種訓(xùn)練。每當有老師來請教怎么“教作文”的時候,我的建議就是:做一個行動派,請你跟學生一起寫一篇。只有自己動手寫,你才會知道學生寫作的困難以及寫作的心理。
“下水”作文,于我來說,不是“下水”的“作文”,而是下水“作”文,關(guān)鍵在“作”;不是“作”一篇文,而是要長期“作”文。要學生“作”的文,教師能不能也“作”一篇?我“下水”作文,不是作秀,不是矯情,更不是示范(不是單純地寫好作文,還有很多是為“升格”而寫的病文)。在長期“下水”作文的過程中,我越來越堅信:好作文是“教”出來的。山西教育出版社的《新作文》雜志社邀我擔任封面人物,我就是以“我始終堅信好作文是‘教’出來的”為題,來表達語文教師在學生寫作上的自覺追求和主動擔當。誠然,我也相信:班上前五名的學生,你教不來;班上后五名的學生,你也教不好。但是對于剩下的絕大多數(shù),教師好的寫作指導(dǎo),不是需要,而是必不可少。作為教師,要不斷地寫作。只有寫作,才知道寫作的甘苦;有了這些體驗,才能使自己對學生的指導(dǎo)更有說服力。一個不會寫、不能寫文章的教師,怎么能夠站在講臺上對學生的寫作指手畫腳?怎么讓學生信服他的指導(dǎo)?
寫作最育人。寫作育人的價值至少體現(xiàn)在三點:其一,作文即人,教作文就是教做人。“言為心聲”,“察其言,觀其行,而善惡彰焉”。學生的一篇作文,可以全面關(guān)注人的發(fā)展,凸顯核心價值,特別是呈現(xiàn)新時代中國青年的姿態(tài)和模樣、成長和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其二,語言即思想,教寫作就是教價值觀。教寫作是落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wù)的最佳途徑。語言不只是思想的載體,還是思想本身。言即思,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表達世界、表達自我的創(chuàng)造性智慧,涉及核心價值、關(guān)鍵能力、必備知識。其三,言語即思維,教寫作就是教思維。想什么,決定了寫什么;怎么想,決定了怎么寫。教寫作,就是教學生的邏輯、思辨、結(jié)構(gòu)化思維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到現(xiàn)在,我“下水”作文已經(jīng)24年了。我很感謝南京十三中的教師團隊和南京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南京十三中在語文教育上,是有很明顯優(yōu)勢的,走出了一批批全國著名的語文教師:曹勇軍老師、王軍老師、胡小林老師、顧國屏老師、陳耀琪老師、申桂萍老師、王夫成老師等。他們在寫作教學上有很突出的成績,如蔡玉瑛老師就很注重帶領(lǐng)學生讀經(jīng)典、看電影。后來,她班上有個叫蔣昕捷的學生用《三國演義》赤兔馬的素材,寫了一篇《赤兔之死》,轟動華人世界。南京十三中的寫作教學之所以產(chǎn)生不小的影響,是跟這一群善于鉆研的教師分不開的。后來,南京十三中不僅成為江蘇省首批高中語文課程基地,而且涌現(xiàn)了一批學生寫作高手,近年來,僅高考滿分作文就有近10篇。這也是我研究寫作教學、持續(xù)“下水”作文的重要原因,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