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婆的蔥
吃,對于中國人來說,不只是填飽肚子的例行公事,更是文化,是哲學(xué),也是信仰。
在孔家吃飯,我累了
孔子我們都知道,他是春秋時期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但應(yīng)該很多人都不知道,孔子也是一個美食家??鬃訉Τ燥埖闹v究不僅僅是一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他還有很多自己的“規(guī)矩”。
孔子有“十不食”的標準,簡單來說,不是色香味俱全的肉,不吃?!抖Y記》中記載了他和弟子吃肉的具體搭配:干肉、雞肉羹、雁肉適合麥飯,牛肉適合稻飯,羊肉適合黍飯,豬肉適合稷飯;干肉醬配兔肉醬,麋肉塊配魚子醬……不僅吃什么有規(guī)矩,烹飪的手法和吃肉的時節(jié)也有規(guī)矩:什么肉該怎么做,什么肉只能什么時候吃。
好不容易把飯做熟了要上桌了,最復(fù)雜的規(guī)矩終于來了!
如果要在家請客,擺桌時一定要將米飯、帶骨的肉放在客人左邊,羹湯、純?nèi)鈮K放在客人右邊。薄肉片、烤肉放外邊,醋和醬放里邊,蔥和蒸蔥放末端,酒、漿放右邊。還沒完呢,要是宴席中有水煮鮮魚這類特殊的食物,擺桌時還要考慮季節(jié):夏天的時候魚肚朝右,冬天的時候魚鰭朝右。
終于完事兒,食物全部擺上桌后就可以吃了嗎?當(dāng)然不,還得按賓主次序一樣一樣吃……吃一次飯,就是重溫一次尊卑長幼的禮數(shù),體會一次謙虛禮讓,餐桌的藝術(shù)實際上是一種“統(tǒng)治”的藝術(shù)。這對于我等凡人來說可真是“太難了”,我們只想簡簡單單吃頓飯罷了。
像工科男一樣吃蟹
清朝有個書香世家畢家,往上追幾代,乾隆時期的狀元畢沅,《清明上河圖》最后一位私人收藏者,就是這家長輩。同光年間,畢家有人做過定海知府,后辭官回蘇州,建了一座畢園。畢家有私房菜,追求時令而精致無比,一時間為世人追捧,比如吃蟹季的蟹宴。
專業(yè)的吃蟹,要用“蟹八件”,小錘子小剪子一應(yīng)俱全。按畢家人的說法,用蟹八件,不僅僅是為了吃得更干凈徹底,而是用很慎重的態(tài)度來對待每一只螃蟹。吃客要吃螃蟹,先把蟹蓋掀開,用這精巧的蟹八件慢慢地把蟹黃和蟹膏吃掉。然后放回碟中,撤下,此為初享。撤回的大閘蟹回到廚房,將蟹肉分別剔出,略施板油、蟹油用小火焙炒一下,放回到各自初享的蟹殼中,再次上席。
頗為精巧的是,盛滿蟹肉的蟹殼再次上席前,會蓋上一層“棉被”,那是打成泡沫的蛋清。蛋清雪白如花,蟹殼形狀如斗,故而名曰:雪花蟹斗。
雪花蟹斗并非文人為了附庸風(fēng)雅而做的矯情之作,而是經(jīng)過思考的有心之舉。大戶人家的廚房和庭院隔得不近,做好的蟹斗要被下人端著走過一條花徑或穿過幾個廳堂,才能來到“花前月下”的餐桌。秋風(fēng)送涼,一旦蟹冷了,不僅風(fēng)味盡失,而且會腥味上升,惹人討厭,故而蓋一層“棉被”。
誰才是吃蟹高手
愛吃蟹的古人很多,除了畢家以外,明朝還有一個李漁。每年螃蟹還沒上市的時候,他就開始攢錢等著買螃蟹。家人笑他以蟹為命,以至于這錢是“買命錢”。從螃蟹上市到蟹盡下市,“未嘗虛負一夕,缺陷一時。”
這樣一個蟹癡,應(yīng)該有很多吃蟹的花樣吧?恰恰相反!李漁說“世間好物,利在孤行”,蟹鮮而肥,甘而膩,白似玉而黃似金。本身已經(jīng)具備了色香味三者極致,所以最好是整只蒸著吃。他最反對把蟹斷成兩截,用油、鹽、豆粉煎著吃。他認為這種做法是“嫉蟹之美觀,而多方蹂躪,使之泄氣而變形者”。這也是一個為了吃走到極致的人呀!
在真吃客眼里,即使是淪為饕餮口中之物、砧板之肉,食物也有它們的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