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北冰洋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主張之比較分析

2021-01-14 11:44尹潔李家彪方銀霞
極地研究 2020年4期
關鍵詞:大陸架劃界北冰洋

尹潔 李家彪 方銀霞

研究論文

北冰洋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主張之比較分析

尹潔 李家彪 方銀霞

(自然資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 浙江 杭州 310012)

截至2020年, 環(huán)北冰洋5國中除了尚未批準《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的美國外, 其余4國均提交了涉及北冰洋的200海里外大陸架劃界案。其中俄羅斯、加拿大和丹麥基于北冰洋海底脊狀隆起主張了大范圍的大陸架, 若全部主張獲得大陸架界限委員會認可, 那么北冰洋國際海底區(qū)域將所剩無幾。而北冰洋地質構造的特殊性, 在適用《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時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 從而導致外部界限存在多種可能。通過《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科學和技術準則》以及審議劃界案的實踐, 比較分析北冰洋沿海國大陸架主張; 基于對羅蒙諾索夫脊和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的科學研究, 認為洋脊規(guī)則應謹慎適用; 北冰洋沿海國將大陸架問題區(qū)域化也將產生不利影響。

北冰洋 大陸架劃界 自然延伸 洋脊 海底高地

0 引言

北冰洋氣候嚴寒且日照時間短, 常年為海冰覆蓋, 在如此惡劣環(huán)境中進行大規(guī)模的科學調查工作極其不易。但其豐富的自然資源, 便利的北極航道, 以及北極的軍事戰(zhàn)略價值引發(fā)周邊國家的爭奪[1]。依照《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以下簡稱“《公約》”)第76條的規(guī)定, 為確定大陸架外部界限, 俄羅斯在2001年向大陸架界限委員會(以下簡稱“委員會”)提交其劃界案, 被認為證據不足后, 自2004年至2014年間在北冰洋開展了大規(guī)模地質、地球物理調查。丹麥關于格陵蘭島北部海域部分劃界案的數據收集處理及解釋工作從2002年持續(xù)至2014年。加拿大在北冰洋的數據收集工作從2006年延續(xù)至2016年??梢钥闯? 為爭奪北極, 環(huán)北冰洋國家以《公約》為依據, 紛紛加大科學考察的力度, 盡全力主張最大范圍的大陸架。

挪威于2006年11月27日提交了涉及北冰洋的部分劃界案, 并于2009年3月27日獲得委員會建議, 委員會認可了其在北冰洋西南森海盆的大陸架外部界限[2]。俄羅斯于2015年8月3日提交了北冰洋部分修訂案, 目前委員會正在審議。丹麥于2014年12月15日提交了格陵蘭北部區(qū)域部分劃界案, 加拿大于2019年5月23日提交了北冰洋部分劃界案, 均在排隊等待委員會審議。根據劃界案執(zhí)行摘要提供的信息可知, 目前整個北冰洋已被周邊沿海國紛紛主張, 除了圖1區(qū)域A部分將會被美國的200海里外大陸架覆蓋之外, 僅剩圖1中的B區(qū)域, 也即加科爾脊(Gakkel Ridge)部分屬于國際海底區(qū)域。北冰洋沿海國200海里外大陸架與國際海底區(qū)域此消彼長, 沿海國大陸架的過度擴張, 勢必縮小國際海底區(qū)域的范圍, 從而影響到全人類的利益[3]。然而《公約》在北冰洋的適用問題并不僅僅只是沿海國的事情, 其他國家在北冰洋的權利也應當被保護[4]。中國作為近北極國家, 同時也是北極利益攸關者[5], 基于國際法享有北冰洋國際海底區(qū)域的權益, 環(huán)北冰洋國家大范圍的主張200海里外大陸架也必然對中國的北極權益產生不利影響。

圖1 北冰洋大陸架劃界形勢圖

Fig.1. The extended continental shelf claim in the Arctic Ocean

1 《公約》第76條相關概念解讀

依照《公約》第六部分關于大陸架制度的規(guī)定, 沿海國對其領土自然延伸的海床和底土享有自然資源勘探開發(fā)的主權權利, 范圍可到大陸邊外緣。第76條規(guī)定了大陸架外部界限的范圍和劃定程序。沿海國需將劃定200海里外大陸架外部界限的數據資料提交根據《公約》附件二成立的委員會進行審議, 提出建議后, 再基于委員會提出的建議劃定確定的和有拘束力的外部界限。

在北冰洋區(qū)域, 周邊沿海國將大范圍的海底脊狀隆起解釋為陸地的自然延伸, 以此作為其大陸邊緣, 進而主張較大面積的大陸架區(qū)域; 在適用限制規(guī)則時, 又將這些脊狀隆起定義為海底高地, 采用深度限制規(guī)則, 再次擴張其大陸架范圍。在此, 有必要厘清《公約》中相關概念的內涵、區(qū)分適用條件, 結合委員會審議劃界案的實踐, 進一步討論北冰洋沿海國大陸架主張的合理性。

1.1 大陸邊緣與自然延伸

《公約》第76條第1款規(guī)定了“沿海國的大陸架包括其領海以外依其陸地領土的全部自然延伸, 擴展到大陸邊外緣的海底區(qū)域的海床和底土, 如果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到大陸邊的外緣的距離不到二百海里, 則擴展到二百海里的距離”。條文中的“自然延伸”吸收了國際法院1969年北海大陸架案的判決。在北海大陸架案中, 法院認為“自然延伸”是沿海國享有大陸架權利的基礎[6]。但就“自然延伸”本身來說, 并沒有對其進行定義, 更沒有明確判斷依據, 其中究竟只是地形地貌意義上的自然延伸, 還是包含了地質意義的自然延伸。

國際法院在北海大陸架案中認為, 既然陸地是沿海國向海延伸的基礎, 那么首先需要確定怎樣的地理單元在事實上構成了這些延伸的區(qū)域, 法庭也肯定了地質因素在大陸架問題上的重要性[6]。相反, 國際海洋法庭在2012年“孟加拉訴緬甸海洋劃界案”的判決中認為“自然延伸”并不是沿海國證明其享有200海里外大陸架權利必須滿足的單獨的標準[7], 試圖弱化“自然延伸”在大陸架權利的地位。也有學者認為“自然延伸”僅僅是地貌學的概念[8], 并非需要滿足地質連續(xù)性的要求, 第76條最終沒有將地殼結構作為判斷大陸邊緣的標準是深思熟慮的, 這就意味著地質學在判斷“自然延伸”時并不起作用[9]。

然而, 追溯該條款的談判歷程可知“自然延伸”的本意并非如此。第三次海洋法會議期間, 美國代表和埃文森小組在1975年第三期會議上的提案在對大陸架的描述中都采用了地質特征, 區(qū)分了大陸邊緣和深洋洋底[10]。1976年第四期會議期間, 智利代表的提案還試圖區(qū)分陸殼和洋殼[10]770。日本代表在第十五期會議上的非正式提案也提出使用陸殼和洋殼結構的邊界來定義大陸邊外緣[10]773。在1978年第六磋商小組的討論中, 蘇聯(lián)代表認為, 沿海國的大陸架將根據堅實科學基礎的地質和地形地貌數據來確定[10]75。在該討論中, 丹麥代表認為沿海國是否能夠主張對整個大陸邊緣的權利取決于該區(qū)域的根本上的地質連續(xù)情況, 這是在大陸架定義中“自然延伸”概念的精髓[10]778。由此可見, “自然延伸”的立法本意在于沿海國陸塊在地貌和地質意義上的延伸。雖然最終的條款并沒有使用地殼結構作為評判標準, 但僅僅是為了平衡洋殼上島嶼(例如冰島)的大陸架權利, 并無意于否定地質學在判斷“自然延伸”時的作用。

哈拉爾·布雷克(Harald Brekke)教授和菲利普·西蒙茲(Philip Symonds)教授從“陸塊沒入水中的延伸”這一表述推導出地質連續(xù)的意思, 說明大陸邊緣的地殼性質或者起源應與沿海國陸塊大體相同[8]169-197。國際法協(xié)會2004年的研究報告中也指出, 第76條并未區(qū)分陸殼和洋殼, “自然延伸”的起點應當是沿海國陸塊, 那么, 如果沿海國陸塊為陸殼, 它的自然延伸也應當為陸殼[11], 同理, 如果沿海國陸塊為洋殼, 它的自然延伸也應當為洋殼, 說明了“自然延伸”包含地質連續(xù)性。這與委員會《科學和技術準則》第7.2.9條的規(guī)定相吻合。Elferink和Rothwell[12]亦認為第7.2.9條意味著沿海國陸塊的地殼類型將用于決定“自然延伸”。以委員會建議為例, 委員會在2016年關于庫克群島劃界案的建議中認為, 雖然馬尼?;E_屬于復雜且具有碎片特征的海底高地, 并且一些海底特征單元高于深洋洋底的較深區(qū)域, 這并不能夠直接認定這些海底特征單元是庫克群島大陸邊緣的組成部分, 只有那些能清楚證明在地貌和地質上都是連續(xù)的海底高地形才能被認為是庫克群島大陸邊緣的一部分[13]。上述權威學者的解釋以及委員會的實踐再次證明, 自然延伸的內涵是沿海國陸塊在水下的地質和地貌上的連續(xù)。自然延伸的大陸邊緣才是《公約》第76條所指法律大陸架, 這也是擴展200海里外大陸架的基礎。如果自然延伸的大陸邊緣存在脊狀隆起, 那么將進一步涉及到第76條的洋脊規(guī)則。

1.2 深洋洋底的洋脊、海底洋脊和海底高地

深洋洋底的洋脊(Oceanic Ridge)、海底洋脊(Submarine Ridge)和海底高地(Submarine Elevation)是海底脊狀隆起在《公約》第76條框架下的分類, 區(qū)別在于能否作為大陸邊緣以及限制規(guī)則的適用。第76條第3款規(guī)定了深洋洋底的洋脊不屬于沿海國自然延伸的大陸邊緣。第76條第5款規(guī)定了大陸架外部界限的限制規(guī)則, 在此基礎上, 第6款緊接著區(qū)分了兩種不同的脊狀隆起的特殊規(guī)定, 即海底洋脊不能超過350海里距離限制, 而海底高地則除了適用距離限制規(guī)則外, 還可適用深度限制規(guī)則, 這便是復雜且缺乏明確適用標準的洋脊規(guī)則。

海底高地適用深度限制規(guī)則往往能夠將權利范圍延伸得更遠。因此, 許多位于脊狀隆起或者脊狀隆起周邊的國家, 都希望通過將脊狀隆起解釋為海底高地, 從而擴大其大陸架范圍。而《公約》并沒有明確定義海底洋脊和海底高地, 根據第6款的規(guī)定, 僅將海底高地定義為大陸邊緣的自然組成部分。其含糊的標準, 導致了在實踐中常常被濫用。

第三次海洋法會議初期討論的重點在于大陸架的定義及范圍, 并沒有涉及到洋脊問題。在1979年第8期會上, 蘇聯(lián)代表提出大陸邊緣不應包括水下洋脊及其底土[10]779, 洋脊問題被提上談判議程, 引發(fā)了修正第3款大陸邊緣定義的建議[8]169-197。由10個國家提出的非正式提案中提出將海底洋脊定義為“狹長的由洋殼形成的海底高地, 在這種洋脊地區(qū)的大陸架外部界限不能超過350海里”[10]783。日本代表認為第3款應增加“由洋殼構成的洋脊”[10]783。在1980年第九期會上, 寬大陸架國家集團認為大陸邊緣應當包括海底高地, 但不包括深洋洋底的洋脊。第六磋商小組主席最后提出一項關于海底洋脊問題的折中提案, 提出了新的條款: “雖有第5款的規(guī)定, 在海底洋脊上的大陸架外部界限不應超過從測算領海寬度的基線量起350海里。本款規(guī)定不適用于作為大陸邊緣自然構成部分的海臺、海隆、海峰、暗灘和坡尖等海底高地”[10]784。就新條款的內涵, 丹麥代表提出將“大陸邊緣自然構成部分的海底高地”解釋為“與沿海國陸地領土從根本上具有相同地質結構的海底高地”。通過《公約》制定過程的談判文件可知, 洋脊規(guī)則的立法本意在于防止洋中脊上的國家利用這些脊狀隆起將大陸架的范圍一直延伸到大洋中部。但鑒于《公約》談判時的技術手段和科學認知不足, 許多洋脊并未明確, 制定條款時也沒能達成一致意見, 最終導致目前爭議不斷的妥協(xié)性條款。

由于海底脊狀隆起本身的復雜性, 即便委員會《科學和技術準則》基于科學觀點對其做了分類, 也無法一一對應法律上的三種分類。此外, 一些脊狀隆起上方存在島嶼, 而地殼類型的概念并未引入《公約》規(guī)定, 因此也不能作為對第76條中海底洋脊和海底高地進行分類的唯一準則。對于脊的問題, 難以制定標準細則, 應逐案審理[14]。

對于廣受關注的海底高地的判斷, 委員會前委員菲利普·西蒙茲(Philip Symonds)教授及哈拉爾·布雷克(Harald Brekke)教授認為不僅要求其巖石類型與沿海國陸塊相似, 而且要求它們具有相似的地殼特征、起源、演化過程及構造環(huán)境。也即海底高地與沿海國陸塊在所有方面都具有地質上的相似性[8]141-167。在委員會審議劃界案的十幾年來, 越來越多地涉及到關于脊的屬性的判斷。例如在法屬圭亞那和新喀里多尼亞部分劃界案的審議中, 委員會基于地質方面的考慮, 同意法國主張貝洛納島水下延伸的豪勛爵海隆為其大陸邊緣自然組成部分的海底高地。委員會綜合深海鉆探、地層采樣數據, 以及地震反射數據的解釋等資料, 認為豪勛爵海隆及其北部延伸是大陸起源, 豪勛爵海隆和其他相關陸塊曾經是澳大利亞大陸的組成部分, 由于海底擴張而分離[15], 因此將其認定為海底高地。在澳大利亞劃界案的??怂姑┧购E_區(qū)域, 澳大利亞主張通過普拉蒂普斯坡尖(Platypus Spur)連接的喬伊海隆構成??怂姑┧购E_最西北的擴展, 根據《科學和技術準則》第7.3.1段b項, 喬伊海隆是大陸斷裂形成的, 屬于第76條第6款的海底高地。但委員會認為由于缺少穿過喬伊海隆的地震剖面, 能夠證明起源的數據太少, 無法判定它是在海底擴張過程中在阿爾戈海盆(Argo Basin)形成的還是從??怂姑┧购E_分離出來的, 因此不能認定其為海底高地[16]。在丹麥法羅群島以北部分劃界案中, 關于埃吉爾海嶺的認定, 丹麥認為, 海底高地是大陸邊緣的自然組成部分, 需要與大陸邊緣在地質上是連續(xù)的。而埃吉爾海嶺在形態(tài)上與法羅群島北部大陸邊緣相連, 并且位于公式線*依照《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第76條第4款(a)項, 公式線為劃定大陸邊外緣的界線。第76條第4款(a)項(1)目規(guī)定, 按照第7款, 以最外各定點為準劃定界線, 每一定點上沉積巖厚度至少為從該點至大陸坡腳最短距離的百分之一; 或按照(a)項(2)目的規(guī)定, 按照第7款, 以離大陸坡腳的距離不超過六十海里的各定點為準劃定界線。內, 但它是靜止的海底擴張脊, 地質屬性上與法羅群島陸塊不同, 因此它是第76條第6款意義中的海底洋脊, 適用350海里的限制規(guī)則[17], 委員會同意該觀點。冰島關于埃吉爾海盆和雷克雅內斯海嶺的部分劃界案中, 委員會認為劃界案中提供的數據資料不足以充分證明雷克雅內斯脊的西部和南部是冰島大陸邊緣自然組成部分, 因此不能認定其為海底高地, 只能適用350海里限制規(guī)則[18]。

基于學者的理論觀點[19]和委員會實踐, 區(qū)分海底脊狀隆起的基本原則可概括為: (1)深洋洋脊不屬于自然延伸的大陸邊緣; (2)海底高地在地貌上和地質上都是沿海國陸塊的水下自然延伸; (3)海底洋脊與沿海國陸塊在地貌上連續(xù), 但地質屬性不同。該原則同樣也適用于北冰洋。

2 北冰洋大陸架外部界限主張分析

2.1 海底脊狀隆起的適用

俄羅斯在2015年修訂案中認為羅蒙諾索夫脊、阿爾法-門捷列夫脊、楚科奇邊緣地以及波德福德尼科夫海盆共同形成一個大型陸塊單元, 即俄羅斯主張的“北冰洋中部海底高地復合體”, 屬于俄羅斯在北冰洋的大陸邊緣, 是其陸地領土的自然延伸(圖2)[20]。

俄羅斯通過測深和地震探測結果認為, 從東西伯利亞淺水陸架、楚科奇海到羅蒙諾索夫脊和門捷列夫脊, 它們在地貌上是連續(xù)的, 各構造單元之間不存在任何間斷或構造作用的痕跡。地震折射和反射剖面證明從淺水陸架到海底高地和波德福德尼科夫海盆以及楚科奇海盆的低地的沉積物也是連續(xù)的。此外, 俄羅斯提供了楚科奇海臺、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的巖石樣品證明其自然延伸。基于東西伯利亞和門捷列夫脊等地區(qū)的聯(lián)合深部地震測線揭示的地殼速度, 俄羅斯認為門捷列夫脊為陸殼。為使用深度限制規(guī)則, 俄羅斯還提出了北極海盆形成的地質模型[20]。

丹麥在其2014年北冰洋部分劃界案中認為, 羅蒙諾索夫脊、加科爾脊、阿爾法-門捷列夫脊和楚科奇陸架等一系列脊在地形上與格陵蘭陸塊相連, 這些脊與陸塊共同構成了格陵蘭北部大陸架。丹麥認為, 在林肯陸架區(qū)域的羅蒙諾索夫脊呈海底高原狀, 為陸殼性質, 并與格陵蘭島北部陸架緊密相連。丹麥通過巖石樣品認為羅蒙諾索夫脊與格陵蘭島、加拿大北極群島經歷了相似的地質作用。從地質和地貌上看, 羅蒙諾索夫脊為格陵蘭島北部大陸邊緣的組成部分。對于阿爾法-門捷列夫脊, 丹麥并不確定其成因和屬性, 在劃界案中沒有將其作為格陵蘭北部陸緣的自然延伸(圖3)[21]。

圖2 俄羅斯2015年北冰洋部分修訂案主張圖*底圖使用丹麥劃界案執(zhí)行摘要中的圖2清繪, 該底圖的使用不代表作者對丹麥劃界案主張的認可。

Fig.2. Depiction of claims of Russian Federation in the partial revised submission about the Arctic Ocean in 2015

加拿大將羅蒙諾索夫脊、阿爾法-門捷列夫脊定義為“北極中央海臺”, 認為其構成加拿大陸地的水下延伸, 是加拿大的大陸邊緣(圖4)[22]。

綜上可以看出, 這三個北冰洋沿海國都將北冰洋中的脊狀隆起作為其大陸邊緣, 認為橫跨北冰洋的羅蒙諾索夫脊和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為其各自陸塊的自然延伸(除了丹麥未主張阿爾法-門捷列夫脊), 并在各自的劃界案中使用了深度限制規(guī)則, 將這些海底脊狀隆起作為大陸邊緣自然組成部分的“海底高地”, 擴展其各自的大陸架范圍。俄羅斯和加拿大較為克制, 將外部界限限制在北冰洋中心; 丹麥的主張較為激進, 直接將大陸架延伸至海岸相向的俄羅斯的200海里線。

2.2 環(huán)北冰洋國家達成互不反對委員會審議的協(xié)議

委員會審議的大陸架外部界限僅針對沿海國和國際海底區(qū)域之間的劃界, 并不涉及國家之間的界限, 體現在委員會《議事規(guī)則》第46條及其附件一中。除非得到爭端當事國的同意, 否則委員會不審議涉及爭端的劃界案。該條款在北冰洋區(qū)域意義重大。

俄羅斯于2001年提交劃界案后, 環(huán)北冰洋的其他四國, 加拿大、丹麥、挪威和美國都沒有反對委員會審議。加拿大、丹麥照會表示該劃界案不影響重疊區(qū)域的國家間劃界; 挪威表示雖然存在《議事規(guī)則》附件一5(a)規(guī)定的爭端區(qū)域, 但劃界案不妨害未來兩國的劃界, 并表示同意委員會審議俄羅斯劃界案。美國照會提出了幾項對俄羅斯劃界案實質問題的質疑。在俄羅斯2015年提交關于北冰洋的修訂案后, 丹麥、美國、加拿大也都照會表示不反對委員會審議。

圖3 丹麥2014年格陵蘭北部劃界案主張圖*底圖使用丹麥劃界案執(zhí)行摘要中的圖2清繪, 該底圖的使用不代表作者對丹麥劃界案主張的認可。

Fig.3. Depiction of claims of Denmark of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Greenland in 2014

圖4 加拿大2019年北冰洋劃界案主張圖

Fig.4. Depiction of claims of Canada in the partial submission about the Arctic Ocean in 2019

挪威2006年提交涉及北極地區(qū)的劃界案后, 丹麥、冰島都照會表示不反對委員會審議。俄羅斯照會表示與挪威在巴倫支海存在重疊, 正在進行劃界協(xié)商, 委員會的審議將不妨害兩國劃界。

丹麥于2014年提交格陵蘭北部區(qū)域劃界案后, 加拿大、俄羅斯、美國都照會表示不反對委員會審議。挪威照會表示同意委員會依照附件一5(a)的爭端海域進行審議, 并不妨害挪威未來可能提交的劃界案補充材料。

加拿大于2019年提交北冰洋區(qū)域劃界案后, 丹麥照會表示與其格陵蘭北部大陸架存在重疊, 但不反對委員會審議, 并且委員會提出的建議也不妨害對丹麥劃界案的審議, 以及未來兩國間的劃界。

存在主張重疊的國家間互不反對委員會審議, 可提高確定200海里外大陸架范圍的效率。依照《公約》第76條第10款, 委員會的建議不妨害國家間劃界, 待委員會審議并提出建議后, 存在重疊的國家間再協(xié)商劃界問題也是解決爭議區(qū)域的有效途徑。委員會在2002年對俄羅斯提交的劃界案審議過程中認可了其對巴倫支海的外大陸架主張, 要求其在與挪威達成劃界協(xié)定后提交界限的坐標和海圖。在2009年挪威劃界案建議中的巴倫支海區(qū)域, 委員會也做出相同決定。兩國最終于2010年簽訂了巴倫支海劃界條約, 確定了大陸架界限。

3 北冰洋劃界案的潛在影響

3.1 洋脊規(guī)則的擴大適用

根據上述劃界案主張分析, 北冰洋外大陸架劃界最重要的便是羅蒙諾索夫脊和阿爾法-門捷列夫脊屬性的判定, 它們是否為沿海國陸塊的自然延伸, 是否適用洋脊規(guī)則之海底高地的限制性條款。

羅蒙諾索夫脊是洋脊中較為罕見的情形, 它是一條主要由陸殼形成的狹長脊狀隆起, 從北冰洋的一個邊緣延伸到另一個邊緣[8]141-167, 將整個北冰洋分為歐亞海盆和美亞海盆。前人的研究顯示羅蒙諾索夫脊是一條在古新世從巴倫支陸架裂離的大陸碎片[23], 它與巴倫支和卡拉?;闅W亞海盆的共軛陸緣, 然而在美亞海盆一側的共軛陸緣尚未確定[24]。羅蒙諾索夫脊的地震剖面(Arctic-2007)顯示其地殼厚度范圍在15~19 km。重力異常反演的結果表明羅蒙諾索夫脊與兩端陸緣的地殼厚度相比, 并無明顯差異[25]。地貌上來看, 它確實可以認為是歐亞大陸的延伸。在此基礎上, 如果俄羅斯能夠提供足夠的地震、采樣等數據證明它與歐亞大陸地質上的連續(xù)性, 將其作為陸塊自然延伸的可能性較大, 并且也符合海底高地的規(guī)定。

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的面積大約為長2000 km×寬400 km, 中間為地形凹陷, 通常被解釋為大火成巖省改造的大陸高地[26]。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的形成原因目前仍存在爭議, 后期火山活動改變了它原始的地貌和地球物理特征, 因此目前學界也無法確定其地殼性質[27]和起源。目前學界對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的地殼屬性存在3種主要觀點: (1)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為晚白堊紀長期熱點活動下火山活動形成的, 屬于洋殼[28-29]; (2)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為裂解的大陸型火山邊緣[30-31]; (3)阿爾法-門捷列夫脊屬于陸殼水下高地系統(tǒng), 后被地幔柱有關的巖漿活動所改造[32]。以上觀點盡管無法確定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的地殼屬性, 但是均表示其原來的結構被后期劇烈的巖漿活動所改造。最新地震折射的證據顯示門捷列夫脊地殼厚度為33~34 km, 并且支持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為陸殼的觀點, 但該區(qū)域被與高北極大火成巖省有關的巖漿活動所改造[33]。綜合以上科學研究可以推測, 阿爾法-門捷列夫脊至少屬于北冰洋大火成巖省的產物, 它最早位于東西伯利亞或者加拿大北極群島陸架, 后期發(fā)生裂離, 并受到了巖漿活動的侵染作用, 直到移至現今的位置。在此情況下, “自然延伸”和“海底高地”所必須滿足的地質連續(xù)性難以成立。目前的科學認知并不能完全推翻委員會在2002年俄羅斯劃界案建議中認為的大火成巖省的屬性。它的成因未定, 委員會在提出建議的過程中應盡審慎義務, 在科學認知未達成一致、數據存疑的情況下, 不能做出相對超前的結論。

雖然委員會《科學和技術準則》7.2.11明確了“鑒于難以就各種情況作出詳細規(guī)定, 委員會認為有關脊的問題應當逐案審理”, 但也不能違背委員會判斷脊的屬性的一般性原則, 即前文所述地質和地貌結合的標準。如果委員會在科學數據仍存瑕疵的情況下輕易做出肯定的結論, 那么很可能造成未來洋脊規(guī)則適用的擴大化, 從而違背了《公約》締結時的初衷, 未來也難以避免相關國家利用脊的問題將國家管轄范圍延伸到大洋中部。

3.2 環(huán)北冰洋國家瓜分海底區(qū)域, 將公域問題轉化為區(qū)域問題

在大陸架問題上, 俄羅斯力圖推進中北冰洋大陸架外部界限問題的“區(qū)域化”。在北冰洋沿岸五國內部就大陸架劃界達成一致, 通過“區(qū)域化”達到去“國際化”的目的[34]。而美國則認為中北冰洋存在國際海底區(qū)域。

圖1展示了目前北冰洋的外大陸架劃界形勢, 環(huán)北冰洋國家試圖瓜分幾乎整個北冰洋。美國由于尚未批準《公約》, 暫時無權向委員會提交大陸架劃界案, 但其大陸架范圍必將覆蓋圖1區(qū)域A的部分。如果委員會認可了羅蒙諾索夫脊和阿爾法-門捷列夫脊為大陸邊緣, 并且屬于海底高地的話, 那么僅剩圖1中區(qū)域B的部分為國際海底區(qū)域, 約14.9萬平方千米, 使得包括中國在內的非北冰洋沿海國在北冰洋國際海底區(qū)域的利益大幅縮減。如果羅蒙諾索夫脊和阿爾法-門捷列夫脊屬于海底洋脊, 那么北冰洋的國際海底區(qū)域將大致為圖1中橙色350海里線圈成的范圍, 約99萬平方千米。

關于北冰洋究竟存在多大范圍的國際海底區(qū)域, 還應當嚴格依照《公約》第76條規(guī)定, 劃定沿海國大陸架外部界限。第76條第8款也明確規(guī)定, 在委員會建議基礎上劃定的大陸架界限才具有確定性和拘束力。無論北冰洋沿海國達成怎樣的協(xié)議, 都需要經過委員會審議并提出建議這道程序, 委員會也應當擔負起《公約》賦予的職責, 在審議沿海國提交的科學數據信息時保持謹慎的態(tài)度, 提出符合《公約》第76條及《科學和技術準則》的建議, 防止北冰洋沿海國任意擴大200海里以外大陸架界限, 而由域外國家承擔其“北冰洋圈地”的不利后果[35]。

3.3 對中國在北極科學考察的影響

中國屬于近北極國家, 依照《公約》等國際條約和一般國際法在北冰洋公海及國際海底區(qū)域享有科研、航行、飛越、捕魚、鋪設電纜、資源勘探開發(fā)等權利。自20世紀起在北極的科學調查活動日趨活躍。2018年中國政府發(fā)布了《中國的北極政策》, 其中指出中國北極政策的目標是“認識北極、保護北極、利用北極和參與治理北極, 維護各國和國際社會在北極的共同利益, 推動北極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在參與北極事務方面, 科學調查是基礎、是關鍵。

雖然《公約》第238條規(guī)定了所有國家均有權進行海洋科學研究, 但第246條又作出了限制, 其第2款規(guī)定了“在專屬經濟區(qū)和大陸架上進行海洋科學研究, 應經沿海國同意”。如果委員會通過了俄羅斯的外部界限主張, 加上北冰洋沿海國互不反對委員會審議, 這就意味著將來丹麥、加拿大主張獲得通過的概率大大增加, 從而導致北冰洋主張重疊的面積大大增加。如果進入某沿海國大陸架進行調查, 僅需某沿海國的同意即可, 那么進入主張重疊區(qū)的話是否需要主張重疊的雙方乃至三方、四方的一致同意, 這將增加進入北極進行科學調查的困難程度。

4 結語

沿海國依照《公約》第76條提交劃界案是劃定大陸架外部界限的第一步, 目前北冰洋沿海國除美國外均完成了該程序。而委員會審議劃界案并提出建議是決定沿海國主張的外部界限是否合法的關鍵性程序, 委員會以建議的方式, 從科學技術角度適用《公約》第76條, 審查沿海國是否肆意夸大主張。鑒于委員會是由科學家構成的這一事實, 審議劃界案也不能涉及法律問題。因此對于俄羅斯將其主張的扇形邊界(蘇聯(lián)最高委員會主席團于1979年2月21日頒布第8908號法令批準的扇形區(qū)界線)作為大陸架外部界限的部分, 委員會不應持立場。但對于北冰洋的地質構造演化問題, 尤其是北冰洋大型海底脊狀隆起的定性, 委員會的建議具有權威性。綜上, 委員會審議劃界案應當持審慎的態(tài)度, 還應當充分考慮北冰洋沿海國提交科學支撐數據的客觀性, 以足夠嚴謹的立場判斷沿海國提交的相關支撐數據是否符合《公約》第76條及《科學和技術準則》, 在承認沿海國享有200海里外大陸架權利的同時也應守衛(wèi)國際海底區(qū)域不受侵犯, 維護人類共同繼承財產。

1 吳慧. “北極爭奪戰(zhàn)”的國際法分析[J]. 國際關系學院學報, 2007(5): 36-42.

2 CLCS.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gard to the submission made by Norway in respect of area in the Arctic Ocean, the Barents Sea and the Norwegian Sea on March 27 2009 [EB/OL].(2009-03-27)[2019-06-18].https: //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nor06/nor_rec_summ.pdf.

3 賈宇. 北極地區(qū)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爭端探析[J]. 中國海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1): 6-10.

4 JARES V.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200 nautical miles: the work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and the Arctic[J]. Southeast Asian Affairs, 2009, 45(2): 171-185.

5 阮建平. “近北極國家”還是“北極利益攸關者”——中國參與北極的身份思考[J]. 國際論壇, 2016, 18(1): 47-52.

6 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 The judgment of North Sea continental shelf cases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 Denmark, Federal Republic of Germany v Netherlands) on February 20 1969[EB/OL].(1969-02-20) [2019-05-30]. https: //www.icj-cij.org/files/case- related/51/051-19690220-JUD-01-00-EN.pdf.

7 The International Tribunal for the Law of the Sea. The judgment of dispute concerning delimitation of the maritime boundary between Bangladesh and Myanmar in the Bay of Bengal (Bangladesh v Myanmar) on March 14 2012 [EB/OL]. (2012-03-14) [2019-05-30]. https: //www.itlos.org/fileadmin/itlos/documents/cases/case_no_16/published/C16-J-14_mar_12.pdf.

8 NORDQUIST M, MOORE J, HEIDAR T. Legal and scientific aspects of continental shelf limits[C]. Netherlands: Nijhoff, 2004: 61-90.

9 KUNOY B. Assertions of entitlement to the outer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central Arctic Ocean[J]. International and Comparative Law Quarterly, 2017, 66(2): 367-409.

10 薩切雅·南丹, 沙卜泰·羅森. 1982年《聯(lián)合國海洋法公約》評注第2卷[M]. 呂文正, 毛彬, 譯. 北京: 海洋出版社, 2014: 769.

11 The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Report of the seventy-first conference [R]. London: The International Law Association, 2004: 801.

12 ELFERINK A G O, ROTHWELL D R. The law of the sea and polar maritime delimitation and jurisdiction[C]. Netherlands: Nijhoff, 2001: 142.

13 CLCS.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gard to the submission made by the Cook Islands in respect of the Manihiki Plateau on August 19 2016 [EB/OL]. (2016-08-19)[2019-06-18]. https: //www.un.org/Depts/ 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cok23_09/2016_08_19_com_sumrec_cok.pdf.

14 CLCS.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guidelines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on May 13 1999 [EB/OL]. (1999-05-13)[2019-06-20]. https: //daccess-ods.un.org/TMP/6587234.13944244.html.

15 CLCS.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gard to the submission made by France in respect of French Guiana and New Caledonia Regions on September 2 2009 [EB/OL]. (2009-09-02)[2019-06-25]. https: //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fra07/COM_REC_FRA_02_09_2009_summary.pdf.

16 CLC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gard to the submission made by Australia on April 9 2008 [EB/OL].(2008-04-09) [2019-06-25]. https: //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aus04/Aus_Recommenda-tions_FINAL.pdf.

17 CLCS.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gard to the partial submission made by the Government of the Kingdom of Denmark together with the Government of the Faroes in respect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north of the Faroe Islands on March 12 2014 [EB/OL]. (2014-03-12)[2019-06-25]. https: //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 dnk28_09/2014_03_14_SCDNK_REC_COM_20140521.pdf.

18 CLCS. Summary of recommendations of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gard to the submission made by Iceland in the ?gir Basin Area and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parts of Reykjanes Ridge on March 10 2016 [EB/OL]. (2016-03-10) [2019-06-25]. https: //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isl27_09/2016_03_10_sc_isl.pdf.

19 BYERS M.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Arctic[M].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 104.

20 Russian Federation. Partial revised submission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to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spect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of the Russian Federation in the Arctic Ocean, on August 3 2015 [EB/OL]. (2015-08-03) [2019-07-02]. https: //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rus01_rev15/2015_08_03_Exec_Summary_English.pdf.

21 Kingdom of Denmark. Partial submission of the Government of the Kingdom of Denmark together with the Government of Greenland to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in respect of the northern continental shelf of Greenland on December 15 2014[EB/OL]. (2014-12-15)[2019-07-02]. https: //www.un.org/depts/los/clcs_new/submissions_files/dnk76_14/dnk2014_es.pdf.

22 Government of Canada. Partial submission of Canada to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regarding its continental shelf in the Arctic Ocean on May 23 2019[EB/OL]. (2019-05-23)[2019-07-02]. https: //www.un.org/Depts/los/clcs_new/ submissions_files/can1_84_2019/CDA_ARC_ES_EN_secured.pdf.

23 SRIVASTAVA S P. Evolution of the Eurasian basin and its implications to the motion of Greenland along Nares strait[J]. Tectonophysics, 1985, 114(1): 29-53.

24 JACKSON H R, MARCUSSEN C, FUNCK T,et al. The structure of the Lomonosov Ridge, Arctic Ocean (Invited)[EB/OL]. (2010-12)[2019-07-01]. https: //ui.adsabs.harvard.edu/abs/2010AGUFM.T31A2122J/abstract.

25 ALVEY A, GAINA C, KUSZNIR N J, et al. Integrated crustal thickness mapping and plate reconstructions for the high Arctic[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8, 274(3/4): 310-321.

26 OAKEY G N, SALTUS R W. Geophysical analysis of the Alpha–Mendeleev Ridge Complex: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High Arctic Large Igneous Province[J]. Tectonophysics, 2016, 691: 65-84.

27 GAINA C, MEDVEDEV S, TORSVIK T H,et al. 4D Arctic: a glimpse into the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the Arctic in the light of new geophysical maps, plate tectonics and tomographic models[J]. Surveys in Geophysics, 2014, 35(5): 1095-1122.

28 JOKAT W. Seismic investigations along the western sector of Alpha Ridge, central Arctic Ocean [J]. Geophys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3, 152 (1): 185–201.

29 FUNCK T, JACKSON H R, SHIMELD J. The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Alpha Ridge at the transition to the canadian polar margin: results from a seismic refraction experiment[J].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2011, 116 (B12): 101.

30 COFFIN M F, ELDHOLM O. Large igneous provinces: crustal structure, dimensions, and external consequences[J]. Reviews of Geophysics, 1994, 32(1): 1-36.

31 DOVE D, COAKLEY B, HOPPER, et al. Bathymetry, controlled source seismic and gravity observations of the Mendeleev Ridge; implications for ridge structure, origin, and regional tectonics[J]. Geophys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10, 183 (2): 481–502.

32 LEBEDEVA-IVANOVA N N, YA Z Y, LANGINEN A E, et al. Seismic profiling across the Mendeleev Ridge at 82°N: evidence of continental crust[J]. 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2006, 165(2): 527-544.

33 KASHUBIN S N, PETROV O V, ARTEMIEVA I M, et al. Crustal structure of the Mendeleev Rise and the Chukchi Plateau (Arctic Ocean) along the russian wide-angle and multichannel seismic reflection experiment “Arctic-2012”[J]. Journal of Geodynamics, 2018, 119: 107-122.

34 匡增軍. 俄羅斯的北極戰(zhàn)略[M].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17: 141.

35 白佳玉, 隋佳欣. 論北冰洋海區(qū)海洋劃界形勢與進展[J]. 上海交通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8, 26(6): 31-44.

DELIMIT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200 NAUTICAL MILES IN THE ARCTIC OCEAN

Yin Jie, Li Jiabiao, Fang Yinxia

(Second Institute of Oceanography, Ministry of Natural Resources, Hangzhou 310012, China)

As of 2020, four of the five countries surrounding the Arctic Ocean, excluding the United States, which has not yet approved the, have introduced submissions for the continental shelf beyond 200 nautical miles (M) in the Arctic Ocean. Among them, Russia, Canada, and Denmark have laid claims to large continental shelf areas based on the large-scale submarine features in the Arctic Ocean. If all claims were approved by the Commission on the Limits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there would be very little international seabed area left. However, considering the particularity of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in the Arctic Ocean, there are many uncertainties in the application of Article 76 of the, resulting in multiple possibilities of outer limits. In accordance with Article 76 of the,of the Commission, and with consideration of practices on the delimit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for this manuscript, comparative study was carried out on the continental shelf claims of coastal states in the Arctic Ocean. Based on current scientific research on the Lomonosov Ridge and the Alpha–Mendeleev Ridge Complex, it is suggested that the ridge issues within Article 76 should be applied with caution. The issue of regionalization of the continental shelf by the coastal states of the Arctic Ocean will likel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Arctic Ocean, continental shelf delineation, natural prolongation, ridge, submarine elevation

2020年3月收到來稿, 2020年4月收到修改稿

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2017YFC1405502)資助

尹潔, 女, 1983年生。副研究員, 主要從事海洋法、外大陸架劃界研究。E-mail: yinjie@sio.org.cn

李家彪, E-mail: jbli@sio.org.cn

10. 13679/j.jdyj.20200017

猜你喜歡
大陸架劃界北冰洋
德州大陸架石油工程技術有限公司
潛艇冒出北冰洋
200海里外大陸架權利基礎新論
基于SIFT-SVM的北冰洋海冰識別研究
大陸架界限委員會的工作進展主席說明(CLCS/95)
中韓海域劃界首輪會談成功舉行
太平洋還是北冰洋
論三步劃界法的發(fā)展及法律地位——其對中日東海大陸架劃界的一些啟示
閉海和半閉海制度——北冰洋是半閉海嗎?
日本劃界案大陸架界限委員會建議摘要解讀
醴陵市| 拜城县| 枝江市| 荣昌县| 吉安县| 兴城市| 四平市| 麻阳| 宜黄县| 藁城市| 定远县| 万山特区| 张北县| 乐平市| 河间市| 仙游县| 岳阳市| 普宁市| 麻江县| 色达县| 雷山县| 江华| 兴海县| 乌鲁木齐县| 武义县| 宝应县| 孝义市| 融水| 荣成市| 尉犁县| 株洲市| 寿阳县| 平远县| 黄骅市| 永丰县| 民丰县| 迁西县| 巴彦淖尔市| 射洪县| 德保县| 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