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玉龍++馬和平
摘要:為了探明西藏色季拉山苔蘚植物的種類,采集了該地區(qū)2 390份標本,并進行了室內(nèi)鑒定與分析。結果表明,色季拉山苔蘚植物共有26科70屬134種;其中蘚類25科69屬133種,苔類僅1種,即蛇苔[Conocephalum conicum (L.)Dum.];4個優(yōu)勢科按種類由多到少的順序為真蘚科(Bryaceae)、曲尾蘚科(Dicranaceae)、叢蘚科(Pottiaceae)、金發(fā)蘚科(Polytrichaceae);優(yōu)勢屬有絲瓜蘚屬(Pohlia)、棉蘚屬(Plagiothecium)、小金發(fā)蘚屬(Pogonatum)、青蘚屬(Brachythecium)。
關鍵詞:苔蘚植物;種類;生態(tài)系統(tǒng);色季拉山;西藏
中圖分類號:Q949.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7)13-2426-03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13.007
Study on Bryophyte in Sygara Mountain
SHI Yu-long, MA He-ping
(Research Institute of Plateau Ecology, Tibet Agriculture and Animal Husbandry College, Linzhi 860000,Tibet,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find out the kinds of bryophyte at Sygara Mountain in Tibet, 2 390 samples in the area were collected, identified and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bryophytes of Sygara Mountain are 26 families, 70 genera and 134 species; among them, 25 families, 69 genera and 133 species are mosses, and only one is liverworts, namely Conocephalum conicum (L.) Dum.. 4 dominant families are in the order of Bryaceae, Dicranaceae, Pottiaceae, Polytrichaceae resepectively, and the dominant genus are Pohlia, Plagiothecium, Pogonatum, and Brachythecium.
Key words: bryophyte; specie; ecosystem; Sygara Mountain; Tibet
苔蘚植物(Bryophyte)屬于孢子植物,是高等植物中最簡單的類群,進化水平介于藻類和蕨類之間,其生長方式是由水生向陸生過渡。苔蘚植物沒有真正的根、莖、葉分化,從而稱作擬根、擬莖、擬葉;體形較矮小,除少數(shù)種類外,其他都在10 cm以下,是高等植物中惟一不具維管束結構且配子體世代占優(yōu)勢的類群,與維管植物孢子體在生活史中占絕對優(yōu)勢的進化方向不同[1]。在自然界中,苔蘚植物具有拓荒者的作用,是很多植被類型的重要組成部分,還在湖沼陸地化、森林沼澤化的過程中起促進作用。苔蘚植物分布廣泛,除了海洋以及5 500 m以上的海拔地區(qū),均見分布??傊?,苔蘚植物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作用及對植被組成和演替的影響不容忽視[2]。
中國地大物博,地形復雜,各類氣候類型差別顯著,為苔蘚植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目前世界上已報道的苔蘚植物有21 000余種,其中蘚綱有119科854屬12 800多種,苔綱有69科370余屬約8 000種;角苔綱有3科9屬約390種。中國已記載的苔蘚植物有125科572屬約3 460種[3],約占世界苔蘚種數(shù)的10%[2]。除此以外,中國苔蘚植物還具有眾多的特有屬種、多樣化的生態(tài)類型和復雜的區(qū)系成分。
隨著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人類對自然資源的日益需求也在不斷提高。以至于一些地區(qū)森林大量砍伐、草原過度放牧、土地沙化鹽漬化、濕地減少、水資源枯竭、環(huán)境污染、溫室效應等環(huán)境問題不斷出現(xiàn),使苔蘚植物的生存與發(fā)展受到嚴重的威脅,許多特有屬種明顯衰減。因此,苔蘚植物多樣性的保護應受到極大關注[4,5]。
本研究以西藏色季拉山為對象,對該地苔蘚植物進行了調(diào)查研究,以期了解色季拉山苔蘚植物的種類組成及其特點,豐富中國苔蘚植物區(qū)系,尤其為高原高山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的開發(fā)面臨的植被生態(tài)系統(tǒng)問題解決提供依據(jù)。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概況
西藏色季拉山位于西藏東南部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西北側(cè)、念青唐古拉山與喜馬拉雅山接合處的林芝縣境內(nèi),屬念青唐古拉山余脈,山體位于93°12′-95°35′E,29°10′-30°15′N。山體走向主要為西北-東南,形成較大范圍的東西坡面。大部分區(qū)域處于海拔3 000 m以上,最高峰色季拉山頂海拔5 300 m,最低處位于東坡泊隆藏布峽谷,海拔2 100 m左右。受印度洋季風的影響,氣候具有冬溫夏涼、干濕季分明的特點。年均降水量1 134 mm,蒸發(fā)量544.0 mm,雨季為6-9月,其中以8月最為集中,占全年降水的30%。年平均氣溫6.5 ℃,最冷月平均氣溫0~2.8 ℃,最熱月平均氣溫11.5~18.2 ℃,無霜期180 d,平均相對濕度60%~80%。土壤以山地棕壤和酸性棕壤為主。色季拉山主要森林植被類型為山地溫帶暗針葉林,以急尖長苞冷杉(Abies georgei var. smithii)為建群種,并有林芝云杉林(Picea likiangensis var. linzhiensis)、云冷杉混交林及冷杉、方枝柏(Sabina saltuaria)混交林等,急尖長苞冷杉和方枝柏分別為陰坡和陽坡的林線群落優(yōu)勢樹種,苔蘚植物也是林下資源的重要物種組成部分。而在此之前,色季拉山苔蘚植物沒有做過系統(tǒng)的調(diào)查,物種多樣性的定量研究尚未進行。苔蘚植物生態(tài)學的研究既是認識苔蘚植物及其生長環(huán)境的過程,也為人類著手解決所面臨的生態(tài)困境提供必要的參考。
1.2 研究方法
1.2.1 野外調(diào)查方法 在色季拉山陰坡和陽坡海拔3 600~4 700 m范圍內(nèi)選擇17個10 m×10 m樣地,分別統(tǒng)計樣地中喬木、灌木株數(shù)及種數(shù),并估測其冠幅、樹高及樣地喬木郁閉度,再將樣地劃分為2 m×2 m的樣方。在每個樣方中所有存在地面苔蘚植物處設置50 cm×50 cm的小樣方,用劃分成100個5 cm×5 cm小格的樣方框取樣,計錄每種苔蘚植物所占網(wǎng)格數(shù),以此作為某種苔蘚在樣方中的蓋度[6]。采集樣方中的苔蘚標本,帶回實驗室鑒定[7-14]。
1.2.2 數(shù)據(jù)分析 采用Excel 2010和SPSS 19.0對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及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西藏色季拉山苔蘚植物總錄
通過在2015年8-10月的詳細調(diào)查,共采集苔鮮植物標本2 390份,經(jīng)室內(nèi)鑒定,己確定色季拉山有苔蘚植物共26科70屬134種;苔蘚植物名錄見表1。4個優(yōu)勢科按種類由多到少的順序依次為真蘚科(Bryaceae)、曲尾蘚科(Dicranaceae)、叢蘚科(Pottiaceae)、金發(fā)蘚科(Polytrichaceae);優(yōu)勢屬有絲瓜蘚屬(Pohlia)、棉蘚屬(Plagiothecium)、小金發(fā)蘚屬(Pogonatum)、青蘚屬(Brachythecium);其中真蘚科(Bryaceae)有23種,占總種數(shù)的17.16%;僅含有1種的有9科;其中苔類只有一種,即蛇苔[Conocephalum conicum (L.) Dum.]。
2.2 科的組成
西藏色季拉山苔蘚植物中,以種的豐富性為標準,通過統(tǒng)計科的組成(表2)可知,含10種及以上的大科分別為金發(fā)蘚科、叢蘚科、曲尾蘚科、真蘚科,占總科數(shù)的15.38%,集中了該地區(qū)44.03%的種,這4個科都是分布廣泛、種類眾多的大科,大部分種類對環(huán)境具有較強的適應能力,其中,叢蘚科分布于溫帶,屬于廣布科;含有9個種的有灰蘚科(Hypnaceae)、青蘚科(Brachytheciaceae)、提燈蘚科(Mniaceae)、紫萼蘚科(Grimmiaceae),占總科數(shù)的15.38%,集中了該地區(qū)26.87%的種;此外,棉蘚科(Plagiotheciaceae)有6個種,錦蘚科(Sematophyllaceae)、塔蘚科(Hylocomiaceae)、羽蘚科(Thuidiaceae)各有4個種,說明這些分布廣的科在該地區(qū)分布與海拔、溫濕度有一定的關系;其余14科均只含有1~3個種,大量科中僅有1~2個種的存在,說明該地區(qū)內(nèi)苔蘚植物在科和屬組成上的復雜性,只含1個種的科、屬反映了該地區(qū)苔蘚植物科、屬分布遷移過程中兩個相反的方向,一個是新分布的科、屬,其種尚未豐富,沒有新到來的種;另一個是退出的科、屬,該科、屬已經(jīng)不適應在此環(huán)境中生存,種已經(jīng)在該地區(qū)大量消失,現(xiàn)存的僅是微小生境中分布的偶見種類[15]。
2.3 屬的組成
對色季拉山70屬苔蘚植物按各屬內(nèi)種的數(shù)量排序結果(表3)顯示,絲瓜蘚屬含有13個種,成為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屬,表明此屬對高原高山獨特的氣候類型具有很強的耐受能力,同時也可以看出該地區(qū)的優(yōu)勢屬不明顯,表明了獨特的氣候類型對苔蘚植物有很強的選擇性。僅含1個種的有40個屬,由此可見,這些屬占的優(yōu)勢不大。色季拉山苔蘚植物優(yōu)勢屬中,溫帶分布的屬有青蘚屬,廣布屬有絲瓜蘚屬。從以上分析可知,色季拉山苔蘚植物區(qū)系成分以溫帶成分為主, 但也有一定量的熱帶成分。因此,在優(yōu)勢科、屬水平上該地區(qū)苔蘚植物都處于由溫帶向熱帶過渡的地段上。
3 結論
通過對色季拉山苔蘚植物資源的調(diào)查,該地區(qū)苔蘚植物種類較少,共有26科70屬134種,其中有1種苔類,即蛇苔。這可能與該地區(qū)獨特氣候和高海拔的環(huán)境因子有關,同時,由于標本采集地涉及區(qū)域常年多雨、光照不足、基質(zhì)多以巖石為主,這些因素限制了僅有少數(shù)的苔類植物能生存繁殖。
色季拉山的苔蘚植物群落主要由蘚科構成,其常成大片叢生;綠色、棕綠色、黃綠色;葉多列,密生;基本為土生,蓄水量大。與內(nèi)地典型的山地類型相比,色季拉山苔蘚植物多樣性與獨特的西藏氣候類型有關。
通過對色季拉山蘚類植物分布的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金發(fā)蘚科、叢蘚科、曲尾蘚科、真蘚科為優(yōu)勢科,占總科數(shù)的15.38%,集中了該地區(qū)44.03%的種;含有9個種的有灰蘚科、青蘚科、提燈蘚科、紫萼蘚科,占總科數(shù)的15.38%,集中了該地區(qū)26.87%的種,另外,棉蘚科有6個種,錦蘚科、塔蘚科、羽蘚科各有個4種。這幾個科均屬于世界廣布的大科,對生長環(huán)境的要求也不高,其余多為單種科。
參考文獻:
[1] 胡人亮.苔蘚植物學[M].上海:高等教育出版社,1985.1-7.
[2] 徐 波.崇明島苔蘚植物群落及生態(tài)系統(tǒng)多樣性的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7.
[3] 曹 同,郭水良,高 謙.應用排序分析蘚類植物分類群分布與氣候因素的關系[J].應用生態(tài)學報,2001,11(5):680-686.
[4] 曹 同,趙 青,于 晶,等.上海市主要公園的苔蘚植物多樣性及其分布格局[A].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區(qū)域可持續(xù)發(fā)展——第五屆全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持續(xù)利用研討會論文集[C].北京:氣象出版社,2004.202-217.
[5] 曹 同,朱瑞良,郭水良.中國首批瀕危苔蘚植物紅色名錄簡報[J].植物研究,2006,26(6):757-762.
[6] 汪 慶,賀善安,吳鵬程.苔蘚植物的多樣性研究[J].生物多樣性,1999,7(4):332-339.
[7] 高 謙.中國苔蘚志(第一卷 泥炭蘚目 黑蘚目 無軸蘚目 曲尾蘚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4.
[8] 高 謙.中國苔蘚志(第二卷 鳳尾蘚 叢蘚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9] 吳征鎰,陳書坤.云南植物志(第十七卷 苔蘚植物:苔綱、角苜綱)[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0] 黎興江.中國苔蘚志(第三卷 紫萼蘚目 葫蘆蘚目 四齒蘚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11] 吳鵬程.中國苔蘚志(第五卷 變齒蘚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
[12] 黎興江.中國苔蘚志(第四卷 真蘚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
[13] 吳鵬程.中國苔蘚志(第六卷 油蘚目 灰蘚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14] 吳鵬程,賈 渝.中國苔蘚志(第八卷 灰蘚目 煙桿蘚目 金發(fā)蘚目 藻苔目)[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15] 陳 清,王瑪麗,張滿祥.秦嶺地區(qū)苔類植物區(qū)系的初步研究[J].武漢植物學研究,2008,26(4):366-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