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四以后中國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偉大復興的生動實踐中,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tǒng)文化和西方文化錯綜互動的思想背景下,張申府、張岱年兩位先生在哲學理論、中國傳統(tǒng)哲學和文化觀等領域矢志不渝地艱辛探索,其崇高人格和學術思想皆洋溢著綜合創(chuàng)新之精神。
張岱年先生1932年即撰文闡揚《易傳》辯證思維,1985年明確倡導“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中華民族精神,認為二者集中體現(xiàn)民族主體性與“兼和”包容性之有機統(tǒng)一。他贊譽《易經(jīng)古歌考釋》“為易學研究開辟了一條新涂(途)徑,同時亦為古代詩學研究開辟了一個新區(qū)宇”,堪為當代易學薪火相傳之佳話。按語文末另附黃玉順教授七律,其詩情真而意深,可謂“興于詩,立于禮”之范例。
張申府先生致力于會通馬克思主義、中國傳統(tǒng)哲學、歐美哲學而創(chuàng)造新文化,許寧教授《張申府對羅素哲學的闡釋與建構》一文,闡述張申府先生對羅素哲學之“述而作”,論證“三流合一”之“新”“實”“通”,可謂別有會心之杰構。
附:
黃玉順教授2004年4月作《哭張岱年先生》詩一首:
哭張岱年先生*
私淑先生未及門,十年兩序感深恩。
一生仁智尊宗圣,二象乾坤寄國魂。
天喪斯文哲人萎,地崩岱岳晴日昏。
英靈欲祭云山渺,北望蒼穹掩淚痕!
* 驚聞先生仙逝,不禁潸然淚下,乃回首往事,更悲從中來。先生嘗為吾所作《易經(jīng)古歌考釋》(1995)及所編《追尋中國精神叢書》(2000)賜序。尤其前著,非先生之序,庶無由刊行,迄今十年,未敢須臾忘懷。長歌當哭,詩以志哀。